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走向新建筑     
李丹 《中州建设》2008,(19):80-80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发行的《走向新建筑》,作者是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1887—1965)。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  相似文献   

2.
走近柯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露易 《时代建筑》2002,(5):88-91
我们究竟在多近的距离认识过柯布西耶?我们是否认真地问过,《走向新建筑》中的帕提农为何如此地闪亮着光辉?这位大师在其早年的“东方之旅”中究竟还发现了什么?也许,为了理解现代建筑.理解西方的现代建筑,我们应该再次回望这位20世纪的英雄。  相似文献   

3.
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将空间、形式、结构及理念完美地统一起来,因此建筑作品能够充分揭示柯布西耶的建筑理念、建筑形式与建筑结构等之间的联系。本文分析1910~1929年间柯布西耶早期的住宅作品,从结构方面剖析新建筑五项原则形成的历程及背景,透视柯布西耶不为人熟悉的一面,即自始至终对结构关注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4.
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将空间、形式、结构及理念完美地统一起来,因此建筑作品能够充分揭示柯布西耶的建筑理念、建筑形式与建筑结构等之间的联系.本文分析1910~1929年间柯布西耶早期的住宅作品,从结构方面剖析新建筑五项原则形成的历程及背景,透视柯布西耶不为人熟悉的一面,即自始至终对结构关注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5.
韩林飞  任嘉乐 《建筑师》2023,(5):119-125
勒·柯布西耶《走向建筑》这本大作自诞生起就受到了学界的推崇与青睐,在全球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受推崇。2023年是此书面世100周年,更是值得纪念。本文从该书法文书名的翻译以及勒·柯布西耶青年时期的经历出发,结合百年来国内外关于勒·柯布西耶这本书的不同方面的评论,思考勒·柯布西耶创作本书的初衷,探究该书所显露出语言结构和逻辑问题的原因,正视《走向建筑》在现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意义,从而客观地分析和看待勒·柯布西耶在现代建筑运动发展历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与新精神柯布的新建筑思想及其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明 《时代建筑》2008,(3):64-71
现代建筑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只有被放置于现代性的时代背景中才能得以充分理解,而柯布西埃作为最负众望的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其新精神概念及新建筑思想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文章通过针对勒·柯布西耶的文本及作品的解读,着重梳理了作为一名现代主义者的柯布西耶的理性思想脉络,并试图分析其中的基本原则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陈劼 《华中建筑》2003,21(5):54-57
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地的建筑作品中将空间、形式、结构及理念完美地统一起来,因此建筑作品能够充分揭示柯布西耶的建筑理念、建筑形式与建筑结构等之间的联系。本文分析1910-1929年间柯布西耶新建筑五项原则形成的历程及背景,透视柯布西耶不为熟悉的一面,即自始至终对结构关注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8.
柯布西埃是永恒的。他在现代建筑史上的成就和影响有目共睹。对他的研究,从结构技术、造型特征到空间观念,以及建筑师的个人修养和主体意识等等,可以是全方位的。而不管深入哪个领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观其建筑,可以感到现代建筑设计的思想和原则在他的手中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对于空间的超凡想象和组织,形与色的原始韵味和光的妙用,以及对建筑功能的独到理解和细部的个性化,都凝结着这位建筑大师的心血和理想。 1空间与时间 现代建筑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并在实践中特别注重空间的组织与塑造,使建筑空间在技术…  相似文献   

9.
机器,建筑——柯布西耶是如何思考建筑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明 《建筑师》2007,(6):15-22
文章通过针对勒·柯布西耶的文本及作品的解读,着重疏理了作为一名现代主义者的柯布西耶的建筑思考之路,并试图分析其中的基本原则,以对当今的建筑学思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走向新建筑     
转眼间《新建筑》走过了20年的历程。20年来,伴随着国家的发展,《新建筑》可谓在徘徊与求索、艰辛与荣耀中度过,在见证着我国建筑界走过的脚步之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且影响力日益深远。回想《新建筑》起步的岁月.它宛如一束春枝,散发着清香,透着新绿……  相似文献   

11.
段良骥 《华中建筑》2007,25(1):131-133
在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过渡的当今之世,时代建筑正由经典现代建筑走向生态化、智能化和建筑文化多元化的新现代建筑.我们应关注新现代建筑的中国效应,积极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世界竞争力的中国式新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2.
介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三个实验性的设计专题,以及与三个专题相关的三种建筑思想。  相似文献   

13.
数码科技的发展推动传统建筑构造模式的剧烈改变,时至今日,我们迫切需要有系统地整合一些数码时代元素与古典建筑符号及新的构筑想法,以便继续发展建筑数码理论。一些数码构筑所产生的重要建筑现象,显示出动态、信息、演化和制造方面的新特征,在新构筑的初期理论中,笔者总结七个古典因子和四个数码因子,将其整合,形成完整而彼此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Space travel is on the brink of a new era. Larry Bell , Professor of Architecture and Space Archit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Houston, describes how new ambitions are being reached for, such as the exploration of distant Mars, which will require longer and ever more complex missions. At the same time Space is being opened up internationally,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na and India, and space tourism is introducing privatisation and new commercial players.  相似文献   

15.
The most immediate impact of scarcity on architecture is the insufficient supply of building materials. As Jon Goodbun and Karin Jaschke explain, this requires an engagement with more than the direct influences on the exhaus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Looking beyond the conventional capitalist model of flows driven by ‘the market’, they look at how new ideas on materialism are demanding a radical revi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ter and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orces.  相似文献   

16.
17.
迈向可持续建筑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指出我国建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并提出了可持续建筑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术措施。进而提出并建构了当代中国可持续建筑理论框架 ,全面确定了中国可持续建筑的定义、特点、基本出发点、技术原则等。根据提出的“整体适用性”原则 ,本文最后从 7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建筑的适用技术分类  相似文献   

18.
Here Peter Busby, Michael Driedger and Max Richter of Perkins+Will Canada (P+W) describe the office's core focus on ‘regenerative design’: an approach where each operation in a building's construction is measured by its positive impact on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 This is supported by an in-house research team of architects, engineers and sustainability strategists that concentrates on the advancement of sustainable building practices. They describe how this is played out in projects such as the Living with Lakes Centre at Laurentian University in Sudbury and the VanDusen Botanical Garden Visitor Centre, Vancouver.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2012年喜迎华南理工大学60周年、建筑学科80周年华诞,为纪念此盛典,本刊特策划此校友笔谈专栏,邀请校友们赐稿,围绕"60周年校庆、80周年建筑学科庆典、建筑教育、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文化、建筑创作"等主题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