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11)
"君子"与"小人"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孔子从道德修养、政治理想、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重义轻利是君子的主要特征,重利轻义是小人的主要特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修养。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3):107-108
君子是儒家比较重要的概念,是儒生们追求的理想人格。《大学》作为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从君子之意、君子之性、君子之径构建了一套有体系的君子观,即君子意为"慎独者","明明德"是君子之性,"格物致知"君子之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4)
<正>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8)
"君子"是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在《论语》一书中有许多描述"君子"的语句。"君子"主要指注重人格礼仪修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章主要从君子之风、君子之德、君子之交、君子之乐、君子之修这六个方面来论述《论语》中的君子修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0)
古代教育的核心是成人教育,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认为人生教育应从诗教开始。"诗教"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篇》,所谓"诗教"即是以《诗经》为教材进行教育,目的在于使人修养生心,使人在情感、思维、文化教养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孔子的诗教思想阐释了诗歌教育的功能,为后世诗歌教学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9)
关于"文气论"中的"清气",很多研究者认为,其概念始于曹丕《典论·论文》。[1]曹丕"创造性地"提出"文气说"理论,以气之"清浊"来评判文之风格,甚或可能是文学"风格论"的起源。而后,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元代王冕所作的《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喻人,感觉是将梅花的清芬与人格的清高合二为一。在当代语境中,"清气"经常与人的品格相联系,亦"正气"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然而遵循中国古代"一字一义"的传统,"清"与"气"原本各是什么含义?在什么时间开始并用?"清气"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何者为清?何者为气?其含义和作用的范畴是否有演变?明人辑元诗为《乾坤清气集》,此名何来?这些问题有部分在当前学界对曹丕《典论·论文》的研究中有所涉及,但暂未找到专门以"清气"为范畴的研究成果。故试以"清气"作为文论概念进行源流及演变研究,以期梳理出在传统中国不同朝代背景下,这一概念的思想内涵及对文学创作及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7)
<正>《求是》杂志第10期发表李军文章指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什么,怎么做,中央的要求很明确。通过"两学"达到"一做",中间的桥梁是"修",即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性觉悟。践行"君子之道",为政者一方面要加强自我修养、坚持严于律己,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另一方面要牢记"安人""安百姓"的目标和使命,想百姓所思所盼,使百姓安居乐业。修齐治平提出后,成为无数志  相似文献   

8.
公安部"五条禁令"颁布实施以来,想得最多的是"认真贯彻执行,注重自我修养"。修养之说,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早在《论语》中,对修养就有记载。子路问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品质。"子路说:"这样就足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安乐。"子路说:“这样就足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简短的几句对话,深刻说明治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建立在"修养"基础之上的。修养也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甚至是不同的职业,修养都有不同的内涵。在这里…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4)
"兴"是中国文学中最富传统意义的批评术语之一,清人东方树也曾说"兴,最诗之要用也",可见其重要性。本文从"兴"的本意出发,探讨其所具有的"起"与"同"两种含义。并以《诗经·关雎》为例,从"起"出发,研究其与"象"之联系;从"同"出发,研究其与"比"之联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9):64-65
《孔子》是日本作家井上靖的绝笔之作,它以别样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终极思考。《孔子》是研究井上靖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参考。作者虚构主人公焉薑为孔子弟子,见证并陪伴孔子周游列国及传道授业的过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全面的孔子。孔子的为人师表流芳后世,令我们获益良多,被尊为"万世之师"。孔子的人格修养感人弥深,让我们学而不厌。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4)
诗所言之志可以从多重层面来理解。其中,采诗、献诗与编诗之志使《诗》完成了从个人领域到伦理政治领域的转向。《诗》浸润在先秦礼乐文明的时代背景之中,是礼的精神在言说。不通礼,无以言《诗》。《诗》与礼既有同一,又有差异。《诗》与礼都源于人情,目的在于导养人的道德情感,使其止乎礼义。但两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诗》的独特性在于"兴",由有限的言辞与意象通达无限的道,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的独特性在于"立",通过一系列节文度数使人心念纯正、行为周旋中礼。  相似文献   

