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石家庄为例,研究探讨如何确定计入考核的水功能区,如何将计入考核的水功能区客观、公正的分配到各县(市区)内,并对分配后的水功能区达标率的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2.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涵之一。黄河流域水安全问题是中国水安全问题的缩影,探索构建行之有效且具有黄河流域特色的纳污红线管理制度体系和工作格局,对于提高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意义重大。针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质量状况,探索建立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利与环保相联合的黄河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构建流域水功能区划及水资源保护规划体系,依法强化以入河排污口为重点的水功能区管理,积极探索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水质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为黄河流域实施纳污红线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能力支撑,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黄河流域实施纳污红线管理的整体构想与初步实践。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批复了《辽河流域综合规划》和《松花江流域综合规划》,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落实限制纳污红线管理制度的要求。文中重点分析了水资源保护规划实施面临的形势,阐述了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并对规划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保护规划是指导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支撑。为促进新时期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发展,回顾总结了不同时期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的思路、特点和作用,分析了当前流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形势与问题,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目标与任务要求,指出了推进规划实施,促进流域水资源保护新发展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5.
6.
浅析沧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并实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是当前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总结分析了河北省沧州市已开展的相关工作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沧州市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今后应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官厅流域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并实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是当前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在分析官厅流域水功能区水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官厅流域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同时提出官厅流域水功能区实施限制纳污红线管理技术举措.  相似文献   

8.
依据《河北省水功能区划》,对河北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变化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评价,客观地评估了水质变化趋势,为水利部提出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纳污红线实施方案的全面落实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指标体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介绍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背景和必要性,在分析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内涵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指标的确定依据以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评估体系内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技术体系,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对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状态,以水环境承载力为理论依据,明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提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主要对策和近期实施的主要措施如下:(1)加强对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等地区的水资源保护;(2)加快干流五大城市和污染严重的五条支流主要城市水污染治理;(3)进一步加大“三湖”富营养化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国务院决定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应对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保障社会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对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内涵和要求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在长江流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的差距,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测实践及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琼  梅军亚  杜耀东  元浩 《人民长江》2017,48(19):12-15
为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的建设,提高对水资源监测管理工作的服务能力,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夯实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测工作的基础,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监测方面的能力。以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测管理为例,分析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面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下的水资源监测管理,通过实施技术装备、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的监测管理,取水户的监督管理,水资源监测信息发布等信息管理,制度、规范等技术文件的管理,建立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测一体化管理体系,从而加强了水资源监测管理工作,满足了长江流域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需要。同时还总结了利用管理体系对水资源实施有效管理所取得的成效,这些对我国水资源监测管理而言,可谓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长江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前长江水质总体尚好 ,但是局部水域污染严重 ,以有机物污染为主。当前长江流域水污染的主要特点为 :江河水污染特别是干流近岸水域污染未能得到遏制 ;流域内地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白色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 ;非点源污染问题不应忽视。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角度分别对城市发展、工业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水环境问题识别其影响 ,提出实现长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统一进行流域的整体环境保护规划 ,重点处理各个区域间的矛盾 ,尽最大可能满足各个区域对环保和供水等的要求 ,同时要进行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投资体制、水价政策的改革 ,并根据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制定 2 1世纪的长江水战略 ,以促进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兆孝  陈蕾  童波 《人民长江》2011,42(2):35-38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经历了起步、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和完善等阶段。总结分析了规划编制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介绍了不同阶段的典型规划。针对目前规划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要重视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不断丰富和完善规划内容,要把“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作为规划工作的主线,努力提高规划的科技含量和更加重视规划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入河排污口管理是守好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的关键,多年来长江水利委会在入河排污口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规范了监督管理事项和行为,对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对当前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问题梳理,结合管理实践,提出了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原则、合理规划布局以及加强监管的需求。并从排污口设置审批、日常监管、监测监控、统计和通报等方面探讨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以期逐步健全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体系,为保护美丽长江再谱新篇。  相似文献   

16.
叶闽  杨芳  王孟 《人民长江》2011,42(2):116-120
排污权交易是水污染总量控制潜在的重要环境管理手段之一,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分析了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确定了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建立的基本条件,分析了长江流域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可行性,初步构建了长江流域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框架方案,提出一套运用经济手段进行水污染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管理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用水和缺水特点.讨论了用水总量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合长江流域特点的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监测断面的确定、区域用水合理性分析和用水指标分配等。最后,提出总量控制管理需要的监测和计量系统,该系统可以为长江流域总量控制和监督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陈琴 《人民长江》2016,47(9):3-7
习总书记有关长江经济带建设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新形势下,如何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母亲河永葆生机和活力,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分析了长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期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19.
王方清 《人民长江》2011,42(2):32-34
总结了近30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水资源规划工作,包括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经过多年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实践,水资源保护规划内容和思路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规划内涵由单纯的水质保护向水质、水量、水生态保护并重转变,引入水功能概念使规划更具科学性,更好地统筹了水质水量水生态的关系;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得到切实协调,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构建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以1998~2008年每年年报和月报等综合成果报告为依据,在分析流域排污增长状况基础上,从流域整体层面上分析了江河、湖库水质和富营养化变化状况以及水功能区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变化状况,分析了长江流域11 a间水质发展趋势。最终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水污染依然严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