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唐山农业灌溉节水项目区为例,通过分析5年来的地下水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区地下水开采强度变化除受降雨量影响外,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区地下水开采强度均明显小于非项目对比区,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量,使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缓解.随着农业灌溉用水量减少,农业灌溉引起的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趋势也得到缓解,节水效应明显.可以看出,实行工程节水, 农艺节水, 作物节水和管理节水等多种途经并举可以达到农业灌溉节水的效果.同时提出了加大工程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的蓄水回灌体系,利用再生水灌溉等科学调控地下水灌溉建议.  相似文献   

2.
密云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管灌、滴灌和渠道防渗等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节水效果显著.农业节水工程实施后减缓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速度,改善地下水资源的生态环境和田间灌溉条件,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涵养了生态水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北京市密云县西田各庄节水型农业示范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采用地下水资源的多年调节计算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地下水动态预测模型。用此模型预测了2010年的地下水动态。结果表明:本地区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按现在的开采水平,在2010年地下水水位埋深将为27.0m。节水灌溉可明显减缓地下水水位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日益短缺,而传统农业需水量大,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节水灌溉迫在眉睫。近年山东省惠民县开展方田建设,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推广节水灌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由于当地耕地多,地下水偏咸,节水灌溉主要采用防渗渠道、低压管道两种方式。本文选取了当地两处采用不同节水灌溉方式的方田项目区(以下称防渗渠道项目区、低压管道项目  相似文献   

5.
新疆属于干旱缺水区域,积极探索、研发和推广高效节水农业一直是重要的农业发展方针政策.本文对农六师军户农场节水滴灌进行了设计方案比选研究,在不增加灌溉面积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从源头上解决了农场农业灌溉季节性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乌拉特前旗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区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7.
大峪镇高效节水示范项目区位于济源市西南部,现有农业灌溉工程设施较少,由于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工程年久失修,灌溉保证率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针对项目区实际,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可促进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需要,为济源市山丘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需水量很高,农业用水量在用水总量中占60%以上,同时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但水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传统的灌溉方法不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还造成水资源供给严重失调。因此要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开工前最重要的是对项目的水资源和供需平衡进行分析。文章对项目区地表水、地下水调查调查及分析,并根据项目需水量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论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为项目区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业节水缓解地下水位下降效应的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贵玲  蔺文静  陈浩 《水利学报》2005,36(3):0286-0290
本文结合河北省栾城县农业节水措施的实施,在分析研究区地下水赋存及运移规律的基础上,采用FELLOW软件和有限差分方法进行了农业节水措施的实施对地下水影响的模型研究。在模型中设计了两个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方案Ⅰ,保持现有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方案Ⅱ,根据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在研究区所作的试验研究,将不同节水技术配套组装后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通过这两个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模型研究表明:采取综合农业节水措施后,地下水位下降速率明显减缓,10年后水位减缓下降达10.18m,农业节水缓解地下水位下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通辽市扎鲁特旗节水增粮项目水资源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扎鲁特旗节水增粮项目水资源平衡分析可知,为保障项目区干旱年农业丰收及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对项目区现有农业粗放式灌溉模式进行改造,建设高标准的节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农业节水灌溉成效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市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和再生水灌区发展现状以及节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分析为基础,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对策,即构建农业灌溉高效节水体系和农业水资源科学管理体系。山区重点围绕特色林果、绿色养殖、生态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节水;平原近郊区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井灌区节水改造和建设再生水灌区为重点,调整用水及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为改善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节约水资源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在资金投入和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引导地方加大投入、增加灌区自我积累投入能力、建立灌区良性运行长效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田灌溉节水水平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农业灌溉用水进行管理和开展节水研究时,农田灌溉节水水平评价是一项必要的工作.目前常用的评价农业用水与节水的指标尚不完善,本文提出用实际农业产出与同等水资源条件下的农业可能最大产出的比值作为农灌节水指数,使评价农业节水水平的指标,更全面、客观.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多水源农田灌区节水效果,将低压输水技术应用到多水源农田灌区节水改造中。以金塔县鸳鸯灌区为改造对象对其多水源农田灌区进行节水改造,首先对工程进行总体布置,然后提出取水工程、渠首工程的设计,最后确定灌水定额与管网设计流量,并进行管材与管径选择以及管道水力计算,完成多水源农田灌区节水改造。实验表明,应用低压输水技术对多水源农田灌区节水改造后,明显减少了输水时间,提高了节水量、灌溉水利用率、灌溉面积达到率与间接效益,证明应用低压输水技术后能够有效提高多水源农田灌区节水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各种节水措施的适用条件,提出了适合山西不同区域的四种农业节水模式,即自流、泵站灌区节水改造农业节水模式,井灌缺水区有限灌溉农业节水模式,山丘区旱作农业节水模式和城市郊区高新农业节水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充分供水有利实现高效节水是实践经验。文中探讨了有关农业生产措施对减损、增效两种性质节水的作用与形成,以及实现高效节水的主要条件。当有效水消耗量随生理耗水比例增大而增时,耗量越大节水效益越好。差额比充分供水是低效益。设计供水保证率宜取95%。  相似文献   

17.
从国内外农业节水现状看江苏省农业节水发展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节水技术、用水管理、经济政策、种植结构、水价调节和用水户参与等方面介绍了世界发达国家农业节水的主要措施。在介绍我国农业节水发展水平、主要途径和典型经验的基础上,着重从水的有效利用率、单方水粮食生产能力和喷、微灌占灌溉面积的比例等方面分析我国农业节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对江苏农业节水现状、成绩和存在问题的诊断分析,指出江苏省今后农业节水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节水工程改造及节水灌溉对区域农田地下水及硝态氮淋失污染的影响,以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为研究区域,对整个作物生长期的3月、5月、7月、9月分别取水样进行水化学和硝态氮测试分析。对2003年与2008年区域内27眼井地下水硝态氮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003年间,夏灌前解放闸灌域地下水硝态氮质量浓度大于10 mg/L的面积占灌域总面积的9.95%,全年平均硝态氮质量浓度大于10 mg/L的面积占灌域总面积的9.02%;2008年3月硝态氮质量浓度大于10 mg/L的面积占灌域总面积的5.22%,全年平均硝态氮质量浓度大于10 mg/L的面积占灌域总面积的5.20%。2003年与2008年的监测结果及时空分布趋势说明该地区地下水存在较严重的面源氮污染,但节水灌溉的实施可能对减少河套灌区的化肥淋失和地下水污染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特别是由于秋浇水量的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对减少地下水硝态氮污染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河套灌区发展节水灌溉要因地制宜,总体目标的实现应该分阶段进行。用灰色理论进行河套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分析,预测2010年节水潜力为10.30亿m3,2020年为13.81亿m3。灌区节水潜力有:采取工程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开采浅层地下水、改进地面灌溉方式、发展灌水技术、提高灌区节水灌溉管理水平等。  相似文献   

20.
农业节水灌溉评价研究历程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节水灌溉是在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大背景下,为保护水资源、促进粮食生产而提出的灌溉理念。当前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形势主要包含 3 个方面:(1)推广新型节水灌溉工程及设备,提高节水效率;(2)加强节水灌溉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3)完善节水灌溉综合评价理论及指标。本文针对我国节水灌溉目前面临的理论及技术问题,通过总结节水灌溉内涵及主要措施,综合比较各节水灌溉评价方法,分析了当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梳理了国内外节水灌溉评价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