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当前以实现分流制为规划指导原则,分流制下工业园区雨水径流污染对水环境存在较大潜在影响。在此背景下采用SWMM软件模拟降雨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湖塘园区降雨径流的污染负荷。结果表明:0.25年一遇的降雨径流质量浓度峰值ρ(TN)=6.01 mg/L,ρ(TP)=0.02 mg/L,ρ(COD)=125.21 mg/L,该降雨重现期下的TN和COD浓度均远劣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Ⅴ类水标准;随着降雨重现期增大,径流污染物浓度峰值会进一步提高。排入受纳水体采菱港的污染物总量比例:径流中TN占园区总TN(径流+点源)排放量的25.9%,径流中TP占4.4%,COD占28.0%,COD、TN径流污染量占整个园区污染总量的比重较大。结合湖塘园区排水系统的实地调研,建议加强园区初期雨水截留、推广园区中水回用和推进园区与企业排口设置规范化,以有效降低园区雨水径流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石井河流域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广州石井河典型纯雨水排水口进行了不同降雨强度降雨的径流污染监测,分析了在典型小雨、典型中雨及典型大雨场次下排水口各水质指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雨水口的COD浓度峰值一般不超过250mg/L,均值通常介于50 mg/L~100mg/L,雨水口水质随降雨过程的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初始冲刷效应最明显的水质指标是SS和COD,NH3-N和TN初始冲刷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居民生活区A和工业厂区B为对象,采样点分布在研究区域末端出口处,以COD、NH3-N、TP、S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降雨径流过程中水质的变化特征、冲刷特征及污染物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降雨径流过程中水质呈宽幅变化且受前期干燥时间和降雨特征影响;初期冲刷现象存在但并非在每场降雨中显著发生;COD、TP及SS间存在较强相关性,NH3-N与其他污染物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选取广州市中心城区典型纯雨水排水口进行了18场降雨的径流污染监测,分析了在典型小雨、典型中雨及典型大雨场次下排水口各水质指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雨水口的COD浓度峰值一般不超过55 mg/L,均值通常介于20~30 mg/L雨水口水质随降雨过程的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初始冲刷效应最明显的水质指标是SS,其次是COD,NH3-N和TN基本没有初始冲刷效应。  相似文献   

5.
通过现场监测分析,研究了深圳光明新区国家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内透水沥青道路与滞留带对路面径流水质和水量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沥青道路相比,透水沥青道路径流中的SS、COD、NH3-N、NO-3-N、TN和TP等污染物浓度分别降低了94.76%、83.84%、70.59%、33.33%、50.00%和65.96%,对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的平均削减率分别达76.70%和74.92%。道路滞留带对COD、NH3-N、NO-3-N、TN和TP也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在小雨事件下不外排雨水,在中雨、大雨和暴雨事件下,对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平均削减率分别达65.71%和57.69%,同时具有明显的延迟峰值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透水铺装对雨水径流污染的缓解作用,采用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透水铺装的污染物去除效能及影响因素,并采用超纯水对透水铺装进行清洗,探究清洗出水的水质特性和透水铺装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透水铺装对SS、TP和Zn的去除效能非常高,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8.15%、97.33%和97.58%,NH3-N和COD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0.87%和3.52%;径流雨水中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对去除效能的影响不大,而降雨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大,尤其对于去除率相对较低的污染物,当降雨重现期由1年增至100年时,NH3-N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降低了8.68%和44.23%;在对透水铺装进行清洗时发现,清洗出水呈碱性,被截留和残留在透水铺装结构层内的COD和NH3-N易被水流冲出,而SS、TP和Zn不易随水流冲出,可见透水铺装易受颗粒物的堵塞。  相似文献   

7.
苏州城区不同功能区地表径流污染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蓓  汪翙  黄玮  顾丽 《水资源保护》2007,23(2):57-59
以苏州城区为例,在多雨季节对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三大功能区的降雨径流水质进行了6次采样监测,发现不同功能区地表径流水质差异较大,前10min初雨径流中各功能区COD、TN、NH4+-N、SS及工业区TP的平均浓度均劣于Ⅴ类水质标准。另外商业区初雨径流中COD、SS、TN、NH4+-N浓度均高于其他功能区,工业区初雨径流中TP浓度高于商业区和居民区。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降雨径流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均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复合酶制剂处理城市景观水体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新型复合酶制剂(BZ剂)处理城市受污染景观水体。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剂的使用对COD、NH3-N、TP等有明显的净化效果。在本试验条件下,BZ剂投加量为0.4 mg/(L.d)时,CODCr、NH3-N、TP的最终去除效果最好,分别达到25.0%7、7.6%2、6.1%;相同投加量条件下,水质净化效果不曝气优于曝气状况。  相似文献   

