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重矿物、黏土矿物分析、地震解释,以及古地貌恢复等方法重新解剖石南21、石南31油藏给腹部中浅层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研究后认为石南油气田主体为地层油气藏,石南21为单斜削截型地层油气藏,石南31的两套油层分别为J/K不整合面上下的超覆型和侵蚀残丘型地层油气藏,它们均受前白垩系古地貌的控制.腹部前白垩系古地貌表现为"两凸一槽一坡折",其中盆1井西凹陷北环带的坡折带控制了超覆型地层油气藏发育,东侧的3个泉凸起和西侧的达巴松凸起上由于沟谷下切形成的众多残丘型地貌单元,是残丘型地层油气藏发育区.结果表明:按照残丘型地层油气藏新模式,在腹部地区莫索湾凸起北部部署前哨1风险井,钻井证实残丘型地层圈闭模式的存在,并且在侏罗系三工河组获得工业油气流,在白垩系清水河组、侏罗系头屯河组获得丰富的油气显示.  相似文献   

2.
一种辫状河、曲流河复合沉积体层序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辫状河、曲流河复合沉积体系的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南部下白垩统沉积体为例,在确定河流成因类型和相构成的基础上,考虑沉积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对下白垩统沉积体进行层序地层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下白垩统层序1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发育局限.低位体系域主要为辫状河沉积,包括河床滞留沉积和心滩;湖侵体系域主要为曲流河沉积,包括曲流河河道和泛滥平原.辫状河与曲流河复合沉积层序主要受古气候、古构造和沉积物供给因素控制.该复合沉积层序的形成为认识和对比地下复杂河流相地层提供了较好的实例.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饶阳凹陷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在区域沉积背景分析基础上,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建立沙三下亚段层序地层格架,并对沉积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沙三下亚段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可划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等3种沉积相类型,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断陷西部缓坡带,扇三角洲发育于断陷东部陡坡带,湖泊发育于断陷中部.低位域、高位域时期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规模较大,储集体发育,湖侵域时期湖盆扩张,烃源岩发育.结果表明:高位域时期的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物性最好,为Ⅰ类有利区;低位域时期的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储层物性次之,为Ⅱ类有利区,此类砂体与湖侵域烃源岩形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4.
根据钻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辽河盆地新开-董家岗斜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一个完整的三级Ⅰ类层序.其低位域以发育厚层状紫红、灰白色砂砾岩夹泥岩组成的冲积扇相占优势,水进域以形成深灰色、褐灰色泥岩夹砂质泥岩组成的湖相沉积为典型特征,高位域过渡为浅色砂岩、砂砾岩及暗色泥岩不等厚互层组成的扇三角洲相.对应的层序沉积相演化表现为低位冲积扇→水进湖泊→高位靠扇型扇三角洲,建立了相应的层序沉积相演化模式.指出有利于储层发育的砂体主要为低位域冲积扇相和高位域扇三角洲相,而水进湖泊相则是有利烃源岩相带.  相似文献   

5.
古潜山油气藏表面普遍发育一套准原地沉积成因的砂砾岩储层,物性好、产能高但展布规律复杂,亟需开展储层分布预测,支持潜山油气藏开发。该文以渤海A油田太古界潜山为例,采用"将今论古"思路,建立蚀源区砂砾岩沉积原型模式。基于微古地貌恢复,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低频响应特征,实现了古潜山蚀源区砂砾岩储层分布预测,取得以下认识:(1)蚀源区砂砾岩沉积受局部地形地貌控制,在山地区、山间洼地、山间沟谷形成不同沉积组合模式;(2)在印模法基础上,采用层面斜率属性差异放大技术实现了微古地貌精细刻画,基于低频地震数据开展地震属性分析,利用属性分布与微地貌单元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判断储层分布预测结果的合理性。A油田研究结果显示,其蚀源区砂砾岩分布符合山地区发育的"山间侵蚀河道-山前冲积扇"组合模式,山间沟谷内砂砾岩呈连续条带状,山峰山脊区砂砾岩发育程度低、呈不连续斑块状分布,山前斜坡地貌单元砂砾岩呈连片分布。  相似文献   

6.
