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宣海军  苏荣  江腾飞 《机械》2014,(4):37-41,49
测量了横梁系统在车身安装状态下的固有振动特性,并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出横梁系统的模态参数,结果确定了横梁系统刚度较差的原因与横梁骨架和车身前围板刚度不足有关;然后基于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横梁系统主要零件的板厚对固有频率、质量的灵敏度,发现不同零件对横梁系统的固有频率和质量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最后在OptiStruct中建立数学模型并优化零件板厚,使横梁系统总质量、固有频率和刚度之间得到了较好的平衡,改善了横梁系统的固有振动特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轻量化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乘用车仪表板横梁。基于A2MAC1系统对仪表板横梁进行抽样统计分析,探讨了仪表板横梁轻量化材料的技术现状。针对现阶段最先进的轻金属与非金属复合材料混合型仪表板横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基于TRIZ理论对目标问题进行分析、融合,利用TRIZ理论的解决问题思路。计算机首先建立仪表板横梁模型,以有限元分析为手段进行虚拟模型网格划分,改变约束条件对仪表板横梁进行模拟运算,计算出横梁在发动机怠速时的一阶模态的固有频率,应力分布等。参考分析结构,进一步优化仪表板横梁的结构设计。提高横梁的刚度和空间位置布置合理性,确保在高固有频率、高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轻产品结构的质量,减少生产成本,实现功能设计。  相似文献   

4.
对某商用车仪表板横梁(cross car beam,CCB)有限元分析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了仪表板横梁模态有限元分析的简化方法,并根据仪表板横梁设计规范,对仪表板横梁进行模态分析和静刚度分析,同时对未满足仪表板横梁设计规范要求的结构进行优化和加强,使之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后,在试验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简易的仪表板横梁模态试验和静刚度试验,来验证仪表板横梁有限元模型和带上各个内饰件后仪表板横梁的一阶整体模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为整车强度、刚度和碰撞等仿真分析提供准确的仪表板横梁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5.
镁合金在汽车工业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在使用中会遇到大量的微动损伤问题。通过大量微动试验 ,建立了AZ91D和AM60B镁合金的微动图 ,通过分析对比了两种镁合金微动区域特性的差异 ,并对镁合金的微动损伤防护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分别采用静态拉伸试验机和冲击拉伸试验机测定了AM60压铸镁合金在不同应变率下(0.000 1,0.01,300和1 400 S-1)的拉伸力学性能,重点分析了高应变率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SEM)对拉伸断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应变率很低和很高时,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随着应变率的增加变化不大;从静态和动态(高应变率)结果综合比较来看,应变率对强度和断后伸长率有一定的影响,而弹性模量则对应变率不敏感;另外,动态和静态的断裂方式基本相同,都是以准解理断裂为主,局部区域呈沿晶断裂,局部区域存在典型的缩松断裂形貌.  相似文献   

7.
稀土及固溶处理对AM60B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研究了RE和固溶处理工艺对AM60B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M60B的抗拉强度随着RE的增加有显著提高,屈服强度、伸长率也有所提高。固溶热处理(T4)后,Mg17Al12相基本溶解,稀土化合物Al11RE3相未溶解但形貌略有改变,并且合金抗拉强度进一步提高与RE的加入量有关,当RE的含量达到1.6%时,其抗拉强度达到最高。RE的加入和热处理对合金的硬度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钕对AM60镁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OM、SEM、EDS、XRD和拉伸试验机等分析了添加稀土钕对AM60镁合金显微组织、断口形貌、析出相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稀土钕能有效细化AM60镁合金的显微组织,使Mg17Al12相变少、变细;适量的稀土钕元素优先与合金中的铝元素反应生成颗粒状(小针状)的Al11Nd3相,能有效提高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过量的稀土钕则会消耗合金中更多的铝元素并导致针状Al11Nd3相粗化,使合金的力学性能下降;试验条件下,添加质量分数为0.9%钕的合金力学性能最佳,其抗拉强度为230 MPa,屈服强度为127 MPa,伸长率为14%,分别比AM60合金提高了28%,48%和1.8倍.  相似文献   