12.
提到“风景”一词,几乎人人皆知。但究竟什么叫“风景”(即什么叫‘景’,或‘景致’、‘景观’、‘景色’、‘景象’)?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应该弄清楚它的概念、含义及有关问题。为了探讨与“风景’一词有关问题的共同语言,谈谈以下几个问题。风景的概念“风景”一词,作风光、景色之意。最早记载于古书中的是我国《晋书·王导传》:“过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36):141-142
<正>一、《唐声诗》主要解决的问题和"声诗学"的建构任先生的《唐声诗》既是唐代诗歌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唐代音乐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它揭开了在唐代"声诗"歌唱的真相,也给唐诗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正如任先生在《唐声诗·唐声诗总说》中所说:"‘唐声诗’名称,从未有人提及,所具理论与格调,亦从未有人草创,文学史内对此大都三言两语句而已。"~((1))自先秦时代,《诗经》就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传统,《楚辞》、两汉魏晋时代的乐府、宋元明  相似文献   

14.
<正>即便到现在,在形容一个好女人时,人们总会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厅堂是"雅",厨房是"俗";厅堂是"乐",厨房是"苦";厅堂是"闲",厨房是"忙"。无形中,人们便约定俗成地将"庖厨之地"归到了令人不喜的对立面。就连唐伯虎都做了首诗来表达"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高雅生活被"柴米油盐酱醋茶"取代的无奈,更别提孟夫子所谓的"君子"甚至认为庖厨之地充满"禽畜哀鸣"之声、"污秽杂碎"之气,君子应远之。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6)
<正>自古以来,关于《春秋》义例的研究从未止步,不少学者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梳理。尤其是段熙仲对于公羊学条例的系统化整理,是学习公羊学的必读之作。张振指出段熙仲"将刘逢禄和康有为都列为条例的‘三科九旨’重新放回到‘义’的诠释层面中去,从而使公羊学的‘例’与‘义’诠释层面第一次完全区分开来。"225-405[1]本文根据是否为独创为标准将徐彦的体例分为2类8例,即《春秋》常例类、语句来源类。下面进行展开论述。一、《春秋》常例类(一)"凡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2)
孔子曾经提出一个重要的文艺和美学思想——文质观,其核心之点是"文质彬彬"。这一观点不仅用来表现孔子的审美理想,也对人的内在品德修养和外在言行举止作了品评的定位。同时随着后人对其不断的研究和开拓,这种儒学精神在传统绘画中赋予了画家和作品更多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内容。本文试从"文质"观的哲学概念展开,去探索中国绘画所蕴含的"文质彬彬"的意义指向,强调在绘画中所表现的对象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维持彼此平衡,文质一体,从而达到尽善尽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狎与庄     
《Planning》2017,(8)
<正>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孔子家语·好生》【译文】"狎"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分亲近,二是行为不正,轻佻。本句的含义是:过分亲近就相互轻视、怠慢,过分严肃庄重就没有亲切感,因此君子的亲近到足以快乐交往的程度就行,君子的庄重、严肃到足以与人保持"礼"的距离即可。【作者简介】《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1)
两千多年来,《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被视为孔夫子真实的人生经历,或者视其为孔子勉励学子而提示的修身进学阶梯。但该章所言并非孔子之真实人生经历,甚至也并非孔子所作;该章是伪作,其题旨是为世人或后人提供理想化的修养进阶模式,为学者立范;其思想要害在于"不逾矩"。该章以孔子的面目出现,产生了极大的欺骗性。它所展示的以修养为主题的人生道路,把后世中国学子引入了空谈修身之歧途,把中国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道德修养方面而脱离开对社会实践和大自然的关注。这段话的真实性及其思想内涵,需要认真清理。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26)
本文将以《论语》中倡导的"君子观"为参照,分析商界奇才沈万三身上所体现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3)
中西绘画差异在于西方绘画刻画第一自然的写实艺术,中国画是对第二自然的写心绘画。正如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文学观一样,中国画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情感的自然流露,特别是中国文人画重在传达"趣"、"兴"、"意"、"情"、"志"之胸臆。或借绘画抒发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悲愤;或借其鸣热情洋溢、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之情;或借其表明自己归隐山林、陶醉山水的隐居情逸;或借其发国家支离破碎的伤感及对敌国的愤恨之情。但无论是意,是情还是趣,皆发乎于心,以绘事为媒介将其表现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引扬雄的话说就是"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徐复观称"中国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画,是‘见’的艺术,同时也成为‘感’的艺术"。对中国画的真实——"写心"的探索可以指引那些走入盲区的从艺者或者初学者向着探索艺术最本真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