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柱石浮选药剂的选择及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红柱石浮选特点。红柱石在酸性介质中的用烷基磺酸盐可有效浮选,但需联合使用高效抑制剂HF-103,其作用机理,除本身的亲水性外,对脉石矿物还有明明的去活作用。  相似文献   

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硅藻土上的吸附热力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表态态法测定了293,313和33K温度下,十二烷基苯磺酸自水溶液中在硅藻土上的吸附等温线。用二阶段吸附模型导出的吸附等温式拟合实验数据,求得模型参数K1,K2和n的数值。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良好,表明二阶段吸附模型适合于该体系。  相似文献   

3.
红柱石与捕收剂作用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起方法中的RHF(Hartree-Fock-Roothaan)方法,利用中等大小的基组6-31G(d,p),计算了红柱石晶体中各离子的电荷分布以及阴离子捕收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和阳离子捕收剂十二胺与红柱石相互作用的键级和吸附热。根据量子化学计算结果分析了红柱石与这两种捕收剂的成键机理,认为十二烷基磺酸钠为化学吸附,十二胺为物理吸附,同时预测十二烷基磺酸钠对红柱石的捕收能力大于十二胺,上述捕收能力预测与浮选试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N-十二烷基乙二胺在石英表面的吸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矿物浮选试验探讨了N-十二烷基乙二胺(ND)对石英的捕收性能,通过动电位测试、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和表面自由能计算分析其在石英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与十二胺相比,ND对石英具有更好的捕收能力,在捕收剂用量为41.7mg/L,pH=6.6时,石英回收率达到最大值98.10%.表面自由能计算结果表明,石英表面吸附ND后的表面自由能明显降低,疏水性增强;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和动电位测试结果表明,ND与石英表面主要发生了静电和氢键吸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在槽式反应器中以十二烷基苯为原料、三氧化硫为磺化剂合成十二烷基苯磺酸时,磺化温度、原料配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制备高纯十二烷基苯磺酸的最佳磺化温度、最佳原料配比等工艺参数.磺化得到的十二烷基苯磺酸用氢氧化钠中和,制成高纯度高含固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相似文献   

6.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不锈钢孔蚀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蚀法、测定孔蚀特征电位及i-l曲线、模拟闭塞电池试验及交流阻抗频谱技术等。研究了1Cr18Ni9Ti不锈钢在氯化物水溶液中的孔蚀行为,以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或单乙醇胺对孔蚀引发与扩展过程的抑制作用。发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及单乙醇胺对本腐蚀体系有一定的缓蚀作用。二者有明显的协同效应,这种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孔蚀扩展阶段的影响。模拟闭塞电池实验表明,孔蚀的扩展阶段包含稳定扩展阶段及加速扩展阶段,添加  相似文献   

7.
几种常用捕收剂与红柱石作用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量子化学中RHF(Hartree-Fock-Roothaan)方法,利用STO-3G基组,研究红柱石晶体中各离子电荷分布及4种捕收剂与红柱石作用的键级与能量变化。经对红柱石与捕收剂成键机理分析表明,十二烷基磺酸钠为化学吸附,十二胺为物理吸附,油酸钠和羟肟酸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共存。4种捕收剂按捕收能力从强到弱的排序为: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胺〉羟肟酸〉油酸钠。该排序结果与浮选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作者选用了七种捕收剂在单泡管中和浮选机中研究了红柱石的浮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油酸钠是红柱石的最佳捕收剂。同时采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油酸钠在红柱石表面的吸附产物,从而对油酸钠与红柱石表面的作用机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红柱石浮选特性及捕收剂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氯化钙和水玻璃溶液的渗透性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下向渗透试验方法测定了在氯化钙和水玻璃溶液中添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后溶液在粉尘介质中的渗透规律。测定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溶液的渗透能力和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淀粉液的浆液、浆膜及浆纱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2.
通过矿物浮选实验、吸附量测试以及红外光谱分析,研究CSU—A与黄铜矿和黄铁矿相互作用的规律.浮选实验结果表明,当CSU—A的质量浓度为6mg/L,溶液pH值为9.0~9.5时,CSU—A对黄铜矿捕收能力强,对黄铁矿捕收能力弱;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捕收剂CSU—A与黄铜矿和黄铁矿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图明显不同,在黄铜矿与药剂作用后出现了6cm^-1的波数位移,而黄铁矿与捕收剂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图基本上没有变化.由此可以确定,捕收剂CSU—A在黄铜矿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而在黄铁矿表面仅是简单的物理吸附.捕收剂CSU—A具有选择性的主要原因是在黄铜矿和黄铁矿表面发生吸附的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动电位测定及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十二胺(DDA)和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WD-10)2种浮选药剂对一水硬铝石和高岭石的浮选行为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十二胺单独使用时,高岭石的回收率略高于一水硬铝石,两种矿物的可浮性差异不大,不能有效实现高岭石与一水硬铝石的浮选分离;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单独使用时对高岭石和一水硬铝石均无捕收作用;与单用十二胺相比,DDA+WD-10的组合捕收剂对硅酸盐矿物浮选能力强,选择性好.在pH=4~5.5的范围及最佳药剂配比条件下,高岭石回收率在75%以上,而一水硬铝石回收率只有20%左右,能有效实现铝硅矿物的反浮选分离.  相似文献   

