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27):273-274
马克思在1932年发表了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马克思伟大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重要批判。本文旨在对《手稿》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与解读,对《手稿》的动向、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判、以"异化劳动的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理论三部分进行深刻剖析,并提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对于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6)
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的特质标示为"批判的和革命的",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的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身的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的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的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辩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的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的一个极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3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论述了世界各民族从狭隘的、孤立的、封闭的民族历史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过程,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重温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一步探索其方法论意义,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6)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孙正聿教授的回应文章。王南湜教授的《辩证法何以本质上是批判的?》一文指出,孙正聿教授的辩证法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对康德和马克思批判性思想的弘扬和阐发。具体而言,通过对形式逻辑中形式前提和内涵前提的批判性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理论框架,极富创新性地彰显了辩证法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7)
尽管"全球化"是一个相对晚近的社会政治概念,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已通过对"世界历史"概念的讨论分析过这一现象。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马克思形成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以之来理解全球化。历史唯物主义用生产力概念来解释全球化的动力。全球化使人的异化达致巅峰,这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6)
马克思"有限的"思考方式是马克思实现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中所体现的基本思考方式。在马克思的哲学思考中,其逻辑起点是"有界限的"(或"被限定的"),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别限定的对象的深入批判中,将其理论诉诸于现实的革命运动,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建立在创造未来社会的无限可能性上。马克思"有限的"思考方式的探究可以引发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深层理论思考。马克思"有限的"思考方式开启了不同于传统哲学的当代哲学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8)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中一个重要转变是马克思的批判研究领域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在西方工业革命的社会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现象日益严重。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批判研究,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他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作出规定:即劳动者和他生产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行为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世界范围内异化理论研究的杰出成果,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4)
批判作为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反思是其最为明显的特点。反思所具有的鲜明的主体性特征就决定了任何批判都有着明确的语境要求。理论和实践是批判所指向的两大基本语境。康德与马克思的批判分别是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展开的。理论的求真性和实践的求善性就决定了这两者在批判的方式与方法有着极为重要的差异性。但这两者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即他们都极其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在理论和实践领域以异曲同工之效高扬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在有力地推动时代前进的同时,也充分地彰显了批判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8):55-56
<正>阿尔都塞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保卫马克思》(论文集)中的文章都发表并集结成册于1961-1965年间(《关于唯物辩证法(论起源的不平等)》这篇论文写于1963年)。本文就胡塞尔针对学界流行的"颠倒论"——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之关系,进行总结和反思,得出阿尔都塞的论证过程并未做到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保卫"。阿尔都塞关于这一思想的讨论,主要集中于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2)
杨国荣、潘小慧、孙春晨三位教授提出的讨论,集中指向一个形上问题:伦理道德,为何"精神"?具体展开为三大关系的哲学追究:马克思、康德、黑格尔三大理论资源、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传统的关系;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的关系;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马克思的"社会意识"、康德的"实践理性"、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是关于伦理道德"精神"本性的三大理论资源,必须基于中国传统对它们进行创造性整合与超越。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的三位一体,是伦理道德的精神体系的形上基础,其中"体"是伦理道德的"精神"本性,"一"是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是伦理道德的"精神"本性及其精神哲学体系的现实性与历史性。民族—伦理—精神的概念同一性,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冲动形态伦理"的法哲学结构是其现实性和历史性展现的三个哲学维度。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30)
本文在回顾俞吾金先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吗?》一文的同时,对科学哲学的世界观由康德式的整体世界观念向马克思式的周围世界观念转向进行了粗略的分析。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了康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式的世界观。第二部分则叙述传统科学哲学的世界观,并分析其出现的一系列难题。第三部分则叙述现代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4)
