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介绍了层序地层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各阶段的主要理论思想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不足。层序地层学经历了初期阶段、地震地层学阶段和现代层序地层学3个发展阶段。层序地层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及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陆相层序地层学在中国有了较大的发展。针对中国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的特点,国内学者提出了陆相盆地“三面”(断层面、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控藏规律及构造(沉积)坡折带油气富集规律的层序地层学观点,并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工业流程,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层序地层学和成藏动力学都以地层沉积的多期旋回性作为层序或成藏动力子系统划分的依据.通过对经典层序地层学和成因层序地层学的比较,选择经典层序地层学与成藏动力学进行层序或子系统划分的比较研究.从成藏动力系统的子系统划分和侧向疏导体系疏导性判断两个方面讨论了层序地层学与成藏动力学的关系,认识到成藏动力子系统界面与层序地层最大海(湖)泛面具有一致性;探讨了层序地层学储层分析和成藏动力学侧向疏导体系分析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低位体系域常常是良好的侧向疏导体系;探讨了层序地层学与成藏动力学研究中的相互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资科,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韩江组下段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划分为3个3级层序,即SQ1、SQ2、SQ3.通过井-震划分对比,建立了工区内韩江组下段层序地层等时格架.在等时格架建立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区发育的3种岩性地层圈闭,主要受层序界面、最大海泛面、初始海泛面控制.  相似文献   

4.
论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已被普遍应用于我国广泛分布着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中,但陆相层序地层学尚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探索。陆相层序地层学具有迥异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体系。陆相层序地层学应采取宏观控制微观、微观反过来补充或印证宏观的思路,以钻井、测井资料作为点,连井剖面、地震剖面作为线,由多条线纵横交叉,从三维空间控制整个研究区块。通过对陆相层序及其体系域剖析,探讨陆相层序地层几何学特征及动力学机制,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倡导一套适用于大多数陆相盆地的陆相层序地层学术语体系,以丰富和发展层序地层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郭建卿  林承焰  董春梅 《特种油气藏》2011,18(3):20-23,135,136
利用钻井及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博兴洼陷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相储层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识别基准面旋回界面。将研究层段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2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将短期旋回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短期旋回、向上变浅非对称型短期旋回和向上变深再变浅对称型短期旋回,从而最终建立起工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发现砂体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下降半旋回均有发育,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附近砂体较发育,处于长期、中期、短期基准面旋回的从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即初始湖泛面附近砂体发育,单层较厚,物性较好;由上升到下降的最大湖泛面附近砂体不发育,短期旋回地层在不同中期基准面旋回地层中的砂体展布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可用于确定层序的界面有层序的底界面、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其中最大海泛面所对应的产物为凝缩段。对凝缩段的识别不仅是认识层序结构的关键,而且对分析地质历史时期全球相对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以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为例,在大量野外剖面详细观测的基础上,识别出凝缩段的物质表现形式有6种类型,分别是硅质岩、黑色页岩、泥质岩、生物化石层、泥晶灰岩和瘤状灰岩。不同类型的凝缩段虽然为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但均代表了全球性对海平面达到最高位置的产物,其形成时期对应于中国南方烃源岩最佳发育时期。  相似文献   

7.
对基准面旋回定义进行修改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来明  徐强  彭仕宓  魏宁 《石油学报》2009,30(4):630-634
层序地层学发展至今,各学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分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建立统一层序地层学理论成为今后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别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水平面,基准面不可测量、难以表征的非物理面特点决定了基准面旋回时间规模的不确定性以及层序划分方案的主观性,进而影响到基准面旋回理论层序界面定义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从油田生产的实际问题以及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必须重新定义基准面旋回,才有可能克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自身的缺陷,并从根本上解决基准面旋回理论和经典层序地层学之间的矛盾。在不改变基准面旋回理论体系基础上,建议基准面旋回定义修正为基准面下降到上升半旋回期间所保存下来的地层。应用该思路,重新对高尚堡油田深层Es32+3亚段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结果表明该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油田目前存在的开发问题。  相似文献   

