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强烈淬火--一种新的强化钢的热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东黎 《热处理》2005,20(4):1-3
阐述了一种由乌克兰学者研究开发的全新的淬火技术——强烈淬火技术。传统的淬火方法是淬火冷却越强烈,所得到的淬火组织越理想,但工件的畸变和开裂倾向越大。而强烈淬火技术则是通过在淬火冷却过程中控制工件表层和心部的冷却强度和冷却温度,以控制其组织转变的时间和数量,使工件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应力分布状态,既可避免工件淬裂和发生过大的畸变,又提高了工件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在许多情况下,强烈淬火技术还有节能、高效、环保等效果,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热处理新技术,正受到国际上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2.
UCON E水溶液在42CrMo钢中型锻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PAG类UCON E水溶液作为淬火介质,采用循环控时淬火方法,合理制定淬火冷却控时参数,解决了42CrMo钢中型尺寸锻件及其他中碳合金结构钢工件"油淬不硬,水淬开裂"的问题,工件调质后达到了技术要求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刘卫民 《热处理》2007,22(3):63-67
介绍了PAG水溶性淬火介质的优、缺点,对不同浓度的PAG水溶液、水、32号机械油及快速和超速淬火油的冷却特性进行了比较,论述了PAG淬火剂的配制,浓度和温度的控制,搅拌,应用范围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4.
淬火冷却中工件的正放与斜放(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像记录了多种试样以正放和不同的斜放方式在油中淬火的冷却过程.研究对比了不同放置方式下试样冷却的快慢和冷却的均匀性.结果表明,和试样正放相比,试样斜放冷却得既快而又均匀.冷却过程中,在水平向下的表面上观测到倒立的气体堆.倒立气体堆的存在极大地减慢了所在表面的冷却速度,在工件上造成了很大的温度差.推测了倒立气体堆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过程.提出了防止出现倒立气体堆的方法.蒸汽膜内气体的流动规律和中间阶段特性是引起上述现象和差异的原因.它们对试样淬火冷却效果的影响可归结成两类:一是在工件上造成了显著的相对厚度差,二是使形状对称的工件得不到具有相似对称关系的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新研制的水溶性淬火剂PM121-200T,测定了其物理性能及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下的冷却性能,对不同浓度下的淬火工艺性能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淬火剂具有一系列的优点,易溶于水,无味,淬火时无烟气,无污染,对工件不腐蚀,长期傅秒变质,不老化、适用于各类结构钢件的淬火及感应加热冷却。淬火后硬度均匀,变形及开裂倾向小,生产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淬火剂在环境保护、生产成本及应用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目前,工业上应用的聚合物淬火剂主要有PAG、PEO、PVP和ACR等,其结构和性能不同,因而应用场合不同.聚合物淬火剂的冷却机制与淬火油大致相同,其冷却速度介于水和油之间.聚合物淬火剂还有其独到之处,如特性温度较高,冷却过程中不出现膜沸腾期,从而改善了淬火剂对...  相似文献   

7.
淬火温度对液体淬火介质冷却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KHR-02淬火介质检测仪测试了不同温度的自来水和不同浓度PAG淬火液在850℃和500℃淬火冷却曲线,并对试验曲线进行了分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管在850℃还是500℃,温度对自来水的冷却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延长蒸汽膜期的时间来实现的,并且两个过程是有区别的,只有水的温度达到60℃以上后,500℃淬火过程中的最大冷速才开始降低;不管850℃淬火还是500℃淬火,PAG的浓度都是影响其冷却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PAG在低温阶段可以通过浓度调节冷速,并且没有蒸汽膜阶段,将其应用到铝合金固溶淬火过程,用于控制铝合金变形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8.
淬火剂的搅拌直接影响钢的淬火冷却效果。搅拌可使冷却速度加快,也使冷却均匀,从而减少变形,提高淬火件质量。1搅拌方式的选择搅拌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好的搅拌器能提高零件淬火冷却的均匀性及冷却速度,并节约能源。搅拌器的合理选择和布置,决定着搅拌冷却介质的流...  相似文献   

9.
列举了行业内关于油与水性介质中淬火冷却方面的8种错误认识和错误做法.简单介绍了四阶段理论和蒸气膜内气体的流动规律及其对工件冷却快慢与冷却均匀性的影响.采用这些新知识开发出了10项可用于控制淬火冷却过程的新认识和新技术.它们是:1.交界线借用技术;2.超前扩展点的诱导技术;3.倒立气体堆;4.工件正放与斜放的不同冷却效果;5.阻止交界线扩展的隔离堤技术;6.表面冷却过程的5种图线表述方法;7.外形对称的工件得不到具有相似对称关系的淬火冷却效果;8.两种蒸气膜厚度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对比;9.淬火介质的冷却特性曲线不是探棒表面的冷却信息;10.应当向用户提供介质的冷却特性信息.  相似文献   

