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热处理技术通过优化控冷工艺控制系统,制定合理的穿水冷却操作规程,生产符合国家标准及英、美、德等先进国家标准的高强度等级建筑钢筋。研究表明,钢筋表面发生淬火、回火转变,根据强度等级的不同,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或者回火索氏体,芯部为铁素体加珠光体或者铁素体加索氏体、贝氏体等,钢筋具有高强度和良好塑性的理想配合。  相似文献   

2.
通过余热处理技术优化控冷工艺控制系统,制定合理的穿水冷却操作规程,生产了符合国家标准及英、美、德等先进国家标准的高强度等级建筑钢筋。研究表明,钢筋表面发生淬火、回火转变,根据强度等级的不同,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或者回火索氏体,芯部为铁素体加珠光体或者铁素体加索氏体、贝氏体等,钢筋具有高强度和良好塑性的理想配合。钢筋经常规焊接后,焊接区域强度下降幅度较大,所以此工艺生产的高强度钢筋更适用于非焊接方式连接。  相似文献   

3.
余热处理技术通过优化控冷工艺控制系统,制定合理的穿水冷却操作规程,生产符合国家标准及英、美、德等先进国家标准的高强度等级建筑钢筋。研究表明,钢筋表面发生淬火、回火转变,根据强度等级的不同,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或者回火索氏体,芯部为铁素体加珠光体或者铁素体加索氏体、贝氏体等,钢筋具有高强度和良好塑性的理想配合。钢筋经常规焊接后,焊接区域强度下降幅度较大,所以此工艺生产的高强度钢筋更适用于非焊接方式连接。  相似文献   

4.
利用余热处理技术通过优化控冷工艺控制系统,制定合理的穿水冷却操作规程,生产符合国家标准及英、美、德等先进国家标准的高强度等级建筑钢筋。研究表明,钢筋表面发生淬火、回火转变,根据强度等级的不同,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或者回火索氏体,芯部为铁素体加珠光体或者铁素体加索氏体、贝氏体等,钢筋具有高强度和良好塑性的理想配合。钢筋经常规焊接后,焊接区域强度下降幅度较大,所以此工艺生产的高强度钢筋更适用于非焊接方式连接。  相似文献   

5.
针对红河钢铁有限公司炼钢、轧钢工艺装备,采用微合金化控轧控冷工艺生产HRB500E高强度抗震钢筋,并利用金相显微镜、拉力试验机对钢筋的力学性能、金相显微组织、夹杂物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钢筋强韧性适中,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低应变时效性;控制钢中Mn含量小于1.55%,Nb含量小于0.025%,控冷终止温度大于680℃,钢筋心部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5%贝氏体,综合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6.
试验分析了控轧控冷工艺参数对不同微合金体系的460 MPa级高强韧海工钢板组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b、Ti微合金化的基础上加入适量的Ni元素能改善钢的强度和韧性,尤其是钢在低温下的冲击性能;采用大的压下量即第二阶段的轧制总压下率一般应略大于70%,有助于钢的晶粒细化,获得组织类型为多边形铁素体+准多边形铁素体+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一些弥散的分布的珠光体和残余奥氏体,进而改善钢的最终性能。  相似文献   

7.
低碳490MPa级铆螺钢控轧控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迪  李壮 《钢铁》2008,43(4):61-65
通过控轧控冷试验,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ML15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应变诱导铁素体相变,铁素体晶粒细化,低温轧制较常规轧制后快速冷却可以获得更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常规轧制后快速冷却要优于低温轧制后慢冷试样的力学性能;终冷温度越低,珠光体片间距越细,强度和塑性越好;低碳铆螺钢采用控轧控冷不经热处理抗拉强度达到490 MPa级别,其力学性能远优于常规轧制后不控冷的同样试样.  相似文献   

8.
根据棒材线在生产42CrMo钢φ50 mm轧材容易造成硬度偏高,不能满足协议要求。通过控轧控冷结合冷床保温措施,終轧温度由原967~970 ℃降到860 ℃,冷却速率由原0.35℃/s降低到0.17℃/s,金相组织从之前的非平衡态组织贝氏体+铁素体+珠光体优化为铁素体+珠光体,使HB硬度值由原317降至252。由此工艺生产的φ50 mm轧材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试验钢SCM435(/%:0.33~0.38C,0.15~0.35Si,0.60~0.85Mn,≤0.025P,≤0.025S,0.90~1.20Cr,0.15~0.30Mo)盘条的生产流程为80t BOF-LF-280 mm×325 mm铸坯-160 mm×160 mm热轧坯-热连轧成Φ16 mm盘条。试验研究了160 mm×160 mm热轧坯由常规轧制工艺(开轧1060℃,精轧930~950℃,吐丝860~900℃,冷却速度0.5~0.6℃/s)和控轧控冷工艺(开轧1060℃,精轧820~850℃,吐丝780~820℃,冷却速度0.4~0.5℃/s)对SCM435钢热轧盘条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精轧温度的降低和冷却速度的减小,钢热轧盘条的组织得到改善,抗拉强度明显降低;常规工艺轧制SCM435钢热轧盘条的抗拉强度平均952 MPa,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控轧控冷工艺轧制的SCM435钢热轧盘条的抗拉强度平均817 MPa,组织为均匀的铁素体+珠光体。结合控轧控冷工艺原理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双相钢钢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筋轧制余热处理,是提高钢筋性能的有效而经济的途径,日益受到重视,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工艺,都是对在γ相区终轧后的钢筋进行控制冷却,最终使钢筋表层产生高温回火索氏体/马氏体,心部得到细化了的珠光体(及中温相变组织)和铁素体,达到热强化的目的。对于终轧后的钢筋从(α+γ)两相区控制冷  相似文献   