14.
同一矿体中同种矿物的浮游性常有差别,以3种不同的颜色的锂辉石和两种霓石为例,分别以油酸钠和十二胺作捕收剂研究了同种矿物的浮游性差异及产生的原因。通过矿物晶体化学分析,研究了矿物晶体结构,表面特性和浮游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矿物表面少量金融元素对其浮游性有显著影响,少量金属元素在矿物晶体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有时比其含量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16.
脂类捕收剂DLZ对黄铜矿和黄铁矿浮选的选择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浮选实验、吸附量和红外光谱测定,考察了捕收剂DLZ对黄铜矿和黄铁矿浮选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DLZ在pH=2.7~12.05时对黄铜矿的捕收能力强,最大回收率95.7%,而对黄铁矿的捕收能力弱,且PH=6.9~12.05时其回收率小于10%.用CaO作pH调整剂时,在pH=7~11时黄铜矿的回收率与用NaOH调PH相差不大,但黄铁矿可浮性被抑制,回收率低于5%.DLZ在黄铜矿上的吸附量比在黄铁矿上的大,特别是强碱条件下;其吸附量随用量的增加而增大.DLZ与矿物作用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黄铜矿与DLZ作用后出现了DLZ的相关特征吸收峰,而黄铁矿与DLZ以及Cu~(2+)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曲线基本没有变化,可见DLZ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聚氧乙烯(或聚氧丙烯)烷基胺抑制混凝土碳化的作用机理,认为该类化合物可以聚集CO2,并在有水存在的条件下生成有机胺盐,抑制CaCO3的生长,延缓了混凝土的中和速度,防止混凝土恶化,延长了钢筋混凝土的寿命。  相似文献   

18.
六偏磷酸钠在铝土矿浮选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浮选试验、吸附量测试、动电位测试,研究了六偏磷酸钠对一水硬铝石和高岭石2种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六偏磷酸钠对这2种矿物均有抑制作用,当捕收剂量增大时,被六偏磷酸钠抑制的一水硬铝石的可浮性逐渐变好,而高岭石则变化不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六偏磷酸钠与捕收剂油酸钠在这2种矿物表面存在竞争吸附,而油酸钠在一水硬铝石表面的吸附能力强于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使得在一定捕收剂用量下,六偏磷酸钠抑制高岭石的上浮而不抑制一水硬铝石。这为2种矿物浮选分离提供了依据;此外,六偏磷酸钠对矿物表面的动电位影响较大,增大了矿物之间的静电排斥力,有利于矿泥的分散,增强了浮选分离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磨矿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助磨剂,可以显著提高磨矿效率、改善磨矿效果、降低磨矿能耗和钢耗,但磨矿过程中引入助磨剂后,对矿物后续选别行为特别是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却鲜有研究.本文研究了三乙醇胺在不同用量(助磨剂质量与石英质量比值的百分数)下对石英磨矿效率及浮选回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乙醇胺是石英粉磨的有效助磨剂,其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