9.
汛期前后白洋淀主要污染物空间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白洋淀汛期前后主要污染物变化规律,对白洋淀10个采样点的水质进行了采集和分析。分析的指标包括氨氮(NH3—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5 d生化需氧量(BOD5)。汛前,NH3—N的平均浓度为0.09mg/L,变化范围为0.01~0.27 mg/L;TP的平均浓度为0.07 mg/L,变化范围为0.04~0.18 mg/L;COD的平均浓度为52.6 mg/L,变化范围为32.8~64.9 mg/L;BOD5的平均浓度为6.0 mg/L,变化范围为4.9~6.7mg/L。汛后,NH3—N的平均浓度为0.35 mg/L,变化范围为0.11~0.58 mg/L;TP的平均浓度为0.18 mg/L,变化范围为0.04~0.79 mg/L;COD的平均浓度为33.2 mg/L,变化范围为23.6~47.0 mg/L;BOD5的平均浓度为3.5 mg/L,变化范围为2.2~5.1mg/L。经过汛期降雨冲淋,淀内NH3—N和TP大幅升高,COD和BOD5小幅下降。采用Arc GIS进行空间分析,发现NH3—N和TP污染严重地区分布在淀内村落周边,由此推断汛后白洋淀内NH3—N和TP主要由淀区内面源污染物溶淋引发。为了保障汛后白洋淀水质安全,应采取升级淀内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医院污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广 《给水排水》2003,29(4):51-53
利用曝气生物滤池对某医院污水进行了处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该工艺用于医院污水处理具有运行稳定可靠、出水水质好的特点。在进水COD <2 30mg/L ,NH3-N <2 5mg/L ,有机负荷小于 8kg/ (m3·d)的条件下 ,出水COD <76mg/L,NH3-N <10mg/L;在有机负荷小于4kg/ (m3·d)时 ,出水COD <5 0mg/L ,NH3-N <5mg/L。  相似文献   

11.
张鹏飞  陆健刚 《人民长江》2016,46(14):23-25
水体纳污能力的计算是河流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水环境管理的基本依据。在统计湘江流域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选用一维河流水环境数学模型,按照流域内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计算得出湘江会昌流域段水体纳污能力,并与现状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湘江会昌段CODcr、NH3-N、TP纳污能力分别为6 862.83,1 559.96,208.31 t/a,湘水会昌工业用水区CODcr、NH3-N削减量分别为239.67,90.07 t/a,削减率分别为25.12%,50.75%;湘水寻乌-会昌保留区TP削减量为72.51 t/a,削减率为29.5%。  相似文献   

12.
长江南京段水污染现状及限排总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乐 《水资源保护》2013,29(1):55-60
通过长江南京段18个水功能区水质的5 a变化趋势,分析主要污染源及其入江排污量,提出了各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和入江污染物削减建议。结果表明:长江南京段2005—2009年期间,83.3%的水功能区达标率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2009年83.3%的水功能区所有的水质监测点均没有达到其水质目标;主要污染源头为通江河道,其COD、NH3-N排放量分别占入江排污总量的65.7%、49.9%;工业、企业排污口的COD、NH3-N排放量分别占入江排污总量的20.9%和25.0%。长江南京段水体COD限制排污总量为6.59万t/a,NH3-N限制排污总量为0.26万t/a;需要削减污染物的水功能区包括5个饮用水水源区、1个保留区和3个渔业、农业、工业用水区;削减任务最重的为饮用水水源区,其COD和NH3-N削减率分别在87.0%~99.0%和17.8%~97.4%之间。  相似文献   

13.
针对合流制管网系统在雨天溢流污染严重,造成城市水体黑臭现象的问题,以银川市某高密度城区合流制管网系统为例,基于SWMM模型,在短历时设计降雨和长历时设计降雨两种条件下,模拟分析了合流制溢流(CSO)调蓄池、雨污管道混错接改造、绿化带海绵化改造等“灰绿”协同措施对CSO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CSO调蓄池、雨污管道混错接改造、绿化带海绵化改造及“灰绿”措施结合4种方案在短历时、长历时设计降雨条件下,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溢流水量及溢流污染物负荷均增加,溢流削减率均逐渐减小,其中“灰绿”措施结合方案对溢流污染的削减效果最为显著;重现期小于5 a时,溢流水量削减率与溢流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基本达到80%;降雨条件为中雨时,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基本达到75%;重现期为20 a时,溢流水量削减率及TSS、COD、TP、NH^(+)_(4)-N负荷削减率分别达到64%、70%、70%、70%、70%;降雨条件为大雨时,溢流水量削减率及TSS、COD、TP、NH^(+)_(4)-N负荷削减率分别达到28%、32%、26%、31%、33%。  相似文献   