11.
李文卿  王轶文 《钢铁》1992,27(4):46-50
对微合金化中碳钢进行了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的试验;测定了各项力学性能及先共析铁素体最f_α、铁素体平均截线长度d_α、铁素体平均自由程λ_α和珠光体平均片层间距S_(oj),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控轧控冷微合金化中碳钢力学性能与组织参量间的关系,对力学性能非线性回归方程的幂指数做了优化,得到优化的定量关系式;探讨了控轧控冷中碳钢的强韧化机制。  相似文献   

12.
采用V-N、Nb、Cr复合微合金化控冷工艺试制600 MPa级高强钢筋,并对钢筋力学性能、室温组织、时效及疲劳性能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钢筋微合金化成分设计、轧制及控冷工艺合理,钢筋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疲劳性能及低应变时效性能,综合性能优异。V-N、Cr复合微合金化控冷工艺钢筋室温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细小均匀分布,有利于钢筋强韧性能的改善与发挥。V-N、Nb、Cr复合微合金化控冷工艺钢筋室温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珠光体+少量贝氏体,组织配比及形态较好,有利于钢筋抗拉强度的提高,促进了钢筋抗震性能及综合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动态CCT曲线测试和实验室控轧控冷试验,分析了900 MPa级热轧带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过程以及不同卷取温度下显微组织、析出相和力学性能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提高,显微组织中多边形铁素体比例下降,贝氏体组织比例升高,冷速大于15℃/s时,显微组织全部为贝氏体;随着卷取温度升高,显微组织中针状铁素体比例下降,多边形铁素体比例升高;当卷取温度为600℃时,组织为铁素体+少量珠光体,此时析出相细小弥散,可获得抗拉强度达到1 000 MPa,延伸率17%的热轧产品。  相似文献   

14.
控轧控冷工艺对汽车大梁板组织及冷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攀钢热轧板厂对汽车大梁板进行了控轧控冷试验,分析了终轧温度、轧后冷却方式以及卷取温度对汽车大梁板显微组织及冷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较低的终轧温度830 ℃、卷取温度600 ℃以及前段冷却的轧后冷却方式,汽车大梁板的铁素体晶粒细小均匀,珠光体分布弥散,并获得了良好的冷弯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钢绞线用SWRH82B盘条的金相组织和性能,采用了3种不同冷却速度的控冷工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是部分风机开口度为100%,盘条金相组织为索氏体+少量珠光体,综合力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6.
吴迪  李壮  吕伟 《钢铁》2012,47(8):36-38,40,42
通过实验室热轧机组的控轧控冷试验,研究了控轧控冷参数对超高强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温度终轧,轧后不同方式冷却,抗拉强度几乎都在1 000MPa以上,屈强比在0.54~0.62之间,伸长率在13%~17%之间。铁素体晶粒随终轧温度降低和冷却速度加快而细化;终冷温度降低,贝氏体量增多。经800℃终轧后层流冷却至560℃左右空冷,由于铁素体晶粒细化,组织中大量的粒状贝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少量的孪晶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存在使抗拉强度达1 130MPa,伸长率达16%,强塑积达到18 080MPa.%的最高值。控轧控冷获得以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为主并含有少量残余奥氏体+马氏体的复相组织,使试验钢具有了优异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余热处理20MnSi带肋钢筋力学性能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余伟  陈银莉  蔡庆伍 《特殊钢》2002,23(3):13-15
用分层模拟实验模拟了轧后穿水冷却 2 0MnSi钢筋的 3种特征组织 (铁素体 +珠光体 ,过渡层混合组织 ,回火马氏体或索氏体 ) ,获得力学性能与工艺参数的数学模型 ,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差≤± 5 %。  相似文献   

18.
英标460MPa级钢筋余热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Q235、20MnSi钢坯为原料进行了用余热处理工艺生产英标460MPa级钢筋的试验,研究了水冷段数、水压、上冷床温度以及成分、钢种和时效对钢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Q235和20MnSi钢都可以利用余热处理工艺生产出性能合格的钢筋,但前者的生产成本较低;水压减小,钢筋强度降低,上冷床温度越高,强度越低,推荐5段水冷器全开,水压均为1.8~2.0MPa,Q235钢筋的上冷床温度应控制在650℃以下;钢筋典型的金相组织(Q235)表层为回火索氏体,过渡层为珠光体+铁素体且部分铁素体呈针状,心部为珠光体+铁素体,晶粒度8~10级;自然时效后屈服强度下降10~20MPa,用人工时效可以模拟自然时效,工艺是100℃×2h或200℃×1h。  相似文献   

19.
采用钛微合金化技术生产出具有较高屈服强度和良好低温冲击韧性的Q345E钢,其组织均以铁素体+珠光体+少量回火索氏体组成。缓冷和快冷试验结果表明钛微合金化Q345E具有较高的性能稳定性,强度增加主要是Ti细晶强化及沉淀强化作用引起的,研究为钛微合金化钢的进一步推广作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对控轧控冷工艺生产的16 mm厚度规格NM450耐磨钢板进行930℃+保温20 min淬火、200℃+保温25 min回火处理,并对热轧态、淬火态及回火态的钢板取样进行组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热轧后钢板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以及少量贝氏体,淬火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以及少量贝氏体,回火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针状贝氏体。试验钢淬火+回火处理后Rm1 378 MPa,A5021.5%,-20℃夏比冲击功61 J,表面布氏硬度443 HBW,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