利用陆相层序地层学观点,首次对陕甘宁盆地灵盐定地区侏罗系层序及喾人格地划分,对比,认为本区可以湖相泥岩的底界及广泛发育的稳定煤层作为准层序的边界,并讨论了准层序组内各沉积体系的特征及纵向演化。从而认为本区延安组内部由低位体系域向湖侵体系域演化,最终经高位体系域后,导致湖泊填积、消亡。最有利的油气储集体形成于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钻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陆丰凹陷东部缓坡带文昌组层序地层格架、坡折带类型及层序样式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古近系文昌组自下向上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代表了一个由弱到强再变弱的完整裂陷旋回.陆丰凹陷东部缓坡带文昌组层序构成样式划分为3类6种:斜坡型(平缓斜坡型和翘倾斜坡型)、挠曲型(先存潜山挠曲型和沉积地形挠曲型)和断阶型(二级断阶型和多级断阶型),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层序地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断陷时期,断裂活动弱,陆丰凹陷缓坡带总体表现为平缓的斜坡地貌特征,坡度约0.8°~2.0°;断陷强烈期,岩浆作用活跃,同沉积断层差异性活动,形成二级和多级断裂型以及岩浆底辟改造斜坡型坡折带,在深湖背景下发育众多低位砂及高位滑塌砂体,地震反射以丘形为特征,钻测井显示厚层泥岩夹薄层细砂岩;弱断陷期,受控于断层活动减弱以及前期的岩浆底辟活动的影响,整体在缓坡带发育差异明显的多种层序样式,缓坡带北段发育先存潜山型挠曲坡折带(坡度约3.8°~6.0°),控制发育厚层S型地震前积的低位扇体,是研究区有利的勘探目标;断陷衰弱期,断裂活动近乎停止,大部分同沉积断层停止活动并转化为地形挠曲坡折带,辫状河三角洲推进距离远,整体为一套富砂沉积,可见红色泥岩夹层.  相似文献   

8.
为认识松辽盆地梨树断陷沙河子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充填类型,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分析该区东南缘西丁家地区沙河子组三级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充填特征.结果表明:通过SB1、SB2和SB3层序界面识别,沙河子组地层由下至上分为SQ1和SQ2两套三级层序.三级层序内部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的堆积方式主要表现为进积,湖侵体系域的堆积方式主要表现为退积,高位体系域的堆积方式主要表现为进积和加积.该区沉积相类型主要包括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其中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要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相发育在陡坡带的下降盘,受强烈沉降作用控制明显;辫状河三角洲相发育在以长轴物源为特征的缓坡带,层序发育、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响应具有同步性.该研究结果为寻找松辽盆地东南缘深层洼陷带隐蔽油气藏、确定有利勘探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弄清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垩系清水河组沉积体系和微相砂体展布,落实下一步岩性油藏勘探领域,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恢复了古地貌,识别了古地貌单元,并通过岩心观察、测井相和地震相分析,研究了沉积体系和微相发育特征,提出了水下古沟槽侧翼向低凸超覆尖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有利于形成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研究结果表明:石南低凸、夏盐低凸、三个泉低凸、石东低凸和滴南低凸侧翼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5~20m,平均孔隙度12%~28%,平均渗透率10~2 490mD,侧向受低凸主体部位分流间湾和滨浅湖泥岩封堵,顶部发育"高伽马"泥岩,平均厚度20~60m.低凸分布区发育深层和浅层2组断裂,深层断裂沟通二叠系烃源岩且与浅层断裂呈"Y"型配置,构成良好油气运移通道,证实5个低凸翼部成藏条件优越,为下一步岩性油藏最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塔里木盆地三叠系隆后坳陷区层序地层特征,运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地震、钻测井、岩心及露头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揭示了研究区三级层序结构特征,提出了隆后坳陷区三级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三叠系发育1个构造层序、3个层序组及5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之间大多以厚层砂岩与泥岩突变接触,测井曲线上见明显的坎值,地震上削截特征清楚.