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断裂比较发育,大多数二级构造带及其圈闭均与断层有关,认识断层与油气运聚的关系是正确评价构造带和圈闭的前提。用断层封堵分析法对珠江口盆地与断层有关的构造圈闭研究认为,断层一侧封堵盘的岩性是断层封堵与否的关键,若为泥岩形成油气聚集,砂岩则造成油气横穿断层或“之”之形向上运移,形成阶状油藏、多层状油藏或遭散失。经分析认为白云凹陷北坡是盆地内一个重要的勘探领域,翘倾半背斜是一个重要勘探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2.
焉耆改造型盆地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方向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焉耆盆地是中、新生代的叠合、改造型盆地,中生代为类前陆盆地,之后虽经历了燕山运动中晚期的冲断、隆升剥蚀和喜山期的长期改造,但盆地构造格局并没有发生改变。烃源岩以煤系地层为主,主生烃期为燕山期末,喜山期生烃贡献不明显;圈闭类型多样.多与冲断活动有关,形成于燕山期。定型于喜山期;燕山期末已存在的圈闭成藏条件较好,但控制圈闭的断层在喜山期活动与否及其活动强度,决定着燕山期形成的油气藏能否保存;喜山期形成的构造圈闭及地层圈闭的油气来源有限,盖层条件较差,油气成藏条件欠理想。下步勘探方向应以与燕山期末主生烃期相配置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为重点。  相似文献   

3.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将其划分为中、晚三叠世断陷形成亚阶段、早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早期断陷扩展亚阶段、中侏罗世中期-晚侏罗世晚期萎缩衰亡亚阶段,指出第二阶段对油气形成起重要作用。分析认为烃源岩条件、盖层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断层的封堵性及优势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烃源岩演化、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年代学分析、矿物流体包裹体均-温度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有两次重要的油气运移和成藏时期。油气成藏有宝浪苏木构造带、种马场构造带、博南鼻状构造带三种主要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南沙海域主要沉积盆地局部构造特征及组合样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部构造是盆地油气聚集的场所,研究其形态和成因以及空间展布特点,有利于认识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和油气藏特点对提高钻探成功率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总结了曾母盆地、北康盆地和南薇西盆地局部构造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局部构造的组合样式以及配套形成的油气圈闭类型,认为南沙海域具有形成有利局部构造的区域构造环境。主要沉积盆地中形成的局部构造与断层的控制因素密切相关;各沉积盆地局部构造的组合形式和圈闭类型,取决于构造发育部位以及所受区域构造运动的改造程度。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历经多期构造变动,断层圈闭发育普遍。断层作为断层圈闭的边界条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断层圈闭较发育的歧南斜坡区为例分析了同向断层和反向断层控制油气垂向富集的差异,基于三维地震资料,从断层形成过程和断层圈闭分布出发,剖析了断层遮挡圈闭的成因及分布规律。结合油水分布规律,基于油藏解剖并应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明确了不同类型断层控藏的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断层分段生长作用和断层上盘与下盘的差异活动是同向断层控制下断层遮挡圈闭形成的主要原因,斜坡区反向断层控制形成的断层圈闭则是断块掀斜翘倾作用所致;②同向断层圈闭发育在断层上盘分段点位置,只有当同向断层进入"硬连接"阶段方可形成断层圈闭,反向断层圈闭形成在断层下盘,在反向断层活动初期便可形成;③同向断层既可以控制油气在多套含油气系统中聚集成藏,也可在一套含油气系统中富集,而反向断层往往控制油气在一套含油气系统中富集;④不同类型断层控制油气垂向聚集的差异与圈闭发育位置以及断-盖配置有关。采用泥岩涂抹系数对沙河街组一段中部盖层控制的含油气系统的垂向调整进行定量评价,泥岩涂抹系数低于3.5时油气保存,泥岩涂抹系数高于3.5时油气垂向渗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焉耆盆地地层顶面构造及顶面形态分布特征的研究分析,将其分为斜坡区、平台区和鼻状区3种基本类型.盆地实际的构造顶面特征则由这3种基本类型复合而成.3种类型对盆地油气成藏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其中平台区和鼻状区对油气成藏有积极作用,而斜坡区则不利于油气的成藏.具体到某个盆地它们对油气成藏的作用要结合其他因素来决定,如盆地油源的充足程度就是个十分关键的因素.焉耆盆地现今油气分布受其二级构造带限制,几个重要的油气区都位于与生油洼陷毗邻的构造带上.