14.
在调查通榆河南段控制单元水质及区域污染源的基础上,概化影响通榆河南段控制单元水质的污染源,建立研究区域水质数学模型,并根据设计水文条件和边界水质,分析概化排污口对控制断面水质影响权重,初步构建区域尾水出路工程布局方案,并计算控制断面水质改善效果,为区域尾水出路寻找依据。结果表明,区域尾水出路方案实施后,古贲大桥、草堰大桥控制断面COD、NH3-N、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7.45 mg/L、0.99 mg/L、0.2 mg/L,12.87 mg/L、0.89 mg/L、0.14mg/L,其中古贲大桥控制断面NH3-N改善效果最为明显,改善率为41%,通榆河南段水质可以满足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III类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对汾河水质、入河排污量监测的基础上,选取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以掌握汾河复流前后水环境承载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各水功能区为基本计算单元,分析计算水功能区不同来水条件下的水域纳污能力,进而提出汾河复流后各行政分区的污染物限排总量及污染物削减率。结果表明:复流后各功能区COD和NH3-N限制排污总量分别为25 139 t/a和1 158 t/a,污染物削减量分别为24 704t/a和7 857 t/a,平均削减率分别为49.6%和87.2%。若各入河排污口达标排放后,COD、NH3-N仍要削减15 936 t/a和4 356 t/a。  相似文献   

16.
依据江门市泥海水水质2020年9月的5个断面的监测数据,以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作为CWQI模型的5个主要变量对河道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各监测点的CODMn和COD均满足Ⅳ类水质要求,TP基本满足Ⅳ类水质要求,DO污染较为严重,NH3-N污染最为严重。通过对泥海水的监测断面的水质时间空间分布趋势分析可知,5个水质参数变化规律在不同监测时间表现趋势差异较大,每个水质参数在不同监测断面中变化规律相差也较大。采用CWQI方法能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监测结果可为下一步实施改善型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强  刘巍  杨霞  容誉 《人民长江》2019,50(2):79-82
通过调查和分析汉江中下游流域各污染源,以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_3-N)为污染负荷指标,分析了流域污染负荷现状,确定了主要污染源。在此基础上,选择COD和NH_3-N作为计算因子,利用一维水质模型测算汉江中下游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江汉污染源主要为中心城镇生活污染源、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 2015年排入汉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污染负荷量为340 572. 15 t,以COD为主;潜江段以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源为主,其他均以城镇生活污染源为主。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可推知,汉江中下游干流河道COD的水环境容量目前尚较富足,但NH_3-N的水环境容量已接近负荷阈值;汉江中下游支流唐白河、竹皮河和天门河的COD和NH_3-N水环境容量均较小。  相似文献   

18.
依据<河北省水功能区划>,以COD和NH3-N为控制指标,根据入河排污口分析评价结果,合理确定水质模型和水质目标、设计流量等相关参数,应用水质模型计算了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和应削减量.结果表明,河北省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COD和NH3-N分别为7.76万t/a和0.34万t/a,仅为现状入河量的21.7%和8.1%;C...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及上游梯级水库的运行改变了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和水生态环境条件,使河流的纳污能力发生变化。以长江中游武汉河段的汉阳饮用水源、工业用水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河流二维水质模型和平面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对水功能区COD和NH_3-N等污染物的纳污能力、扩散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枯季水文条件和水功能区横向分布宽度对水域纳污能力影响较大,三峡水库运行后研究河段岸边横向50m宽度内的COD和NH_3-N的纳污能力为17 850,1 233 t/a,纳污能力有所增加;三峡水库运行后枯季污染物扩散范围有所减小。研究结果可为河段排污总量控制、排污口设置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淮河上游长台关-息县段为研究对象,以2008年为算例,根据研究区域汇流特征,建立分布式源模型,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进行逆建模,利用断面水质序列实测资料,测算区域入河污染负荷及主要水质因子降解系数。结果表明:淮河上游长台关-息县段NH3-N、COD入河污染负荷总量分别为1.7万t/a、8.9万t/a;受主要入流面源污染负荷季节性影响,NH3-N入河污染负荷为657.55~2 014.99 t/月,COD入河污染负荷为3897.73~13311.83 t/月;研究区域水体环境NH3-N、COD降解系数分别为0.356/d、0.202/d,NH3-N、COD负荷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0.9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