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桂青 《人民长江》2016,47(19):20-25
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是国务院批复安排实施的重要引排工程之一。工程实施后在流域上游开辟引江济太的第二通道,改善太湖西部沿岸及西北部湖湾水流条件,但同时新孟河排水也会对长江水环境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通过采用MIKE21软件建立长江下游某一河段的二维水流水质模型,重点研究了新孟河排水对长江以及下游水厂水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排水对长江水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局限在入江口附近区域,影响程度总体较小。但工程实施后太湖仍不能达到《水环境总体方案》确定的水质治理目标要求。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加大治理区域污染源力度,从而减小新孟河排水对入江口区域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是改善太湖水环境的流域性工程,也是流域洪水北排长江的流域性骨干工程。工程既能将直武地区5年一遇及其以下涝水由南排太湖改为北排长江;还可通过新沟河外排梅梁湖水体,改善梅梁湖湖区水动力条件,提高太湖水环境容量;具备遇水污染突发事件时,引长江水入太湖,扩大"引江济太"规模,保障梅梁湖等湖湾水源地供水安全,整个工程具有双向引、排水运行要求。本文以其中的江边枢纽为例,根据泵站运行特点,选择合适的机组型式,兼有排涝、引水功能,以此在太湖和长江之间形成有效联通通道,形成新的调水引流格局。  相似文献   

3.
朱勇 《人民珠江》2014,(4):37-40
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是太湖流域规划引排通道骨干工程,具有改善流域水环境、提高流域防洪排涝和水资源配置能力等综合效益。采用数学模型手段,模拟新孟河工程实施后对太湖和区域的水环境改善、水资源配置效果,通过定量评估工程的综合实施效果,为新孟河工程的可行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4.
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实施后,入江排污负荷增加,长江水质受到影响。为掌控污染风险,保护水质安全,通过建立二维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研究在不利条件下,排江水流对长江水质的影响。同时,长江水质不同月份的NH3-N本底浓度差异较大,导致不同月份允许排污负荷也不同,确定不同本底浓度下最大允许排江负荷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排江水流在不利条件下对长江局部水质存在较大影响,且排江NH3-N浓度越高对排江口区域长江水质影响越大。为做好水质风险防范,以邻近水源保护区为保护目标,提出对应长江不同本底状况下工程最大允许排江负荷限值。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部门采取预防措施进行水质影响风险防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对滆湖水量水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为太湖流域重要骨干引排工程。工程实施后加强了长江、洮湖、滆湖、太湖以及区域其他河网水系的互联互通,将对滆湖水文情势、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采用太湖流域一维河网水动力模型与滆湖二维水量水质模型嵌套,对枯水和平水典型年条件下工程建设前后滆湖水动力、水质变化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滆湖水动力条件、水质均有较大程度改善,枯水年尤为如此。但由于长江水源TP、TN水质指标值较高,引入长江水后仍不能满足滆湖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建议采取其他措施以进一步降低湖区TP、TN的浓度,以促进滆湖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利发展研究》2014,(12):115-115
7月22日,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新沟河延伸拓浚遥观南枢纽工程公开招标选择“代建单位”的开评标工作顺利完成。该项目也成为江苏省自2013年底发布《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代建制试行办法》以来,第一个实践代建制的项目。  相似文献   

7.
水事纪要     
《江苏水利》2013,(2):4-5
太湖治理新沟河工程开工建设2012年12月28日下午,太湖治理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开工建设协调会议在常州召开。副省长徐鸣、许津荣出席会议并讲话,杨根平副秘书长主持会议。会前,徐鸣副省长实地察看了无锡市江阴江边枢纽、直湖港枢纽、常州市石堰节制闸、三山港连接段等工程位置现场  相似文献   