在三级层序内部结构上底部以粗粒的三角洲相的砂岩、砂砾岩为主,顶部则为细粒的湖相泥质沉积,整体上表现为由粗变细的"二元"结构特征.前陆盆地的幕式构造活动对该层序结构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沉积物的供给则影响了层序内部沉积特征及叠置样式,而气候不仅影响沉积物的类型,还可以通过控制降雨和植被发育来引起湖平面的变化从而影响层序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二叠系是伊犁盆地目前主要的勘探目标之一,伊犁盆地二叠系铁木里克组是主要的烃源岩层位,深入研究伊犁盆地二叠纪沉积特征对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阿吾拉勒山西缘野外实测剖面为基础,结合前人成果,通过岩性和岩石组合分析、沉积相分析,研究了该地区二叠纪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明确了该地区铁木里克组暗色泥岩的形成环境.结果表明:阿吾拉勒山西缘二叠纪发育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冲积扇、火山喷发5种沉积相,整体属于陆相湖盆边缘环境;受控于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研究区在二叠纪发生过2次湖侵—湖退,沉积环境经历了冲积扇—辫状河—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滨浅湖—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冲积扇的演化过程,于三叠纪初演变为物源区;研究区铁木里克组暗色泥岩形成于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层序格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深入了解层序和沉积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及井-震结合对比分析,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提出了层序格架控制下的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存在4类油气成藏模式.海侵构造型,受层序与构造双重控制,SQ1海侵域下沥青砂岩段发育砂坪和潮汐水道优质储层,与上覆灰色泥岩形成优质储盖组合,油气经断裂向上运移,在构造高部位可成藏;高位岩性型,受沉积与断裂控制,SQ1高位域上沥青砂岩段和SQ2高位域上砂岩段多为混合坪沉积,易形成岩性圈闭,油气由断裂及连通砂体运移至其中可成藏;地层型,受控于层序地层展布,SQ1底部下沥青砂岩存在地层超覆,受上覆泥岩遮挡可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型或岩性上倾尖灭型油气藏;在井区北部地层埋藏较深未遭受剥蚀区域发育有古油藏残余型.  相似文献   

13.
前人在研究陆梁油田白垩系油气运聚特征时,多侧重于断裂-不整合体系对油气的输导作用和侏罗系油气藏的次生调整作用,很少关注清水河组对油藏形成的贡献.本文以构造演化史、烃源岩生排烃史等地质背景为基础,通过单井垂向上连续颗粒定量荧光分析、地震层位精细标定、连井剖面砂体对比等技术方法,证实了石南47井区清水河组早期存在古油藏,重新认识了陆梁油田白垩系油藏形成的过程,并为白垩系油气勘探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白垩纪,三个泉凸起西段清水河组发育低幅度背斜构造,受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和侏罗系油藏次生调整油气的共同充注,形成规模古油藏,表现在石南47井区2 040~2 084m的QGF指数较大;2)古近纪末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使得清水河组背斜幅度变小甚至消失,三个泉凸起白垩系及以上地层变成南低北高的形态,使得清水河组油气向上向北调整,由2 040~2 048 m的QGF-E强度较低可以证实,调整的油气运移至呼图壁河组圈闭中重新聚集成藏;3)现今陆梁油田白垩系油藏的形成不仅仅受断裂、不整合、侏罗系油气的控制,也与清水河组古油藏的形成与再分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江汉盆地白垩系沉积相与沉积演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对江汉盆地露头剖面野外实测、钻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和测井地质学原理,识别了白垩系层序及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研究表明,受燕山期幕式构造运动的影响,白垩系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序,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氧化型湖泊四种主要沉积相类型;早白垩世,由于拉张断陷强度较弱,仅在盆地边缘断裂前缘的局部地区发育一套粒度较粗的冲积扇-辫状河砂砾岩沉积;至晚白垩世,在区域引张力的作用下盆地整体拉伸断陷,从盆缘往盆内方向依次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氧化型湖泊沉积,构成一个自下而上粒度由粗变细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15.
