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会议宗旨:中国陆相沉积盆地广泛分布、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20世纪中叶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产生了以陆相生油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核心的陆相石油地质学,不仅丰富了世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宝库,而且有效地指导了中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发现了大量以构造型油气藏为主体的油气储量,建成了大庆、渤海湾、长庆、新疆等十几个重要油气生产基地,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陆上油气勘探已进入了构造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并重的新阶段,部分盆地已进入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新时代。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领域不断扩大,盆地从陆相断陷一种类型,扩展到陆相坳陷和前陆等多种盆地;层段从源内一种成藏组合,扩展到源内、源上和源下三种成藏组合;地域从东部老油区,扩展到中西部新油气区,已相继在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等盆地的碎屑岩和火成岩等储层中,发现了一批大型或特大型岩性地层油气田。最近几年,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占60%以上;从剩余资源潜力看,岩性地层油气藏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是我国陆上最现实、最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发展,广眨交流不同类型盆地沉积、成藏和油气分布规律方面取得的理论认识,相互学习,借鉴国内外关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法和经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沉积学会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联合,拟于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陆相盆地系统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石油近期油气勘探新进展及未来主要勘探对象与潜力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分析了中国石油近期在油气勘探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和新进展:岩性-地层油气藏精细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西部地区前陆盆地冲断带油气勘探不断有重大发现;低渗透探区不断发现整装规模效益储量;天然气勘探进入储量的快速发现阶段;大盆地内新区带、新层系不断有新的重要发现;新盆地、新凹陷的勘探有重要进展。并系统总结了中国石油在五个方面行之有效的勘探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未来油气勘探的领域和主要对象及其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下古生界烃源岩的再认识   总被引:40,自引:12,他引:2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成果和剩余油气资源领域分布评价基础上,提出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前陆盆地冲断带,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成熟探区富油气凹陷(区带)四大勘探领域.指出岩性-地层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储量增长的主体,前陆盆地冲断带是寻找大发现的重要领域,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增储地位日趋重要,富油气凹陷(区带)精细勘探潜力仍然很大.分析认为未来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前陆盆地、富油气凹陷(区带)、陆上新区新盆地、南海南部海域和非常规资源等七大领域,其中前四大领域勘探潜力仍然很大,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陆上新区新盆地、南海南部海域及非常规资源将是未来实现中国石油资源战略接替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石油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各取得了8项重要发现,油气储量进入了新的增长高峰期.在总结近年中国石油油气勘探进展、有效作法、针对性配套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油气刹余资源潜力,提出了前陆冲断带、台盆区碳酸盐岩、火山岩油气藏、潜山油气藏、陆相碎屑岩岩性油气藏、陆上新区新盆地、海域和非常规油气八大领域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城,并进一步针对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柴达木、准噶尔、塔里木等七大含油气盆地,评价优选了28个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指出了未来勘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勘探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表明,酒泉盆地剩余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盆地的3大主要勘探领域是盆地南部冲断带;富油凹陷内部低凸起以及环凹斜坡带岩性及构造—岩性复合性油气藏;盆地西部走滑断裂构造带。其中,盆地南部冲断带是近期最主要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6.
