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超鹏  王贵生 《治淮》2023,(9):104-106
以三门峡槐扒滑坡现场勘探资料、试验数据和变形监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采煤巷道密集区煤层开挖有限差分模型,分析了滑坡渡槽毁坏区域在煤层开挖作用下的变性特征,得到了坡表以及采煤巷道各部位模拟监测点总变形以及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煤层开挖形成的采空区是三门峡槐扒滑坡主要诱因之一,上层M-1煤层采空区及巷道因顶板为软质风化岩,并且埋深浅,深厚比小,很容易沉陷松弛变形,变形范围和变形值较大,而下部的M-2煤层采空区及巷道顶板为厚约6.5m的硬质灰岩,形成有效的支撑顶板,变形相对较小,变形分布规律为槐扒滑坡的治理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区公路——川主寺隧道的工程地质勘察中,在详细分析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FLAC3D对该隧道开挖后古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模拟,对开挖后隧道围岩和边坡的应力场、位移场及塑性区特征进行分析,得出隧道洞身段开挖对古滑坡的稳定性影响不大,而洞口段隧道开挖易诱发古滑坡局部解体复活的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3.
根据澜沧江某水电站水库岸坡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机制,对滑坡稳定性及其破坏模式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判断。通过参数反演,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根据滑坡变形监测资料,进一步分析、验证了滑坡的稳定性,为滑坡治理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家峡水电站坝前滑坡蓄水前后的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家峡水电站坝前滑坡在蓄水前后一直处于活动状态,其危害是剧滑形成的坝前涌浪对大坝安全带来影响.本文通过对电站坝前滑坡体的勘察及变形监测资料分析,对滑坡的复活和蠕变特性进行了探讨,采用Sarma法对滑坡在水库蓄水前后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价.认为:滑坡在水库运行期处于极限平衡和缓慢的蠕滑状态,整体失稳产生剧滑的可能性不大.这对李家峡工程后期处理和正常运行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川陈家坡滑坡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陈家坡滑坡进行现场地质勘查、现场试验及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滑坡基本特征、分析了其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并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法对该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为1.168;暴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为1.05;地震状态下(Ⅷ级)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为1.065。两种方法计算滑坡稳定系数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IBIS-L是干涉测量、SAR技术及步进频率波的结合体,目前在地表微变形监测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其应用于滑坡形变监测中的实例较少,且缺少统一的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法。以西南地区白水河滑坡为监测对象,在初步认识该滑坡的地质原型的基础上,利用IBIS-L开展了滑坡地表变形监测。重点介绍了IBIS-L开展滑坡变形监测的过程及数据处理的方法,分析了白水河滑坡在监测期的变形特征。最后将本监测与滑坡变形特征的数值计算结果作了对比,结果显示利用地微变远程监测系统对滑坡开展地表变形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开县小湾坡滑坡区的地质灾害,并对地质灾害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和计算,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世民  陈刚  蔡敏 《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11):1240-1241
通过对何家湾滑坡及周围环境详细的勘查,查明了该滑坡的规模及形态特征,对滑坡的三条剖面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作出了稳定性评价,最后针对稳定性评价提出了治理措施,从而指导该滑坡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凉山州某滑坡体为中层大型滑坡,其危害性大。在深入调查滑坡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滑坡体的赋存环境,查明该滑坡形成的地质力学模式为滑移-拉裂破坏模式,以垂直位移为主。最后采用地质分析和极限平衡对滑坡体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天然工况下,该滑坡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在暴雨工况下,该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将产生沿基覆界面的滑动破坏。  相似文献   