9.
纵观我国整个汽车工业的焊接现状及广西地区焊接发展趋势,既发展自动化柔性生产系统。而工业机器人,因集自动化生产和灵活性生产特点于一身,故汽车生产近年来大规模、迅速地使用了机器人。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与企业合作运用ABB焊接机器人实现对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横梁的自动化焊接。经过程序优化、工装改进将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横梁由自动化焊接代替企业手工焊接,显著提高了焊接生产效率和焊接质量。  相似文献   

10.
螺柱焊是快速焊接紧固件的一种方法,不仅效率高,而且可以通过专用设备对接头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得到全断面熔合的焊接接头,保证接头的导热性、导电性和接头强度。由机器人操纵螺柱焊枪焊接螺栓时,可以进行全方位的焊接。机器人螺柱焊具有位置精度高、焊接质量好且稳定、焊接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汽车仪表板产品更新换代快、制造复杂程度高等特点,运用西门子现场总线与多轴伺服定位技术,研制出高性能的汽车仪表板发泡生产线,实现柔性化、自动化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2.
工艺参数对压铸AM60B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态压铸技术,在适宜的工艺参数下,压铸AM60B合金的力学性能达到σ=223MPa、δ5=10.5%和HBS59。除化学成分外,微观组织和合金相的取向都受工艺技术条件的显著影响,适宜的工艺参数将得到好的微观组织和合金相取向,从而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本文是在冷室压铸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压铸工艺参数对AM60B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镁合金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镁合金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优势及应用技术的新发展,综述目前镁合金在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汽车工业中的应用现状.汽车工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开展镁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研究,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详细阐述利用FANUC的功能指令控制横梁的分级定位PLC程序及控制设计方法,供维修和设计此类产品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等温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的控制,研究了MgCO3变质处理对AM60B镁合金半固态等温热处理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未变质处理的镁合金组织将由粗大的树枝晶变成不规则的大块状组织,经MgCO3变质处理的镁合金组织将由均匀的等轴晶变成细小圆整的球状组织,都将逐渐合并长大。  相似文献   

16.
详细阐述利用FANUC的功能指令控制横梁的分级定位PLC程序及控制设计方法.供维修和设计此类产品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等径角轧制AM60镁合金板材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等径角札制工艺制备了AM60镁合金板材,并对札制前后板材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经过等径角札制后,板材晶拉取向由轧制前的(0002)基面取向演化为非基面取向,晶粒细化并有大量细密孪晶出现;板材强度明显提高,抗拉强度由札制前的222MPa增大到 372MPa,屈服强度由156MPa增大到260MPa,断后伸长率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8.
利用Gleeble-3500型热模拟机对AM60镁合金板进行热拉伸试验,研究了镁合金在变形温度200~350℃、应变速率0.01~0.1 s-1下的热变形行为;对Johnson-Cook方程应变硬化部分进行修正并考虑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的耦合效应,基于热拉伸试验数据建立了修正Johnson-Cook本构方程,利用该方程进行冲压有限元模拟,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AM60镁合金的流变应力与应变速率呈正相关,与变形温度呈负相关;采用修正Johnson-Cook本构模型预测得到AM60镁合金冲压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最大相对误差为18.28%,相比于未修正模型降低了57.61%;模拟得到200~350℃下冲压成形的筒形件成形良好,无表面缺陷,与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世界汽车产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5%。汽车工业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金属材料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出于节能与环保的要求,汽车设计专家们想方设法减轻汽车体重,以达到减少汽油消耗和废气排放量的双重效果。镁合金作为最轻的结构材料。能满足日益严格的节能的尾气排放的要求;可生产出重量轻、耗油少、环保型的新型汽车。  相似文献   

20.
异响是汽车内饰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以某款电动SUV的副仪表板为例,通过卡扣刚度试验法、模态分析法、路谱采集、以及基于SNRD中的E_Line建模法进行异响分析及研究。对副仪表板模态未达到目标值25Hz这一问题结合模态振型与异响产生机理提出多种优化方案进行间接异响分析使之整体模态达到目标值;基于SNRD中E_Line建模法将试验采集的路谱作为输入对副仪表板容易产生异响风险的边界进行直接异响分析,对副仪表板存在的异响风险性在产品结构设计初期进行最大化的预防及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