10.
AQ251淬火介质浓度变化对冷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AQ2 5 1淬火介质在使用过程中的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对冷却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发现AQ2 5 1的PAG组分和非PAG组分会发生变化 ,表现为用折光仪测出的介质浓度较高 ,而PAG有效浓度较低 ,真实冷速较大。在实际生产中不能依据折光仪测定的介质浓度来判断其冷却速度 ,只能测其冷却速度 ,来调整淬火介质的浓度 ,从而避免工件淬裂  相似文献   

11.
汽车差速器壳用传统的淬火油调质时,硬度和金相组织都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采用PAG调质汽车差速器壳时,硬度和金相组织都能满足生产的要求,而且降低了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油污对水基型淬火液冷却性能的影响,测试了不同油浓度下淬火液的冷却速率曲线、硬化能力等,通过分析淬火的具体过程和特性值函数,探讨了油污的掺杂影响淬火液冷却性能的机制。结果表明:当淬火液中油污含量大于0.3%时,淬火液的冷却性能明显变差,具体表现为沸腾阶段延后且高温阶段冷却速率明显下降,淬火液的硬化能力也随之降低;但油污的含量对工件的畸变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Cr12钢淬火软点形成原因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Cr12钢淬火软点的组织特征,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防止措施,结果表明,提高淬火油的特性温度,改善加热盐浴的流动性,增强冷却介质的搅动程度或使用低温硝盐作冷却介质都能有效地防止Cr12钢淬火软点。  相似文献   

14.
对自来水作为淬火介质的两大缺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自来水淬火时工件容易淬裂、硬度不均且畸变大等现象,列出了自来水作为淬火介质的两大缺点:一是低温冷却速度太快,二是冷却特性对水温变化太敏感。分析了自来水第二大缺点引起淬火硬度不均和畸变的原因。通过与气态介质的对比,指出了液态淬火介质共同的两类缺点:一是任何确定的液态介质,其冷却速度的可调节范围都很有限,以致同一个车间必须配备普通淬火油、中速淬火油和高速淬火油,才能满足不同工件的需要;二是工件从蒸汽膜阶段到沸腾阶段期间,冷却速度突然增大,可能引起较大的淬火畸变。提供了克服液态淬火介质第二类缺点的七类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有限元计算分析了直径为ø40 mm的42CrMo钢圆棒试样分别使用淬火油和PAG水基液淬火后试样不同位置的组织、硬度以及淬火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采用硬度检测和显微组织分析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使用淬火油淬火时,试样表面由奥氏体向马氏体和贝氏体转变,心部由奥氏体向贝氏体转变;当使用PAG水基液淬火时,试样表层几乎转变成马氏体,心部转变成马氏体和贝氏体;试样经淬火油和PAG水基液淬火后,表面硬度分别为58和55 HRC,均由表面至心部硬度逐渐降低,但使用PAG水基液淬火后试样的心部硬度比用淬火油的高5 HRC,约为50 HRC。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年应用PAG聚合物水溶性淬火介质的实践经验,对PAG聚合物淬火液在热处理生产现场使用中出现的假浓度、冷却特性变化大、淬火件锈蚀、淬火液腐败发臭和产生泡沫等几个典型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淬火槽加载工件前后介质流场的数字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苏兴武  晏汝平  顾敏  陈岩 《热处理》2008,23(3):50-53
依据生产用淬火油槽建立了三维湍流数学模型,应用大型商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6.2对空载和加载三个盘状工件的淬火油槽介质流场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空载时淬火槽介质的流速比较均匀,加载工件后淬火槽内介质流场变化显著;通过模拟发现,淬火槽结构对淬火介质的流场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另外,运用模拟结果可以优化工件的淬火过程。  相似文献   

18.
淬火冷却设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阐述淬火冷却系统的设计原则、搅拌器选择、淬火介质控制、自动灭火和油烟净化等内容.借此希望机械行业"重冷轻热"、热处理"重热轻冷"的现象尽快改变,扭转观念,重视热处理,重视淬火冷却.  相似文献   

19.
曾广益 《热处理》1999,54(2):25-29
本文论述了以淬火硬度评定水、油及冷却特性介于水油之间的淬火介质淬硬能力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钢的连续冷却转变图中的每条曲线代表着钢的某一硬度,反之也可以认为淬火硬度也对应着该图的某一条曲线,代表介质的淬硬能力,从而就可以借助于淬火硬度值来评定水、油等淬火介质的淬硬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