10.
陆泌锋  张辉  谢配红 《人民珠江》2023,(1):87-92+108
2020年7月8日,贵州省松桃县甘龙镇石板村突发一起滑坡,造成了人员伤亡,并使底部河流改道。通过现场调查和实测剖面工作,对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UDEC离散元程序对滑坡的运动特征进行了模拟,还原了滑坡从启动到堵河的变形破坏过程,并得出滑坡不同部位的位移时效曲线,取得以下主要认识:滑坡是在不利的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组合、岩体结构、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4个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其滑面为泥灰岩与粗晶灰岩的接触面,滑坡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前缘滑移-后缘拉裂、整体滑移和碰撞堆积3个阶段,滑坡具有剧烈启动效应,启动时最大速率可达5.24 m/s,后缘产生的位移和变形速率相对前缘滞后,滑坡产生的最大水平位移量达217.5 m。  相似文献   

11.
中缅天然气管线黔西晴隆段沙子镇2016年和2017年连续2次因滑坡引发天然气管线破裂事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滑坡的变形机制和监测对该区的天然气管线的正常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根据该区地质、构造特征和现场收集的滑坡变形资料及监测数据,开展了该区段变形机制的研究和变形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变形主要划分为管线正常运行阶段的坡体未变形、缓慢蠕滑变形、加速蠕滑变形和管线破裂变形4个阶段。滑坡主要是由于人工堆填土方所引起的蠕滑变形所致。监测数据表明:通过抗滑处理后,坡体的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天然气管线运行较为安全,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监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12.
水库施工期间坝前滑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研究水库建设阶段的坝前滑坡问题,以甘肃省九甸峡库区燕子坪滑坡为例,采用GPS对库岸滑坡表面的位移和变形进行了高精度、连续性监测,完成了水库建设阶段的滑坡演化全过程的位移变化监测。结合滑坡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对滑坡的变形特征、诱发因素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从力学变形机制方面研究施工期坝前滑坡诱发机理。结果表明:水库施工期坝前滑坡失稳分为两个阶段(施工围堰建成前后),并且两个阶段坝前滑坡失稳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施工围堰建成前坝前滑坡主要是在受降雨影响,施工围堰建成后库水位上升是坝前滑坡失稳的主要诱因,整个施工期间施工围堰建成后的滑坡变形占较大比重,并且两个阶段滑坡失稳形式均表现为中、后部推移前缘滑动。  相似文献   