8.
研究针对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中典型支沟——朝阳河开展生态修复研究。首先对朝阳河的多参数水质、沉积物理化特性及深度、浮游动植物和底栖生物等水生态环境要素进行现场调查与检测,结果显示:朝阳河水质呈富营养化状态;浮游动、植物和底栖生物调查表明生物多样性偏低;表层沉积物淤积,有机质含量偏高。随后进行生态修复的可行性分析,最后因地制宜提出截污(生态缓冲沟)、清淤、曝氧等水环境整治方案和杉木桩护岸、挺水植物种植平台等水生态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新沟河工程应急调水的相关问题,评估工程实际调度效果,基于新沟河工程应急调水试验期间实测水量水质数据,采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引入水质改善系数、类别变化指数等分析评估了新沟河工程沿线水质对引水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调水试验期间新沟河西支分流比为0.30~0.59,受到西支分流的影响,新沟河东支入太湖日均流量占新沟河日均引江流量的9%~22%,长江来水对京杭运河以南东支的影响时间约为西直湖港北枢纽开启并持续引水3 d后;干流水质改善效果与本底水质以及断面距离来水水源的远近有关,本底综合污染指数较大的断面,其最大水质改善系数总体较大,当断面本底水质状况接近时,距离来水水源较近的断面水质改善系数较大。  相似文献   

10.
正(水利工程BIM综合应用奖三等奖,获奖单位为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概况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为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中近期实施的重点工程之一。奔牛枢纽工程是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新孟河与京杭运河交汇处,具有引水、排涝、防洪、通航等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1.
吴忠  朱明成  王津  徐蛟  吕玲玲 《人民长江》2018,49(19):33-38
为应对太湖流域水污染问题,我国2005年开始实施了引江济太工程,提高了太湖湖区和引排干流的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而对于太湖流域众多分支河网水质的直接改善作用有限,该部分相关研究与关注也较少。以引江济太工程主要通道新沟河为例,选取典型支沟(湖)开展多种生态环境因子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支沟(湖)均为Ⅳ类以下水质,其中大部分为劣Ⅴ类,主要特征污染因子为氮磷营养盐等;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相对较高的河段出现在北阳湖、西横河西段等区域。总体上支沟(湖)生态环境情况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环境质量健康程度如水质级别、富营养化程度、生物物种多样化和均匀化等指标,均与不同区域的水体交换能力和环境容量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从污染源的角度来看,支沟(湖)的生态环境威胁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排放与富营养化等陆源污染。  相似文献   

12.
对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的初步认识和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宁 《中国水利》2004,(2):36-38
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太湖流域实施由汛期调度向全年调度,由水量调度向水资源综合调度的有益尝试.通过对引江济太作用和效果的分析,阐述了在流域综合治理的总体框架下,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生态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调要以流域水资源配置和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强工程和非工程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实现洪涝相机调度,探索和实践流域管理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望虞河西岸地区长期存在着水环境问题,引江济太的实施使该问题更加被关注,大量污水不能排泄造成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以常熟市望虞河西岸地区为例,结合常熟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项目原型调水试验的实测数据,分析了望虞河引水对研究区域水量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引江济太"工程对浙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位于长江口的常熟水利枢纽和连接太湖的望亭立交水利枢纽引长江水入太湖的“引江济太”工程,旨在增加太湖流域水资源量,加快流域水体流动,缩短换水周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缓解流域水恶化的趋势。针对“引江济太”的调水原则、分期控制水位、引水路线和2002—2007年调水实况,客观分析了“引江济太”调水对太湖水质,杭嘉湖平原的防洪排涝、农作物生长、供水和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引江济太工程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军 《中国水利》2004,(2):32-35
太湖流域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两年的引江济太试验对缓解太湖水质恶化、使死水流动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和效益.但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修复和保护在本质上仍然还是要先治污.因此,引江济太工程需要与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有机结合,分阶段实施.  相似文献   

16.
引江济太对不同水域氮磷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国内外调水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现状监测资料,具体分析流经望虞河、望亭立交水利枢纽调入太湖的长江水质和太湖不同湖区的水质,研究在调水初期及其后的过程中,氮磷浓度影响水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水源中总磷、总氮浓度总体上低于贡湖、梅梁湖;长江水在流经望虞河进入太湖的过程中,太湖地区水质随着进水时间的延长而好转,水质浓度与进水流量的大小成反比;"引江济太"调水对迅速抑制太湖蓝藻暴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的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各项工作,通过对太湖流域“引江济太”工程实地考察学习,总结了该工程改善太湖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带来启示,并进一步阐明了工程建设的科学意义和必要性,为更好的开展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