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Planning》2019,(15):282-283
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领袖人物,他研究的涉及到多个方面,研究范围很广泛。他否定了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解说,批判了主客体分离的意识哲学,提出把语言当做交流的一种媒介,把当前西方生活世界作为联系的纽带,通过理解来指导交往理性,他尝试利用合理化的交往来创造一个具有合理性的西方世界。这使得他转手于《交往行为学理论》的研究,并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对当时社会创造平等、自由交往起到了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交往行为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最为著名的理论之一。该文运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思想与观点,针对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旨在为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寻求理论的帮助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7)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是一个适用于当代社会背景下的综合性交往理论,从理论上研究交往更有助于审视人际关系、端正人们的价值观,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用"对话"方式加强人与人间的"沟通",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而人们在交往的共同体中,遵循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有效性的要求,就社会、主客观世界中的问题和事物进行沟通和协商,达到相互理解或行动上的一致性,实现自我,从而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同时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对当代社会交往国际化意义重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相对于个人交往更加复杂,但同样要有尊重他国、互利互信、主权平等的基本点作为沟通准则。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6,(9)
文章通过对居住小区的幼儿交往空间的调研发现问题,并研究幼儿的交往行为特征,来探讨城市居住小区幼儿室外交往空间设计途径并利用一些物质条件,采取必要的空间手段,为幼儿交往创造多样化的交往空间场所和交往环境气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居住小区的规划中,只强调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规划的物理指标,忽视居住环境的室外空间的交往行为,是造成人际关系淡薄的重要因素之一。居住小区的室外空间是居民经常出入、进行各种活动和使用公共设施的地方,居民间相互碰面机会较多,如果合理设计便于居民进行交往的室外空间场所,就可改善邻里关系。通过研究组成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要素,把交往行为和居民活动特征作为居住小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居民交往创造良好的空间场所和环境气氛。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居住小区的规划中,只强调居住小区室外环境规划的物理指标,忽视居住环境的室外空间的交往行为,是造成人际关系淡薄的重要因素之一。居住小区的室外空间是居民经常出入、进行各种活动和使用公共设施的地方,居民间相互碰面机会较多,如果合理设计便于居民进行交往的室外空间场所,就可改善邻里关系。通过研究组成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要素,把交往行为和居民活动特征作为居住小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居民交往创造良好的空间场所和环境气氛。  相似文献   

7.
李飞 《华中建筑》2012,30(6):74-78
针对生态社区绿地空间环境设计过于“重景观、轻交往”的问题和交往空间难以吸引居民逗留的现象,研究了“环境行为学”在交往空间设计方面的理论基础,提出将环境行为学理论应用在设计交往空间上,提高绿地的社会生态性,增加居民的逗留时间,并在空间围合的可停留性、空间围舍的层次性、被看景观的焦点性与可参与性、增加面向不同使用人群的设施与场地、空间转换的提示性、空间利用的多样性、空间围合的易识别性、空间利用率最大化、空间序列与区域大环境的对话性等九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手法,并对于应用“环境行为学”理论进行绿地交往空间设计提出几点建议,来塑造更易激发交往行为的生态社区绿地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网络社交的冲击,传统交往模式发生改变,导致邻里关系淡漠、社区精神缺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本研究对当前我国社区公园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环境心理学与交往行为理论视角对群体交往空间设计开展研究,以社区公园为载体,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与方法。并以此开展广州长湴公园的改造设计,倡导现代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不仅应考虑常规物质功能需求,还需要考虑除美感以外的其他精神层面需求,特别是社会交往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群体交往空间的规划和构建,从而营造良好的社区交往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居住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邻里交往是居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如果存在着便于居民进行交往的空间场所就可以改善邻里关系。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利用一些物质条件,采取必要的空间手段,可为居民交往创造多样化的交往空间场所和交往环境气氛。  相似文献   

10.
以养老院高龄老人户外交往活动空间为分析对象,从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出发,通过对成都市内部分养老院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探索研究高龄老年人的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中交往行为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以及空间环境对老人交往行为的影响,构建老人户外交往活动所需的生态空间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11.
社区共治是近年来社区治理研究的重点内容,当前各地社区共治工作已逐步由“制度构建”转向“落地实施”阶段。结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构建研究范式框架解读四川省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优秀案例,基于主体间性转换和商谈伦理运用,阐释交往行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与效果,从微观层面提出社区由共治走向善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校校园优质交往空间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明霞 《山西建筑》2012,38(20):20-22
从校园道路系统整体设计、交往空间序列、交往空间尺度、公共休憩环境、活动服务设施、几种利于交往空间节点等方面对高校校园外部交往空间构建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高校交往空间的优化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4)
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有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意识,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和减少问题行为,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我国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适宜交往的环境与机会、浓厚的交往兴趣以及有效的交往技能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为此,成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交往环境和机会,采用促进幼儿交往的有效方法,并在实践中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  相似文献   

14.
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环境组成要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居住小区的室外空间是居民经常出入、进行各种活动和使用公共设施的地方,居民间相互碰面机会较多.合理设计便于居民进行交往的室外空间场所,可以改善邻里关系.研究了组成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要素,把交往行为和居民活动特征作为居住小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居民交往创造良好的空间场所和环境气氛.  相似文献   

15.
刘俊 《安徽建筑》2008,15(1):20-21,27
人们的交往活动不仅是自身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住区是这一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当建筑师在规划和设计住区的同时,也是在为人们的交往行为提供背景和起点。文章针对当今住区中交往行为的特点,从住区规划、底层空间利用、住区步行道与活动场所的结合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小区的交往空间的一些方法,希望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新建和改造中的住区创造出积极的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学校园室外交往空间的研究和挖掘,探讨一些对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下的大学校园教学要求以及高校师生需求的外部空间塑造.校园为大学生们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和获取更加丰富知识的场所,校园交往空间在传统大学的现代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交往空间的创造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校园室外交往空间的塑造上以“人性化交往空间”为原则,创造内在属性上符合、满足使用此空间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等学校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敬  马明 《山西建筑》2007,33(4):1-2
以现代高校物质环境为研究基础,以现代高校建筑交往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的环境与心理行为的基础理论,结合建筑学范畴内的基本设计原理,从人的行为、心理以及高校空间自身特性的角度,重新诠释高校“交往”与“空间”的互动关系,积极构建一套多层次、多方位、完整的高校交往空间理论体系,借以探索未来高校校园设计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我国很多城市住区建设中忽视交往空间创造这一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和实地调查,从住区与城市、住宅形态、住区整体规划、细部环境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从理论上提出一些促进住区交往的可行性建议,作为住区建设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意大利佛罗伦萨新圣母玛利亚广场为例,通过对广场空间形态的研究,总结得出广场空间形态与广场内人的生活交往活动之间的关系和影响。通过对广场的实地调研和测绘,以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和格式塔美学为理论基础。对广场空间形态中重要因素:空间尺度、建筑立面、空间围合感、建筑物与构筑物、绿化情况和广场交通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新圣母玛利亚广场的空间形态对广场内人的生活交往的影响结果,并对其提出一些改善意见,表达对广场空间形态与人生活交往的相关性看法。  相似文献   

20.
孔磊 《山西建筑》2007,33(29):29-30
通过对交往空间的概念分析以及当今中国住区邻里交往的现状,以共享空间的理念提出针对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的一些设想,以促进住区人类活动与交往,真正实现居住和谐和整个住区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