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大众、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等问题的重新考量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具体运用和真正尝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1990年代初进入中国,曾一度受到追捧但旋即遭到冷落,这固然与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大政方针的重大转折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作为剥离了具体语境的空洞抽象的一般理念移植过来,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实际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批判,往往是出于历史的惨痛记忆而作出的过激反应和过度阐释,妨碍了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公允评价。这就导致其理论存在明显的盲点和缺环,也使得对其进行"症候解读"成为必要。从对其所作的"症候解读"可以得到感悟:对于当今中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正能量,我们理应给予充分的估量和积极的倡扬。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10)
"自由"是弗洛姆和马克思理论的核心概念,借助这个概念,弗洛姆完成了社会批判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的结合。而马克思则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人的自由问题,主要研究焦点是人类如何在社会历史发展中通过改造社会解放自己。弗洛姆"自由"、"异化"的观点虽然是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但是二者在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等方面也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0)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是对朱子的知行分离学说的提升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朱子的知行分离的弊端进而提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论断,并对知行合一学说进行"细读",发现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种"实践"着的观点,而马克思在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同样也是对实践的一种强调,所以其对现代社会的改革有很重要的意义,知而不行,行而不知都是知与行不能合一的表现,如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说"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目前部分学者将其理论与康德的道德主体的建构进行对比,而我从王阳明独特的思想体系出发,发现其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4):158-159
<正>朱蔷薇(以下简称"朱"):王老师,在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研究中,黑格尔哲学一直被视为马克思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进而在马克思哲学的阐释方式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但是,我注意到,近年来您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大相径庭的阐释方式——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您的这一提法似乎有点逆潮流而动,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要为马克思哲学开辟一条新的阐释路径呢?是为了反对黑格尔主义的阐释传统吗?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批判性地域主义对当今建筑界的重要影响,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与利亚纳·勒费夫尔(Liane Lefaivre)从理论认知、哲学思想、实践策略等3个方面深入挖掘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实质。本文试图深入解读他们的建筑观。基于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楚氏的地域建筑观不仅是对现代普世建筑观的警醒与批判,也是对保守的传统地域建筑观的反省与批判。实践策略上,他们提倡陌生化方法,即将熟悉的建筑语言陌生化,重新创造建筑空间。双向批判是楚氏对待地域建筑的鲜明态度,这一观点对于审视当代建筑并开展创作工作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城市问题》一书是卡斯特的成名之作,它把阿尔都塞的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应用于城市研究领域,建构了一个以集体消费为主导结构的城市系统模型,进而以集体消费的结构性矛盾重构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第一次在较为严格的意义上为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和参考框架,代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回应城市问题最初的也是最重要和最典型的理论成就,是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化的经典范本。当然,由于结构主义方法的限制,该书在突出主导结构的同时也颠倒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决定消费的基本逻辑,无形中抽掉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根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它的理论穿透力。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1)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历史地位,是科学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开创者。马克思离开我们已经一百多年,这一百年一来世界历史发生的巨大的事件都验证着马克思的预言——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自我崩溃的过程,这一切都在《资本论》中做了完整的描述,《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融合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内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预告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未来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而这一切是马克思通过《资本论》而展现给我们的。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0,(1)
罗伯特·汉那立足于当前分析哲学内部关于"知觉经验的内容是否是概念性的"这一核心讨论,尤其针对以麦克道尔为代表的强概念论主张,指出有一些知觉状态的内容甚至在本质上都不能被概念化,他把这种内容称为"本质性非概念性内容"。他认为这种自发的非概念性内容有其自身的规范性,它构成了"身体自身的理由",并可以成为"理由的逻辑空间"的基础。与此同时,针对麦克道尔借用康德哲学来支撑其概念论主张的做法,汉那对康德作了强的非概念论解读。汉那正确地揭示了康德直观理论的困境,但他过分强调直观的独立作用,从而对康德哲学作了片面化理解,他无法解决直观和概念的真正结合问题,也无法真正成功应对麦克道尔强概念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5)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他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接受和运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国化的起点。李大钊着重接受马克思的雇佣劳动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并自觉运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来服务于中国劳工运动的实际,努力使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劳工运动找到了正确的出路,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