新疆地区油气勘探新领域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是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经过70年的勘探,新疆地区已在准噶尔、塔里木及吐哈三大盆地中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油气田,如今正面临向油气勘探新领域的转移。新领域包括前陆冲断带、岩性地层、深层及碳酸盐岩地层、新区带及外围盆地。笔者从现有的油气发现、资源潜力及石油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新领域是今后新疆地区油气发现的主要战场。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油气勘探领域勘探难题与技术对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西北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较大,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全国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四大盆地和吐哈、酒泉两个中小型盆地;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塔里木、柴达木三大盆地。指出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大地构造环境、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条件与东部含油气盆地相比具有许多特殊性和复杂性。认为前陆冲断带、地层岩性油气藏、克拉通盆地中下组合、油田老区四大领域是西北地区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面临许多复杂而特殊的地质难题和技术难题,西北各油气区需要不断创新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走技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   总被引:50,自引:7,他引:43  
全球常规类大型、特大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特提斯域、被动陆缘、前陆冲断带和克拉通等盆地中。非常规类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前渊斜坡、盆地(坳陷)中心、克拉通向斜区和冻土带等。21世纪以来全球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被动陆缘深水区、碳酸盐岩、岩性-地层、前陆冲断带、成熟探区、新地区新盆地及非常规油气藏(场)等7大领域。这些重大发现涉及油气勘探中的常规与非常规2类油气资源。常规石油地质强调在单一明确圈闭中的油气运聚和成藏规律;非常规石油地质重点研究非常规资源、非常规储集层、非常规成藏与非常规技术等。非常规油气藏(场)在地质特征、分类方案、研究内容、评价方法和勘探阶段等方面与常规油气藏有明显不同,需要加强非常规石油地质研究,发展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图8表7参63  相似文献   

9.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2):I0001-I0004
在我国陆上构造油气藏勘探难度加大、油气储量递减的形势下,大规模发现岩性地层油气藏成为缓解矛盾的必然选择。为此,“十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攻关,分陆相断陷、坳陷、前陆和海相克拉通四类盆地,围绕砂砾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三类储层进行系统研究,在理论、技术创新与生产实效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0.
《石油科技论坛》2008,27(6):68-68
这些年来由于我国陆上油气储量增长缓慢,油田稳产、上产遇到不少困难,在继续深化构造油气藏勘探的同时,开展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已势在必然。为此,“十五”期间,中国石油集团设立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牵头,大庆、吉林、华北、塔里木、新疆、长庆、西南等13个油气田公司参加,研究重点是陆相断陷、坳陷、前陆和海相克拉通等四类盆地的砂砾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三类油气储集体。  相似文献   

11.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油气勘探工作在地质理论和技术创新、油气勘探突破发现和增储等方面取得众多成果。文章在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油气勘探成果、理论技术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油气勘探发展思路与战略。“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坚持创新和资源战略,突出高效勘探,加大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加强重点盆地、重点领域集中勘探,强化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和领域目标研究;创新和完善了凹陷区砾岩成藏、浅水三角洲大面积岩性成藏、深层海相碳酸盐岩“三古”控藏、走滑断裂“断溶体”控藏、前陆冲断带深层成藏、页岩油“四要素”成藏富集、页岩气“三控”成藏富集、深层火山岩“三元”控藏等地质理论与认识;攻关形成了“双高”和“双复杂”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深层—超深层钻完井、深层测试、长水平井压裂技术等为代表的勘探(评价)技术。在四川、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等大盆地岩性—地层、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页岩油气、成熟探区、火山岩领域取得了34项重大勘探成果,油气储量实现历史性长期高位增长,为石油产量稳中上升、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奠定了资源基础。“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科学谋划油气勘探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推动六大盆地和五大领域常规油气持续规模增储及非常规资源快速发展,加快落实油气规模增储大场面,积极准备战略接替区和重大接替领域,夯实高质量发展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2.
“十三五”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贯彻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立足国内、发展海外,推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一体化,积极探索勘探新领域、新层系,保持良好的勘探成效和较低的作业成本,探明地质储量及产量快速增长,开创了海洋油气勘探新局面。中国海油通过勘探理论及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及发展了复杂的地层—岩性油气藏、高温高压油气藏、深层潜山油气藏、深水油气藏的成藏机理,攻关海上中深层地震勘探、复杂地层高效钻井、海洋勘探装备等关键技术;在渤海湾盆地潜山、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及惠州凹陷、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多个区域不同地质类型层段取得重大勘探突破,海外勘探权益可采储量稳步增长,初步形成了海外战略布局。“十四五”将加大风险勘探力度,持续攻关深层油气藏、深水油气藏、高温高压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不断拓展勘探领域和方向,海外勘探将继续坚持“经营勘探”,突出战略核心区,力争获得更多更好的优质储量。  相似文献   

13.