13.
滑坡具有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严重等特点,合理计算抗滑桩滑坡推力及桩前抗力对于滑坡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滑面抗剪强度参数c、φ的设计值是根据少数钻孔取样进行试验得到或根据经验取值,不能代表滑面的平均抗剪强度,导致滑坡稳定安全系数及相应的滑坡推力曲线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别。单排抗滑桩设计计算时通常不考虑桩前抗力,双排或多排抗滑桩滑坡推力的分配尚无相关规定,造成了抗滑桩滑坡推力及桩前抗力设计计算不合理。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应用等手段对滑坡稳定性状态及相应的滑坡推力曲线、单排抗滑桩滑坡推力与桩前抗力计算、双排抗滑桩滑坡推力分配等进行研究。研究得出:滑坡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判定依据为滑坡末端条块剩余滑坡推力T_n=0和滑坡体天然边坡稳定系数K=1.0,两个条件需同时满足;单排抗滑桩滑坡推力及桩前抗力设计计算中,当滑坡天然稳定系数K≥1.0时,采用实际c、φ求得的设计滑坡推力与实际滑坡推力之差作为抗滑桩桩上的设计值能保证滑坡的稳定;当K1.0时,应采用实际c、φ求得的设计滑坡推力曲线与桩前剩余抗滑力之差作为抗滑桩设计值。提出的考虑桩前土体剩余下滑力的设计计算方法能使双排抗滑桩更合理地分配滑坡推力。研究成果对抗滑桩的设计计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堰塞坝稳定性,收集了国内外313个已溃和未溃堰塞坝的基础信息,建立了案例数据库;考虑堰塞坝形态特征、物质组成以及堰塞湖水动力条件包含的8个影响参数,基于贝叶斯网络提出了两种新的堰塞坝稳定性快速评价模型,分别为节点缺失条件下的简化模型和节点完整条件下的精细化模型。这两种新模型与国内外典型的堰塞坝稳定性快速评价模型的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简化模型的绝对准确率和保守准确率分别为83.33%和94.44%,精细化模型的绝对准确率和保守准确率分别为80.77%和96.15%,验证了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且贝叶斯网络模型可以实时输入和更新样本集,从而不断提高模型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
甘肃舟曲江顶崖滑坡成因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鹏 《中国水利》2011,(4):50-52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滑坡微地貌和变形破坏特征测量等手段,对甘肃舟曲江顶崖滑坡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该滑坡具有显著的分级分块滑动特性,降雨、滑坡区高陡的地形、河流冲刷及不良的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是形成该滑坡的主要因素。对此采用多种极限平衡计算方法,并结合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评价该滑坡在天然、暴雨、地震以及暴雨和地震耦合作用下的稳定性,为该滑坡的下一步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降雨条件下浅层土质滑坡的入渗规律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以南江县古坟坪滑坡为例,对该滑坡区及其邻近区域开展了不同深度体积含水率和基质吸力监测。结合实时降雨量资料,分析降雨条件下坡体内部的含水率和吸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基于无限边坡模型开展坡体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2#监测点位于滑坡邻近区域,初始体积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滑坡区后缘存在基岩汇水点,导致1#监测点初始体积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监测点基岩面处存在入渗的优势通道,降雨时基岩面处体积含水率最先响应;降雨过程中稳定性系数随着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小,最危险的滑动面处于基岩面,但是现阶段滑坡处于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1。通过对滑坡体入渗规律和稳定性的分析,可为该类典型滑坡的预报预测、危险性评估及灾害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盖家阴山滑坡位于新建铁路兰渝线锹峪河特大桥(DK127 100~DK127 900)段左侧,滑坡特征明显,为一巨型滑坡.根据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及对当地老者的调查,初步判断此滑坡为地震引发滑坡.通过勘察发现此滑坡具有三层滑面,一个主滑面,二个次生滑面,经过计算分析二个次生滑体已经稳定,但主滑体在滑体完全饱和的极端情况下仍然可能复活,因此建议铁路线尽量绕避此滑坡并进行抗震验算.  相似文献   

18.
BP神经网络在鱼洞河滑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边坡高度、边坡角度、岩土重度、粘聚力、内摩擦角等作为输入模式变量,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样本集以之用作滑坡稳定性评价。通过对网络学习参数的优化,如学习速率为0.9,学习步长为0.7,在迭代12 589次网络训练后样本收敛。以此为基础,建立BP神经网络各隐含层的连接权重和阈值,进行模式识别,完成了鱼洞河边坡状态和稳定系数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鱼洞河边坡处于破坏(不稳定)状态,稳定系数为1.100 5  相似文献   

19.
缓倾顺层岩质边坡由于其岩层倾角较缓,具有不易察觉其失稳且识别难度大的特点。以一个典型的缓倾顺层岩质边坡(贵州云盘头滑坡)为例,基于工程地质勘察,建立边坡地质模型,并结合底摩擦试验、二维离散元和有限元模拟等方法,探讨云盘头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结果表明:云盘头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可分为微裂纹发育阶段、裂纹拓展阶段、滑体变形阶段与完全破坏阶段,并在坡脚存在关键块体;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坡体经过开挖导致软弱夹层出露,坡体内部发育垂直于软弱夹层的拉裂纹并将滑体分割成块体,随着坡脚关键块体向临空面滑移,后部次级块体随之移动并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坡体发生整体滑移,变形模式属于典型的滑移-拉裂式。研究成果为探究缓倾顺层岩质边坡的失稳破坏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监测成果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证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安全,布置了比较齐全的监测项目和监测设施。监测资料分析表明,边坡整体稳定性良好。局部块体失稳是边坡的主要破坏形式,采取适当的加固处理措施后可保证其稳定性。二闸室至三闸首中隔墩顶部产生并一度发展的裂缝,随着闸槽开挖结束而呈明显的收敛趋势。边坡岩体时效变形量值不大,持续时间不长,预计不会影响船闸人字门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