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筑文化是"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佛教建筑中国化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该文通过展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程反思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盲目崇外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该文阐述了Autocad Revit Architecture软件的应用特点以及它所提供的虚拟化的建构实践。将该软件应用在建筑学教学中,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建构化的设计视野,从而弥补当前建筑学教学中存在的建筑建构教学欠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4.
在中国当代建筑的语境里,刚刚走过的10年是值得我们异常关注的10年,在市场经济原则被中国政府正式确立的这10年间,中国的城市面貌天翻地覆,中国的建筑现实也沧桑更变。10年里,中国建筑界飞速追赶着西方现代建筑走过的百年历程,试图把西方所有的流派与思潮,风格和形式浓缩为一瓶速效吸收的营养液。在经历了足够多的怀疑与盲从,学习与拒绝,遗留下足够多的创造与抄袭、喝采与批判,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缺失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蕴涵,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当前,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我国建筑文化缺失很大,如何弥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并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广东建设信息(建设工程选材指南)》2007,(9):4-4
8月13日,上海一家较有影响力的专业报纸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题目是《中国名牌产品评选对瓷砖、地砖类产品说“不”,建筑陶瓷行业再遇信任危机》,文章说,“8月1日,中国名牌推进战略委员会通过公告形式公布了进入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初选的名单。该委员会同时宣布,原建筑陶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不再保留。有关负责人进一步强调,从今年9月1日以后,瓷砖、地砖等建筑陶瓷产品就不允许再出现‘中国名牌产品’字样。据了解,近年来一些建筑陶瓷企业以虚报业绩、虚报数据等手段申报中国名牌,且屡禁不止,况且又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的产业,很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名推委取消这类产品申报中国名牌产品的根本原因。”这篇报道引发各方强烈反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建筑,在我国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纵观从氏族社会至今的中国建筑长廊,我们无法否认,创造了卓越成就和独特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我国的古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我国的近现代建筑显然缺乏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没有形成对世界建筑产生影响,能够与世界建筑对话的作品。面对这一严酷的事实,中国当代的建筑师们无不痛心疾首,发誓迎头赶上,绝不再坐失良机。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当我们垂头丧气地埋怨古人,痛苦地从陈旧的古典建筑思想基础上追赶先进的建筑思潮时,竟意外地发现,以美国建筑为突出代表的当代建筑已走过了现代建筑阶段,开始了向 相似文献
8.
从建筑实践出发,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和传媒文化的变迁及其与当代建筑实践的关联。发现政治景观和消费文化是影响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两条主要线索,并分别以这两条线索结合实例展开分析,以批判的视角挖掘和探讨了近年建筑宏大叙事与媚俗之风形成的深层原因,即一种核心"价值"的缺失。对这个问题,当代中国建筑师应积极反恩.应倡导谦和而自信、批判而继承、积极而从容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9.
11月,“思锐建筑展:在系列中工作”(Working in Seires)在香港大学“建筑上海”画廊(architecture SH)展出。
Icon杂志评选的2008年20大年轻建筑师之一的克里斯·李(Christopher·CM·Lee)把“思锐建筑师(Serie Architects)”的七项建筑作品带到了上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座座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上海的金茂大厦、北京的国贸中心等,都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但人们可能不知道,这些建筑的设计多出自国外建筑师之手。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大师跨入中国大门,纷纷取得了许多重大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权,中国建筑师在学习他们国际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同时,也陷入了对中国现代建筑如何传承中国文化的困惑:如何让建筑打上中国的文化烙印?如何让建筑有机地适应环境?如何让建筑因地制宜?面对多元化建筑设计共存的今天,对"本土设计"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这是叶廷芳先生多年前在文津讲坛的一篇演讲,全文约1.5万字。随着近年来我国房倒桥塌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地震中表现出来的房屋建筑的脆弱性,屡屡使我们与这篇演讲中的某些观点发生共鸣。特此将文中的某些段落摘引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该文告诉我们,所谓反思与品评就是评论。评论本身首先就是及时的纠错机制。多年来,建筑评论始终未被摆到应有的位置得到重视和保护,更没有形成相应的建筑评论标准和机制,为此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该文从8位建筑师的自我品评切入,列出65年来主要的标志性事件。分别反思了走向世界的35年和奠基夭折的30年,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指出建筑评论领域的"四个建设"(环境、理论、队伍、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同样的文化背景影响,叙事文学与建筑之间有着同样的历史发展逻辑。被传统建筑史研究所忽略的一些特征,在某种情境下通过叙事文学的途径透露出来,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中国古代叙事文学表现出鲜明的"史传"与"诗骚"特征,也同样映射在建筑空间上。借此展开的研究,更能揭示出中国建筑发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土”文化的典型代表窑洞建筑的特色的分析,指出了它所具有的内在的逻辑与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粹。窑洞建筑的构筑形态蕴涵着许多值得注意的机制,它涉及到一系列当代建筑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标志性建筑50年——当代中国建筑艺术风尚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从上世纪中到今天,50年过去了,现今我国的建筑文化同50年前相比,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建筑文化包容广泛,建筑艺术是其中重要而显眼的方面。这里谨就我国建筑艺术风尚50年来的变化,做些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在漫长的几千年古老岁月中,中华民族以独特的文化孕育了一脉相承连绵不绝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它的生命力如此顽强,使我们不能不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伟大和成熟而折服;但同8寸我们也看到,这一体系几千年来没有产生过根本性的突破和原则性的转变,它的进步显然已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试图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再认识,其目的不但在于对传统建筑发展历程的反思,更多的是对建筑历史学方法论研究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主义建筑思想解放运动的一面旗帜,《现代建筑语言》七项原则曾对当时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解读中国当代建筑大师王澍传统建筑语言的现代表达,重新审视了现代建筑七项原则对于当代建筑设计的积极意义;同时通过深入剖析王澍建筑语言与七项原则的差异"尊重历史、传承传统技艺、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出现代建筑七项原则所倡导的"从零开始、机械生产、不计消耗"在不同国情、不同文化背景的当下已不适用;进而提出:中国当代建筑语言需坚持传承传统、彰显个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当代建筑师只有把握好当代建筑体系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才能兼备"现代"与"当代"的双重视野,保持动态开放的创作思维,砥砺前行,共建未来。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