综合应用地震、岩芯、测井和录井资料,在准中地区清水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内识别出两期低位三角洲砂体。SQ1低位三角洲岩性为含砾砂岩和细砂岩,分选中等,粒度概率曲线包括一跳一悬式和两跳一悬式,发育冲刷充填、磨圆泥砾等沉积构造,沉积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体。SQ2低位三角洲岩性为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分选较好,粒度概率曲线以多跳一悬式为主,发育爬升层理、波状复合层理等沉积构造,沉积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为主。两期低位三角洲砂体储层物性较好,紧邻厚层泥岩,发育有效输导体系,具有十分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孔店地区馆陶组沉积演化规律,本文以井和地震资料划分出的沉积层序及体系域为等时地层单元对相应的地震资料进行90°相位转化及地层切片处理,结合单井相分析结果刻画并解释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并建立了孔店地区河流沉积体系演化模式.认为馆陶组为一完整三级层序,可划分为低位、水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低位和高位体系域发育辫状河沉积,水侵体系域发育曲流河体系,馆陶组经历了辫状河-曲流河-辫状河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沉积体系中厚层砂体垂向频繁叠置,厚度可达70m,平面上大面积展布,泛滥平原沉积发育较差,地层含砂率大于70%;曲流河道及边滩砂体呈孤立状被厚层泛滥平原泥岩包裹,平面上曲流河沉积分布于大面积泛滥平原内,泛滥平原泥岩占比为48.5%.可容空间和古气候控制了基准面变化进而控制了河流沉积体系展布模式,可容空间相对较低,气候相对潮湿时,发育大范围辫状河沉积体系,基准面迅速上升时期,可容空间迅速增加且气候相对干燥,更有利于曲流河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的耦合关系一直是国内外陆相断陷湖盆的研究热点,也是制约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的基础地质问题.本文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和沉积盆地充填过程及其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建立了该地区构造活动与沉积充填的演化模式.依据不整合面以及相对整合界面,断层位移和地层厚度特征,将陆丰凹陷文昌组自下而上划分为5套三级层序(分别命名为WSQ1,WSQ2,WSQ3,WSQ4和WSQ5),对应于湖盆初始断陷早期(WSQ1)、初始断陷晚期(WSQ2)、强烈断陷(WSQ3)和弱断陷(WSQ4,WSQ5)等4个构造演化阶段.响应于边界断层"微弱—弱—强—弱"的活动过程,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沉积体系从混杂堆积的冲积环境,演变为大面积的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达200km2)和浅湖沉积,和广泛的深湖泥岩及浊积扇沉积组合,最后盆地过补偿沉积长距离轴向供源的辫状河三角洲(推进距离可达18km).而陆丰凹陷北部地区整体构造沉降弱,断层位移量普遍小于100m,文昌组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近源扇三角洲和浅湖沉积组合为特征,不发育厚层深湖沉积层序.研究结果表明:裂谷盆地的断层幕式或阶段性运动,是控制沉积充填垂向上旋回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相同构造阶段边界断层活动的强弱,是造成陆丰凹陷南、北地区层序和沉积发育样式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在陆相断陷湖盆构造-沉积研究和烃源岩预测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发育厚层深水层序的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初始断陷晚期沉积的大型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上覆厚层优质烃源岩,是油气储集的有利相带;强烈断陷阶段发育的滑塌浊积扇,具备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是未来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为更进一步阐述古海岸带碎屑潮汐沉积微相及其砂体分布特征,基于塔中地区志留系30口井岩心观察和钻井分析,识别出河口湾、潮道、潮汐砂坝、砂坪、砂泥混合坪、泥坪、潮坪风暴岩、震积岩等多种沉积相和微相类型,明确了河口湾、潮道、潮汐砂坝、潮坪等典型微相的沉积序列和砂体特征.认为潮汐砂体分布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和水动力、层序体系域、沉积微相等,空间上潮汐砂体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研究结果表明:河口湾相为早期的河道砂砾岩受改造后与潮坪的粉砂质泥岩或泥岩呈间互的沉积序列,形成河口湾-潮坪砂体.潮道微相具有下粗上细正粒序,底部有冲刷面,为片状或块状泥砾层,向上为细砂岩,有的冲刷面不明显,发育各类交错层理.潮汐砂坝微相一般发育典型的向上变粗的反粒序,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但也有的较均一,没有粒序层.潮间带砂坪微相为绿灰色细粉砂岩,单层较薄,其顶底面平整,多与泥岩互层.在潮下带多受到风暴和地震等事件的影响,含泥砾层的砾石受大风暴潮影响呈半直立状或扇状,形成风暴岩.局部层位的砂岩受地震作用改造发育震积构造.在岩心尺度上,潮汐单砂体厚度一般为0.08~2.98m,平均0.78m.在钻井尺度上,可划分出9~13个砂层组,砂层组最大延伸长度可达5~10km,最大延伸宽度约2.5~5.0km.通过砂体与物性的对比,潮汐砂体总体为低孔低渗储层,认为不同微相砂体控制了储层物性的优劣,以潮汐砂坝砂体物性相对较好,其次是河口湾砂体,再次为潮道砂体,潮间带的潮坪砂体物性相对较差.近海岸带,泥岩成分较多.远离海岸带,砂体相对丰富,以中细砂岩为主.砂体沿潮汐水道呈北西-南东向分布,与岸线近垂直或斜交,砂体连通性相对较好,其厚度在侧向上变薄,岩性由细砂岩相变为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  相似文献   

19.