8.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学科地位与研究前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学科地位。层序地层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理论体系经历了经典层序地层学和现代层序地层学阶段,方法体系经历了地震层序地层、露头层序地层和测井层序地层分析,发展到层序地层的计算机模拟分析;它的诞生被誉为地球科学的一次革命,把地球科学的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促进了相关地质学科的革命性发展。提出了对当前和今后研究热点和前沿的一些基本认识,强调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微观尺度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层序地层学横向交叉研究、层序地层的计算机模拟分析等将是当前和今后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热点和前沿。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Cross 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划分为1 个二级层序, 5 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的顶界面为侏罗系与三叠系之间的不整合面, 底界面为延长组的底, 最大湖泛面为盆地内部广泛发育的张家滩页岩。在二级层序内部, 依据沉积间断面、湖泛面、冲刷面、沉积转换面及岩性转换面, 可识别出三级层序, 并总结了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依此特征对地震大剖面进行了层序解释, 分析了延长组地层纵向上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岩性地层圈闭勘探思路及其工业制图的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取决于盆地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层的空间分布、特定的沉积环境及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以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的理论为指导,从寻找岩性地层圈闭角度出发,分析了岩性地层圈闭的类型、赋存条件及勘探难点,提出了以富油凹陷为目标,以查明“三面一线”(最大湖泛面、首次湖泛面、不整合面及勘探目的层尖灭线)为基础的勘探思路和开展岩性地层圈闭工业制图及其质量检查的建议。相信这些建议不仅使今后的岩性地层圈闭工业制图逐步标准化,也有助于促进岩性地层圈闭解释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和预测更多的岩性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陆相层序地层学进展与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陆相层序地层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层序地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陆相盆地沉积受多种因素控制,而且不同类型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又各不相同,造就了陆相盆地沉积类型多、相变快、横向连续性差、纵向上层序厚度变化大,频繁的湖侵湖退使湖盆沉积垂向上韵律变化快;因此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结构和模式更为复杂,研究更为困难。在研究与实践中,中国学者根据陆相盆地的边界特征、体系域边界特征、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是否有坡折带等因素,建立了符合中国盆地沉积实际的坳陷型盆地和断陷型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和模式。控制陆相地层层序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湖平面的变化、构造、气候、基准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特别是构造和气候显得十分重要,它们直接控制了湖平面的变化。陆相地层层序研究的方法体系主要包括露头层序研究方法、实验观测和分析方法、测井层序地层分析、地震层序地层分析和层序地层的数值模拟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区带勘探阶段、目标勘探阶段和开发阶段,层序地层学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胜利油田埕东-飞雁滩地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3个体系域、10个准层序组、23个准层序,层序界面,最大湖泛面、初次湖泛面和准层序界面控制了岩性油气藏分布。研究各级层序地层单元中的岩性油气藏分布特征,认为:岩性油气藏的分布与各体系域的特征相关,低位域和湖侵域砂体发育(高位域砂体不发育),故岩性油气藏发育,但低位域砂体缺乏良好封盖层,只发育小型油藏,而湖侵域砂体的封盖条件好,因此是岩性油藏主要赋存的层位;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还受准层序的控制,如湖侵域中主要发育向上粒度变粗的准层序,而储集砂体分布于准层序的顶部,所以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准层序顶部。图5参6  相似文献   

13.
1. Introduction The East Fukang Slope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the Changji Sag and on the junction of the middle-south of the Zhangbei Fault-fold Zone and the Baijiahai Salient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Junggar Basin, Northwest China, with an area of about 5,000 square kilometres (Fig. 1). When the Jurassic was deposited, a huge slope with a north-south dip was formed, which consisted of the Wucaiwan Sag, front of the Kelameili Mountain piedmont, the Baijiahai Salient and the East Fuka…  相似文献   

14.
层序地层格架和成藏动力系统都以地层沉积的多期旋回性作为层序或子系统划分的依据。文章讨论了层序地层格架与成藏动力系统在划分上的耦合,指出最大洪泛面既是层序地层格架中的重要界面又是成藏动力系统子系统划分的界面;探讨了层序地层中的体系域与成藏动力子系统在成藏条件包括烃源灶、侧向疏导体系、封盖层、隐蔽圈闭等方面的关系,指出了生、运、聚等成藏作用研究在应用层序地层学寻找隐蔽油气藏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遵循"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思路是应用层序地层学技术寻找隐蔽油气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研究展望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层序地层学的出现曾被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是地质学的一场革命。但其研究本身还存在着一些争议,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大量研究成果的分析,初步总结了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研究成果的异同及其原因。在回顾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侏罗系层序的级别和划分、层序界面的判别标准和影响层序地层格架发育的控制要素等。   相似文献   