全球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及理论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全球861个深层油气田储量、产量分布及近10年来的勘探发现和开发实践进行分析,揭示了全球深层油气藏的分布领域及形成的基本地质特征,预测了深层油气勘探潜力、理论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目前深层大油气田发现个数、总储量和产量占全球比例总体上还较低,但近10年来的勘探发现展示了深层油气良好的发展前景。深层油气田主要发育在被动陆缘、前陆冲断带、克拉通区中下组合和裂谷盆地深层等领域。深层油气勘探及地质理论研究揭示深层油气的独特石油地质特征,其油气生烃特征突破了传统的油气消亡线,扩大了"油气窗"赋存范围;深部由于超压、深水重力流砂体沉积、碳酸盐岩生物礁发育、次生白云石化、裂缝发育和岩溶等多种作用而发育优质储层,突破了传统储层的"死亡线";盐岩发育及变形控制深层油气聚集及盐相关圈闭发育。未来,深部储层预测、超压预测、深层钻井、完井改造和测井技术发展将推动深层油气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4.
前陆盆地勘探领域三个潜在的油气接替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中西部地区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加强前陆盆地新勘探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前陆盆地油气勘探多集中在挤压背斜构造、岩性圈闭、生物礁、披覆背斜、地层圈闭和断块圈闭6类勘探区,其中以挤压背斜构造为主,但其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参考近年来全球前陆盆地领域油气勘探重大成果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前陆盆地领域油气勘探新突破的趋势,提出了造山带变质岩推覆体之下的"隐伏层序"、前陆冲断构造的"下盘冲断夹片构造"、前陆坳陷部位深层等三个潜在油气接替区,并预测此三个接替区与前陆坳陷层序具有相同的油气地质条件,有着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造山带变质岩推覆体之下的"隐伏层序"发育有成盆期沉积层序;前陆冲断带"下盘冲断夹片构造"上覆地层封盖性能好、断层涂抹系数高,具有良好的储盖条件;前陆坳陷深层领域提供了优质的储集层、有利烃源岩以及晚期发育的膏岩层或致密泥岩封盖层。勘探实践证实此三个接替区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吴国干  方辉  韩征  胡晓春 《石油学报》2016,37(9):1145-1151
"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中国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创历史新高,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呈高峰稳定增长,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实现快速增长,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进入较快增长,并首次探明了页岩气和致密油储量。中国西部和海域已接替东部成为油气储量增长的主力地区。深水、叠合盆地深层、前陆盆地等新区、新领域的突破为中国油气储量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新增油气储量依然以低品位储量为主。"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预计中国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仍将保持高峰增长,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11)×108t,新增天然气地质储量(8 000~10 000)×108 m3。天然气增储的潜力大于石油,非常规油气储量将快速增长。储量增长的领域更趋复杂,科技进步对储量增长的作用愈发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十五”期间,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发现并快速探明国内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田--普光气田,并逐步探明了塔河特大型海相古岩溶油田,石油勘探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天然气勘探实现快速发展,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1×108t,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 825.9×108m3;在理论和技术方面,陆相隐蔽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系列日趋完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系列初步形成;在管理方面积极探索了新的体制和机制,特别是在新区风险勘探方面形成了“集团化决策、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有效地支持了油气勘探的大突破、大发现,为中国石化“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油气资源战略的实施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大油气区地质勘探理论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提出并形成了大油气区地质勘探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发现。大油气区是指同一大型构造背景上,由相似成藏条件决定、以某一种类型油气藏为主,纵向上相互叠加、横向上复合连片的大型含油气区,由多个油气藏(田)群或带构成。大型构造背景、良好烃源条件、广泛分布的非均质储集层3要素的有机配置是大油气区形成的关键。大油气区主要发育于陆相坳陷、前陆盆地和海相克拉通盆地的大型构造背景上,含油气面积大、储量规模大;油气藏类型相对单一,多以某一种类型油气藏为主;储集层大面积分布,但以低孔低渗储集层为主,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不受局部构造控制,无统一油气水界面,油气水性质变化大。根据储集层岩类将大油气区划分为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3大类,进一步划分为低孔渗碎屑岩岩性型、山前复杂高陡深层构造型、碳酸盐岩岩溶地层型、碳酸盐岩台缘礁滩型、火山岩地层型等5个亚类大油气区,并形成了集地震、钻井、测井、试油于一体的针对性关键配套技术。大油气区勘探强调“整体研究、整体勘探、整体控制”3个整体的勘探思路和“勘探开发一体化、上产增储一体化”两个一体化勘探评价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勘探开发整体效益。图7表2参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