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指标体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介绍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背景和必要性,在分析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内涵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阐述了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指标的确定依据以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考核评估体系内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技术体系,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对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施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提出要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功能区纳污量,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介绍了使用欧洲流域水质模型(CC+PLAS)核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制定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为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提供决策支持。此模型将我国计算纳污能力和污染物入河量控制的方法与欧洲用于流域综合规划的水质模型理念相结合,综合考虑影响河流水质的各种因素,对多种不同设计流量下的纳污能力进行核定,对不同污染入河量控制方案产生的水质效果进行测试,使污染入河量控制方案具有广泛的操作性和灵活性,推动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的有效落实。此模型同时为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提供一种方便科学的计算工具,为实现2015、2020、2030年水功能区达标率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文中以2016年为现状,采用河流一维数学模型对晋中市重要地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进行核定,制定出限排总量控制及削减方案,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达标考核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批复的《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提出“严格控制水功能区纳污总量,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和“建立流域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体系”要求。规划通过实施纳污红线管理,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逐步实现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三条红线"的核心内容之一,科学做好区域水功能区监测是做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的主要措施。文章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介绍了区域水功能区监测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与评价方法,提出了以水体污染折合水量表示的区域水功能区污染对当地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并依据总量控制的有关制度计算了核减水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分析,依据计算核定后的湟水干流纳污能力,明确湟水干流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可保障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促进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7.
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分析了河北省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的背景,探讨了限制纳污红线指标体系划定的原则、依据、方法,针对河北省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和指标体系的划定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随着环境污染加剧,水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为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环境问题,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环境有效保护,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条红线"。2012年《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中确定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以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作为考核指标,为了全面提升水功能区达标率,本文在对东海县水功能区状况充分调查、全面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东海县水功能区不达标原因,针对不达标原因提出相关保障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9.
《山西水利》2013,(8):7-7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在排水环节,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严格控制进入河流湖泊的污染物,维护河湖健康。  相似文献   

10.
官厅流域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并实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是当前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具体体现.在分析官厅流域水功能区水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建立官厅流域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同时提出官厅流域水功能区实施限制纳污红线管理技术举措.  相似文献   

11.
依据《江苏省水功能区划》,结合吴江市水资源质量及污染现状,采用一维非稳态模型确定水质参数,计算吴江市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限排总量,与吴江市现状污染物入河量对比,确定污染物削减量,为吴江市水污染防治与污染减排工作提供方法和依据。结果表明:吴江市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CODCr和氨氮分别为17 344和1 672 t/a,为入河量的56%和57%,CODCr和氨氮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54%和56%,该结果与污染物入河量、水质超标率结果基本吻合,说明纳污能力与限排总量计算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12.
河网地区水环境规划中的污染源控制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韩龙喜  朱党生 《水利学报》2001,32(10):0028-0032
河网地区不同环境功能的水体,具有不同的水质要求。在进行水环境规划时,需据此水质要求确定各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本文从反问题的角度,构造了带约束条件的污染源项控制反问题,并给出在满足水质约束情况下,求解污染源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宝应县2015年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效果进行评价,从用水总量、用水效率以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3个方面出发,结合宝应县的实际情况,总共选取13个评价指标,构建了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物元分析法进行了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水功能区的限制纳污管理效果为Ⅰ级,而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方面的管理效果则分别为Ⅴ级和Ⅳ级。说明宝应县2015年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方面的工作做的比较好,而在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管理方面不够理想,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重新确定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应用于苏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评价结果相符;结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限制纳污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苏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由2004年之前的较低水平逐渐恢复,这种变化与苏州市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国务院批复《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是国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是水资源保护管理中里程碑式的大事,标志着水功能区管理跃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启了水功能区划及其管理工作新阶段的序幕.在简要介绍区划体系特点与区划成果基础上,从《区划》对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管理、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实施、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监督等4个方面分析了《区划》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扬扬  李斐  王孟 《人民长江》2020,51(5):34-40
基于2016年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数据、主要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估算和相关规划成果,从水资源分区、水功能区类型角度,系统分析了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类别、达标情况与超标特征、沿程水质变化,以及主要污染物COD、氨氮入河量与纳污限排的分布特点,据此探讨了影响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6年长江干流水功能区双指标达标率接近95%,而全指标达标率不足65%,超标水功能区主要分布于重庆、湖北、江苏和上海段,以保护区、保留区和饮用、工业用水区数量较多。长江干流以工业用水区、排污控制区单位长度污染物入河量最大、污染程度最高,纳污限排需综合考虑水体自然环境容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目前,COD、氨氮已不是影响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的关键因子,取而代之的是总磷,分析表明总磷沿江呈逐渐升高趋势。分步推进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总磷评估考核工作,倒逼总磷污染物减排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中小河流水文水质资料序列长度较短而导致确定性方法计算的水环境容量精度较低,无法科学合理地划定分期限制纳污红线的问题,考虑河流水环境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应用延拓盲数法和蒙特卡洛法计算水环境容量,并结合水功能区目标与污染物排放规模来划定分期限制纳污红线。以丹阳市鹤溪河为实例分析,在现状污染源排放条件下,鹤溪河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3~6月共需削减0.06 t氨氮入河量,其余月份氨氮的限制纳污红线为13.67 kg/d。通过实例证明,两种不确定性方法应用在中小河流的水环境容量计算中是可行有效的,在分期限制纳污红线的划定中考虑不确定性方法的计算结果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8.
关于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需要出发,应用系统分析和水质模拟方法,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系统进行研究。提出了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系统结构及编制工作程序,并结合工作实例,探讨了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