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10)
众所周知,林纾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方法和特点影响了五四时期的很多名人。钱钟书先生便是其中一位。可以说,钱先生的翻译之路始于林纾的一些作品和译著。没有林纾的引导,或许就没有钱钟书在翻译上的成就。钱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谈到了林纾对他的影响以及个人的一些感悟。而作者在读到这些感想之后很受启发,遂对《林纾的翻译》进行了一番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5)
本文重点介绍了钱钟书的翻译理论"化境说"并以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浅析"化境说"在译本中的体现。"化境说"在译本中的体现分为:引"诱"论;避"讹"论和求"化"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4)
家喻户晓的《围城》,在其稚俗共赏、幽默风趣的语言里包含着深层意蕴。他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丑态,他们的思想和人格难于冲破精神"围城",只能沦为猥琐无力的寄生虫。钱钟书思考、关注着人的本性,人的文化精神世界,从各种各样的"丑"中挖掘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颓废。  相似文献   

4.
<正>新城区正在以老城副中心之势逐渐改变小城面貌,影响小城人们的生活。"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钱钟书《围城》对于疯狂想挤入"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人,以及如何也不能完全融入大城市生活想逃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人,钱钟书先生的这段话再也合适不过了。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1)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提出了"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原则,这些原则和理论不仅丰富了我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奈达博士"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介绍和探究,以华盛顿·欧文的《西敏大寺》的汉译译文为例,来检验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从中得到启发运用到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2)
"理性的"和"合理的"这一对概念在罗尔斯的政治哲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罗尔斯建构其政治思想有直接关系,本文试图就其在不同中译本中的翻译问题及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对二者进行划分的思想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7)
方鸿渐是钱钟书先生小说《围城》中的主人公,小说中赵辛楣、孙柔嘉等人对方鸿渐的评价为"无用"二字。方鸿渐的"无用"主要体现在工作、恋爱、家庭等环境中,这种"无用"的性格特点造成了方鸿渐的悲剧。本文分析了方鸿渐"无用"表象下的文化与人格根源,以期对当代知识分子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3)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纵然是在一定的翻译理论指导下,翻译过程中也难免造成一定的损失。这时翻译补偿能起到很好的补偿作用。本文将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应用于电影《敢死队2》的字幕翻译,分析如何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关照下对译文从语义、修辞、文化等方面的缺失进行翻译补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1)
<正>他叫朱塞佩·威尔第,是意大利人心目中的"大神",素有"音乐教父"的美誉。他创作的《飞吧,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曾被作为国歌的候选,广为传唱,直到今天依旧是意大利热搜榜上的经典爱国歌曲。他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7部合唱作品。其中歌剧《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等在全世界的歌剧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5):199-200
作为东方文化的继承者、传承者、纪伯伦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作为个体的思想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学素养、宗教文化和哲学文化底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当时阿拉伯文化的成就。他的《先知》自1931年被冰心翻译之后,逐渐被中国的文学学者所熟知,并陆续出了不同的译作。以关联翻译和传统翻译视角为基垫,研究《先知》中《On Death》的原文以及三个译本,有助于开掘这座东方文化的"宝藏"。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5)
中国传统译论强调译者"忠实"于原作,忽视译者的创新。而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突破了这一局限,强调译者创造性,开辟了传统译论的新篇章。电影片名有其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赋予片名翻译显著的叛逆性,同时也给予译者更多创造空间。笔者试从"化境说"探讨片名翻译的叛逆性。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28)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7)
本文从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角度,结合古诗《枫桥夜泊》、《江雪》英译分析"三美"在译文中的再现,旨在说明在"三美"理论指导下,译文可以保留了原诗的风格,传达原诗丰富的内涵意义,并且在音韵、形式等方面较好地体现原诗的特点。文章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评估古诗翻译作品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5)
"忠实"向来被翻译界奉为第一准则,以此为评判标准,庞德的译文在译界便一直备受争议,许多评论家指责庞德误译中国文学作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庞德的翻译在读者中间影响颇大,而且正是所谓的"误译"掀起了一场现代诗学的大变革。本文将梳理庞德的翻译思想以及他翻译的时代背景与文学背景,并总结庞德翻译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7)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举世公认的文坛巨匠,他创作了《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等经典的作品,而在作品的背后是他对爱尔兰交织着的爱与恨,也就是说乔伊斯的祖国爱尔兰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也是他建立自己"流亡美学"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5)
翻译美学对中西方译论之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在国内,如严复的"信达雅"、曾虚白的"神韵与达"、钱钟书的"化境"、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许渊冲的"三美"、汪榕培的"传神达意"等;国外如西塞罗的"辞章之美"、泰特罗的"忠实之美"、德莱顿的"艺术之美"等,无不贯穿着译论的始终,被国内外译者广泛得关注和研究,然而对林语堂"五美"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笔者认为林氏的"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分析,本文试图用"五美"论分析和鉴赏中英诗歌及其翻译,旨在说明林氏"五美"论对于翻译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4)
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的文化转向,其先驱之一斯皮瓦克所提出的"翻译的政治"更是使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言桎梏中走出,步入不同文化碰撞、对话、交融的思考中,一度被消声的"他者"声音和地位也得到了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斯皮瓦克的"翻译的政治",并揭示其中的蕴含的翻译的伦理指向,即"他者"的伦理,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6)
"和"作为传统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以《论语》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和"这一观念诞生的文化渊源及具体文化情境,通过分析《论语》中"和"的内涵,进而厘清"和"与"礼""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5)
本文试图从政治哲学的治理方法论和形而上学本体论两个角度来阐述王弼老子注中"重本抑末"的思想。在王弼的《老子道德经集校释》中,老子以"崇本息末"四个字概述了老子政治哲学的思想,这种概述既反映了他对老子思想的宏观把控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对王弼当时所处时代社会思潮的折射和反映。王弼用"崇本息末"四字来概括老子整个《道德经》思想,既体现出他对《老子》精神的理解,同时也渗透出深刻的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5):50-54
前期王国维在从哲学、美学向诗学的转捩过程中充满了内心矛盾:因久治康叔哲学而产生了对哲学"可信"与"可爱"不可兼得的"最大烦闷";究竟为哲学家还是诗人又使他面临"为学"选择上的困惑。这与席勒的生存经验十分相似。事实上,前期王国维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以席勒为思想导师的,但在《静庵文集》和《静庵文集续编》的"自序"中并不直接认同自己与席勒的精神联系,这构成了另一种矛盾。思想表述中对席勒的"遮蔽"是王国维诉求独创这一特定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