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许多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内容。在践行"中国梦"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之中,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借鉴并吸收其中的优秀部分,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开设中国传统道德选修课的必要性、课程内容、教学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2)
儒家思想在传统社会中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对普通人们的生活的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以至于儒学被称为"儒教",但儒教与西方宗教并不一样、它主要不是外在他律,更强调内在超越,这种对内在超越性的认识,构成了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基础。而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经历从孔孟的萌芽到汉代董仲舒的拓展到宋明理学尤其是心学的发展逐步完善和沉淀下来的。本课题将系统整理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2):71-74
威廉姆斯将"道德"与"运气"这两个概念放置在一个地方,组成"道德运气"这个在他自己看来似乎格格不入的修辞,其主旨在于呈现道德免于运气的努力是无法成功的。内格尔则在这一揭示之下极力考察运气对道德的透彻影响,把"道德运气"会意为一个能够呈现道德评价之矛盾性质的观点。本文主要对"运气"进行界定并展开相关分析,以免因概念不清晰引起理解上的谬误,以便后期深入研究道德运气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6)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当正视公民道德心态畸形,道德行为失范,道德理念淡薄等道德滑坡现象已十分严重,并日益成为制约我国道德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议题。两千多年前的墨家"兼爱"思想对正确处理公民之间的"义利关系",解决现实中的道德滑坡现象仍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2)
建设法治国家,必然要求公民法治观念、法治精神的培养与塑造。近年来,部分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意识淡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道德与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式,利用现代技术等手段改革《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以期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古建筑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密切相连,文章从古建筑的结构、空间、色彩和数字四个方面来梳理中国传统古建筑之中"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简称为"和合"观念,这一观念对于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的部分,包含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本文从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价值观、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的方式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着手,以传统道德文化为视角,试图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点,完善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
儒家"慎独"思想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道德蕴涵。"慎独"提倡克己修身的道德自律精神,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9)
费孝通教授在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写成了《乡土中国》一书,本书中关于中国社会的描述堪称经典,虽然本书的成书背景离我们已经久远,但是书中的观念依然适用于现在的中国社会。本文主要是从差序格局这一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出发,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问题,并总结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具有相对性,以及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道德标准也是私人的道德的观点,之所以做这方面的工作,是因为笔者认为,千百年来的"私"文化,在不断变迁的现代的中国社会中仍然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0,(6):76-78
学术界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研究颇多,本文从材料出发,借助对《传习录》等文本的分析,剖析"致良知"学说的对象——良知。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源于《孟子》,但王阳明给予了"良知"更加丰富的道德意蕴。对"良知"的道德意蕴进行分析,得出"良知"确立了道德主体性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29)
本文通过对中国公民道德与传统道德的比较研究中,揭示出中国公民道德和传统道德的本质差异和内在联系,从而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科学发展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撑和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0,(2)
多媒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多媒体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直观影像、情境真实、高度交互等优势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课程进行着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模式,毋庸置疑,这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
网络自身所具有的隐匿、虚拟、开放等特点,使得虚拟的网络世界常常真假异位,虚实不辨。将"慎独"思想引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网络中形成一种理性自觉的身份,最终形成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0,(6)
将中国传统道德故事融入小学思政教育,要以游戏和活动为载体,充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帮助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为其将来更高阶段、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9)
高效课堂建设是每位教育人孜孜追求的永不停歇的初衷和目标。部编《道德与法治》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执教者既是学习者、研究者,更是思想的灯塔和引领者,是学生三观的掌舵人。教师无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和时代脉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使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成为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和言行举止的"三字经"。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5)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法学界讨论的争议话题,面对近些年中国社会频繁发生的"摔倒老人无人敢扶"的事件,学术界又掀起了一股讨论"见危不救"应否入罪的浪潮。本文从见危不救应否入罪的争议出发,再次思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主张虽然法律与道德属于两种规范体系,但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道德不能有效规制人们对社会的不利行为时,可适当将道德法律化,调整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36)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国学经典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与传承,蕴藏着优秀的道德思想,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正是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通过国学经典的方式,才能一代代传承至今,才能更好地约束、规范现代人的言行举止,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初中是品格塑造、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学所承载的教育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合国学经典,阐述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35)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积累,与人们素质提升有着密切联系。针对强化小学道德与法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旨在将优秀文化要素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学生身心成长提供科学指导。因此,需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转变自身教学观念,积极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课堂中,塑造小学生的高尚品格。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0)
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人德共生"教育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相融合,有利于汲取立德树人的精神滋养、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立德树人实践中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道德文化素养,开设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课程,营造充盈的传统道德文化传播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