对地层顶面构造形态与主要油气分布关系的研究认为,焉耆盆地油气分布与地层顶面构造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盆地中从二级构造带伸向凹陷中的鼻状构造对于油气从源区到圈闭的聚集成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油气成藏条件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部,两盆地虽仅以①号断层相隔,但其油气成藏特征差异明显:莺歌海盆地以中新统三亚一梅山组和上新统底部莺歌海组海相泥岩为主要烃源岩,而琼东南盆地主要烃源岩为渐新统崖城一陵水组近海含煤岩系;泥底辟活动产生的大量垂向断层、裂缝是莺歌海盆地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琼东南盆地西区则以侧向输导为主,东区兼有垂向和侧向输导特征;莺歌海盆地中新世晚期泥底辟背斜、披覆背斜、断块等构造圈闭及地层岩性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圈闭类型,琼东南盆地则以古近纪构造圈闭为主、新近纪地层岩性圈闭为辅。认为莺歌海盆地下含气系统具有巨大资源潜力,是未来油气勘探的主要靶区;琼东南盆地的主要勘探领域应放在古近系和能与古近系连通的新近纪岩性一构造复合圈闭上,深水区则是该盆地非常重要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焉耆盆地发现宝浪,本布图油田后,种马场构造带以其两凹一隆的构造背景成为焉耆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1996~1997年部署钻探了马1、马2、马3井,录井见到丰富的油气显示,但未获工业油气流。研究认为钻探失利是所钻圈闭构造位置较高,剥蚀强烈,油气保存条件差所致,种马场构造带储层岩石结构及成分成熟度低,成岩作用强烈,储层物性较差,但西部好于东部,目的层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均处于晚成岩A期,次生孔隙较发育;种马场构造带处于燕山期南北两凹陷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亦可捕获四十里城次凹喜山期二次生成的油气,油源丰富;地层剥蚀程度和断层的活动性是油气保存的关键因素,综合分析认为种马场构造带低断阶,中生界保存较全的断鼻,断块圈闭及八道湾组内部的背斜,岩性圈闭具有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压扭性含油气盆地勘探中,早期主要集中在断褶构造带的构造高部位,并已找到了许多断背斜、断鼻型油气藏;但随着勘探的深入。不得不考虑这些断褶构造下盘由逆断层和聚敛型扭断层封闭所形成的断层圈闭。虽然断层下盘圈闭在数量上和总的油气储量上一般都要比断层上盘背斜圈闭的低。但有时断层下盘的圈闭可以形成储量很大的油气藏,目前国内外均找到了这类油气藏。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圈闭条件的实例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由逆断层和聚敛性扭断裂封闭的断层下盘圈闭是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部位.是一个位得重视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焉耆盆地发现宝浪、本布图油田后,种马场构造带以其两凹一隆的构造背景成为焉耆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 1996~ 1997年部署钻探了马 1、马 2、马 3井,录井见到丰富的油气显示,但未获工业油气流。研究认为钻探失利是所钻圈闭构造位置较高、剥蚀强烈、油气保存条件差所致。种马场构造带储层岩石结构及成分成熟度低,成岩作用强烈,储层物性较差,但西部好于东部。目的层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均处于晚成岩A期、次生孔隙较发育;种马场构造带处于燕山期南北两凹陷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亦可捕获四十里城次凹喜山期二次生成的油气,油源丰富;地层剥蚀程度和断层的活动性是油气保存的关键因素。综合分析认为种马场构造带低断阶、中生界保存较全的断鼻、断块圈闭及八道湾组内部的背斜、岩性圈闭具有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1.
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性质判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析了焉耆盆地区域构造背景,认为盆地现今构造格局主要受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和北西向构造控制,在此基础上依据古地磁资料,盆地周缘张性构造,盆地张性构造,高地温梯度,沉积学特征判定焉耆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为伸展断陷型盆地。  相似文献   

12.
地震地质信息在焉耆盆地断裂封堵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焉耆盆地所开展的8条比较典型的开启或者封堵的断裂的研究入手,利用地震地质综合研究的方法——“断面应力分析法”和“断面物质涂抹法”,发现该盆地内的断裂在横向上和垂向上开启或者封堵时的“临界值”分别为0.3333和5MPa,指出断裂的封堵性因其形成的时间、垂向上所在的部位和走向上所在的位置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结合断裂及断裂控制圈闭的各项地震地质条件,对该盆地无钻井的断裂进行了断裂的封堵性研究,为盆地的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利的证据。同时指出,在探井资料比较少的地区应充分、有效地利用已有的地质、地震资料来开展此项工作,并最终做出合理的、可信度较高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3.