16.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田深度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和成像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了火烧山油田二叠系平地泉组H2层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和湖泛面的成因类型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从H2层(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划分出2个中期、8个短期旋回层序。讨论了短期旋回层序的沉积序列、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分布模式与储层非均质性、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关系,建立了以中期旋回层序和洪泛面为年代地层框架。以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地层格架,以短期旋回为等时编图单元,编制了H2层沉积微相图。应用相控储层建模技术,以短期旋回层序为建模单元,建立了火烧山油田H2层精细地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高含水油田深度开发阶段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The Upper Permian Main Dolomite in the Zechstein 2 cyclothem in the Gorzów Block (part of the Zechstein Basin in western Poland) contains both hydrocarbon source and reservoir rocks, and is sealed both above and below by evaporite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ew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tential reservoir rocks in toe‐of‐slope locations. Data came from detailed analyses of 35 cores from wells in and at the margins of the Wielkopolska platform, a palaeogeographic element composed of Main Dolomite carbonates. In basinal areas, the Main Dolomite carbonates begin with a transgressive interval overlain by laminated dolomudstones interpreted as transgressive facies. The TST begin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underlying Alg anhydrites. The dolostones are underlain by a ravinement surface on the platform, and by a maximum regressive surface in toe‐of‐slope and basinal locations. In well Gorzów Wielkopolski‐2, a hardground marks the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Overlying the TST deposits are thick intervals of intraclast‐oolitic grainstones and floatstones which are interpreted as highstand deposits and indicate “highstand shedding”. Toe‐of‐slope facies are composed of alternating laminated dolomudstones, intraclast‐oolitic grainstones, packstones and floatstones which make up submarine fans (prisms) interpreted as falling stage facies which are capped by dolomudstones. A subaerial unconformity was recognized on the platform, and a slope onlap surface on the slope and toe‐of‐slope, respectively. In platform areas, the Main Dolomite begins with thin intervals containing microbial complexes deposited during the early HST, which pass into thick oolitic grainstones (HST to late HST) and terminate as microbial‐to‐oolitic wackestone and mudstone complexes interpreted as falling stage facies. Thrombolitic bioherms constitute a reference horizon which can be correlated between wells in the study area. The beginning of the LST occur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Main Dolomite. The boundary between lowstand and transgressive deposits was identifi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Basal Anhydrite and is marked by sabkha and salina facies, respectively, where an erosional ravinement surface and maximum regressive surface were identified. Thus, the upper part of the underlying Upper Anhydrite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Main Dolomite deposits form a second depositional sequence in the study area.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Main Dolomite platform carbonates was variable, and was influenced by the topography of the pre‐existing evaporitic platform. The newly propose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 emphasises the role of forced regressive submarine fans as potenti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and traps in the toe‐of‐slope area.  相似文献   

18.
库车前陆盆地三叠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综合分析车前陆盆地三叠系地震,测井,钻井,露头资料,识别出13个层序边界,划分出12个层序和33个体系域,建立两种层序地层学框架模式:(1)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黄山街组沉积末期,具有典型前陆盆地挤压深陷特征,层序地层呆模式与内部构成类似于Vail的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2)晚三叠世塔里奇克组沉积期至白垩纪末期,具有宽缓,伸展的特点,层序地层框架模式及内部地层构成样式有其独特性,层序发育主要受构造运动,古气候及沉积物供给的影响。控制湖平面或基准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构造活动,造山运动强烈期是主要的湖进期,构造运动相对静止期是主要的湖退期,气候支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图4表1参8(何宏摘)/  相似文献   

19.
张岚  张建民  王宁  郭诚  刘英宪 《特种油气藏》2012,19(4):56-60,153
SZ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的高含水阶段,为进一步描述储层分布规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和生产动态资料等方法,对SZ油田东营组下段的层序地层及基准面旋回界面、洪泛面的成因类型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了中短期旋回层序地层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短期层序为单元的等时地层对比,同时划分单井沉积微相并描述小层单元内沉积微相特征。应用层序地层学和相控储层建模技术,建立能精细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的地质预测模型,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对油田压力、含水率进行历史拟合,拟合结果与油田实际生产数据吻合较好,表明利用层序地层学及相控地质建模技术可为油田中后期综合调整及挖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陆相断陷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现状与思路   总被引:18,自引:13,他引:5  
陆相断陷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常采用经典层序地层学和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两种分析方法,这两种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层序识别方法与适用范围、层序结构与对地层分布的认识等方面。由于都是基于可容空间的变化来识别层序,使得两种方法相结合解决断陷盆地层序研究问题有了理论上的依据。分析认为,以经典层序地层学方法和三分体系域的观点为基础,通过不整合面的识别和追踪,可建立宏观或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盆地沉积体系分布演化;以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和二分体系域的观点,建立不整合面控制下的整合地层的高级次层序地层格架,研究沉积相和储层的分布,是陆相断陷盆地高精度的层序地层研究的有效方法。两种层序研究方法的结合点取决于断陷盆地区域性不整合面的分布和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