为更进一步阐述古海岸带碎屑潮汐沉积微相及其砂体分布特征,基于塔中地区志留系30口井岩心观察和钻井分析,识别出河口湾、潮道、潮汐砂坝、砂坪、砂泥混合坪、泥坪、潮坪风暴岩、震积岩等多种沉积相和微相类型,明确了河口湾-潮坪、潮道、潮汐砂坝、潮坪等典型微相的沉积序列和砂体特征.认为潮汐环境砂体分布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和水动力、层序体系域、沉积微相等,空间上潮汐砂体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研究结果表明:河口湾相为早期的河道砂砾岩受改造后与潮坪的粉砂质泥岩或泥岩呈间互的沉积序列,形成河口湾-潮坪砂体.潮道微相具有下粗上细正粒序,底部有冲刷面,为片状或块状泥砾层,向上为细砂岩,有的冲刷面不明显,发育各类交错层理.潮汐砂坝微相一般发育典型的向上变粗的反粒序,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但也有的较均一,没有粒序层.潮间带砂坪微相为绿灰色细粉砂岩,单层较薄,其顶底面平整,多与泥岩互层.在潮下带多受到风暴和地震等事件的影响,含泥砾层的砾石受大风暴潮影响呈半直立状或扇状,形成风暴岩.局部层位的砂岩受地震作用改造发育震积构造.在岩心尺度上,潮汐单砂体厚度一般为0.08~2.98m,平均0.78m.在钻井尺度上,可划分出9~13个砂层组,砂层组最大延伸长度可达5~10km,最大延伸宽度约2.5~5.0km.通过砂体与物性的对比,潮汐砂体总体为低孔低渗储层,认为不同微相砂体控制了储层物性的优劣,以潮汐砂坝砂体物性相对较好,其次是河口湾砂体,再次为潮道砂体,潮间带的潮坪砂体物性相对较差.近海岸带,泥岩成分较多.远离海岸带,砂体相对丰富,以中细砂岩为主.砂体沿潮汐水道呈北西G南东向分布,与岸线近垂直或斜交,砂体连通性相对较好,其厚度在侧向上变薄,岩性由细砂岩相变为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  相似文献   

20.
为更进一步阐述古海岸带碎屑潮汐沉积微相及其砂体分布特征,基于塔中地区志留系30口井岩心观察和钻井分析,识别出河口湾、潮道、潮汐砂坝、砂坪、砂泥混合坪、泥坪、潮坪风暴岩、震积岩等多种沉积相和微相类型,明确了河口湾-潮坪、潮道、潮汐砂坝、潮坪等典型微相的沉积序列和砂体特征.认为潮汐环境砂体分布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和水动力、层序体系域、沉积微相等,空间上潮汐砂体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研究结果表明:河口湾相为早期的河道砂砾岩受改造后与潮坪的粉砂质泥岩或泥岩呈间互的沉积序列,形成河口湾-潮坪砂体.潮道微相具有下粗上细正粒序,底部有冲刷面,为片状或块状泥砾层,向上为细砂岩,有的冲刷面不明显,发育各类交错层理.潮汐砂坝微相一般发育典型的向上变粗的反粒序,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但也有的较均一,没有粒序层.潮间带砂坪微相为绿灰色细粉砂岩,单层较薄,其顶底面平整,多与泥岩互层.在潮下带多受到风暴和地震等事件的影响,含泥砾层的砾石受大风暴潮影响呈半直立状或扇状,形成风暴岩.局部层位的砂岩受地震作用改造发育震积构造.在岩心尺度上,潮汐单砂体厚度一般为0.08~2.98m,平均0.78m.在钻井尺度上,可划分出9~13个砂层组,砂层组最大延伸长度可达5~10km,最大延伸宽度约2.5~5.0km.通过砂体与物性的对比,潮汐砂体总体为低孔低渗储层,认为不同微相砂体控制了储层物性的优劣,以潮汐砂坝砂体物性相对较好,其次是河口湾砂体,再次为潮道砂体,潮间带的潮坪砂体物性相对较差.近海岸带,泥岩成分较多.远离海岸带,砂体相对丰富,以中细砂岩为主.砂体沿潮汐水道呈北西G南东向分布,与岸线近垂直或斜交,砂体连通性相对较好,其厚度在侧向上变薄,岩性由细砂岩相变为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