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小型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主要储集层。盆地曾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强烈沉降、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强烈抬升和第三纪的再次沉降。因此,造就了侏罗纪末期和第三纪两次主要的成藏期。侏罗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演化阶段,即侏罗纪末原生油气系统形成阶段、白垩纪油气系统调整破坏阶段和第三纪油气系统调整再生阶段。侏罗纪末期是盆地主要成藏期,当时古油田的分布主要受流体势的控制,由于白垩纪的调整和破坏,到第三纪油气发生了再次充注,但油气系统的南北分异使盆地北部油气资源丰富,且以背斜油气藏为主;盆地南部则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4.
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系统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小型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主要储集层。盆地曾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强烈沉降、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强烈抬升和第三纪的再次沉降。因此,造就了侏罗纪末期和第三纪两次主要的成藏期。侏罗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演化阶段,即侏罗纪末原生油气系统形成阶段、白垩纪油气系统调整破坏阶段和第三纪油气系统调整再生阶段。侏罗纪末期是盆地主要成藏期,当时古油田的分布主要受流体势的控制,由于白垩纪的调整和破坏,到第三纪油气发生了再次充注,但油气系统的南北分异使盆地北部油气资源丰富,且以背斜油气藏为主;盆地南部则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5.
断裂控烃理论的概念、原理、模式与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论述中国陆相盆地大地构造背景、断裂活动基本特征及其与成盆成烃成藏关系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断裂控烃理论提出的背景及断裂控烃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主要内容、科学依据和基于断裂控烃理论的勘探思路,并指出断裂控烃理论与其他断裂控油观点认识的不同之处,最后指出了断裂控烃理论的意义。研究表明,三面受挤、陆相为主、东张西压、断裂发育、运动频繁的地质构造背景决定了断裂是控制中国含油气盆地各种地质作用和油气生、运、聚、散、分布的根本因素。基于断裂控烃理论的勘探思路是以断裂(尤其是深大断裂)为主要控制因素和基本线索,寻找控源断裂、控圈断裂、油源断裂及遮挡断裂等控烃断裂,分析断控圈闭和与断裂相关圈闭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进行含油气性评价,以确定有利的勘探目标。图5参25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深部层系反向断层遮挡聚油原理与勘探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深部储盖组合具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储集层下方再无分布稳定的大套封堵性地层存在。这就决定了对于正断层发育区的深部储盖层系来说 ,只有当断层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时才能形成断层遮挡圈闭。通过对松辽盆地梨树地区、渤海湾盆地苏桥及板桥地区等深层富油气区带已发现油气藏及钻探成效的详细分析 ,这一地质规律得到了证实。鉴于此 ,在深部层系寻找断块油气藏的勘探部署中 ,必须打破在中、浅层勘探中建立起来的常规评价原则 ,应把握住反向断层有利于油气富集这一关键要素。图 5(谯汉生摘 )  相似文献   

17.
新疆焉耆盆地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焉耆盆地是一个形成于南天山造山带基础之上的中生代拉分盆地。喜马拉雅造山事件以来,其南北两侧山体向盆地内对冲,形成典型前陆冲断褶皱构造,盆地内发育一系列台阶状断层及其断层相关褶皱。盆地两侧的对冲作用,使得盆地内侏罗系生油层得以进入生油成熟阶段。焉耆盆地构造演化特征表明,该盆地是一个有利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18.
辽河盆地断裂与油气运移和聚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辽河盆地是一个断陷盆地,断裂十分发育,而断裂的发育又控制了油气运移和聚集。认为:主干断裂控制油气富集,次级断裂对油气的侧向封堵及油气的再分配有重要的作用;断层的开启性又导致不同断块油气贫富不一致;正确认识断裂将会对勘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延吉盆地断层侧向封闭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延吉盆地勘探过程中,多数圈闭上钻井有油气显示,但见工业油气流井甚少,究其原因,盆地中圈闭大多是断块、断鼻和断背斜,断层封闭性是圈闭是否成功的关键。利用断层两盘砂泥对接概率计算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延吉盆地大拉子组一、二段断层的侧向封闭性,认为延吉盆地大拉子组一、二段断层侧向封闭性是很复杂的,盆地边界的断层侧向封闭性较好的断层较少,只有盆地的边界断层较好,东区断层的封闭性明显好于西区。断层侧向封闭控制了天然气的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断裂在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聚集与分布的作用,通过不同方向运移油气聚集与对油气运聚所起不同作用断裂之间关系分析,对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层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在输导断裂附近多层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在遮挡断裂附近聚集层位相对较少;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剖面聚集部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主要在输导断裂上盘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主要在遮挡断裂下盘聚集分布;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平面聚集部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在输导断裂凸面脊处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在遮挡断裂转换带处聚集分布。开展不同方向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研究,为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