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为解决梅山铁矿现有尾矿库微细粒尾矿堆存系统输送距离长、投资高、占地面积大、运行成本高的问题,采用柱式无耙膏体浓密机进行工业试验,以实现微细粒尾矿膏体浓缩。试验结果表明,在浓密机压缩层厚度20 m、给料量12 m~3/h、絮凝剂用量130 g/t时,底流浓度可达到54.07%,浓缩效率高,满足生产要求,同时溢流水流量10.40 m~3/h,悬浮物含量100 mg/L,可作为生产回水使用。采用柱式无耙膏体浓密机不但实现了该尾矿的膏体浓缩和固化干堆,而且提高了尾矿库的安全性,投资成本低,可进行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2.
青海某金矿选矿厂浮选尾矿难以沉降,浓密机溢流跑浑严重,回水无法使用,浮选尾矿远低于下一工序(氰化浸出)对浓度的要求。为此开展了浮选尾矿浓缩试验研究,试验采用了旋流器预浓缩,分析了旋流器沉砂口及给矿压力对浓缩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旋流器溢流絮凝剂筛选试验,确定了适合旋流器溢流的5250絮凝剂及用量。在旋流器给矿浓度为23.94%、-74μm含量为79.83%的情况下,尾矿综合固体浓度达到47.76%,解决了选矿厂回水循环利用及浮选尾矿氰化浸出对浓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云南某铅锌萤石矿选厂尾矿采用干排干堆处理,原流程浓缩工艺存在着浓缩机底流浓度偏低、絮凝效果差、絮凝剂用量大的问题。在分析尾矿粒度的基础上,对浓缩机位置、加药方案、入料方式等进行技术改进。最终通过调换深锥浓缩机和高效浓缩机位置,在一级浓缩靠近稳流筒的位置添加絮凝剂,入料管更换为DN200等措施,保证了30%以上的底流浓度,药剂用量降低280 g/t,改善了絮凝效果,达到了尾矿干排的目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为同类尾矿干排的技术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赵德贵  朱磊  孙志飞  宋立民 《现代矿业》2018,34(11):144-146
为了合理高效沉降包钢白云鄂博西矿选矿厂微细粒铁尾矿,采用高分子阴离子絮凝剂对该微细粒铁尾矿进行了絮凝沉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添加聚丙烯酰胺高分子絮凝剂,9.5%质量浓度的微细粒铁尾矿经两次絮凝沉降后可实现70%以上质量浓度的浓缩尾矿,并根据不同矿浆温度下的试验得出絮凝剂单耗为36~41 g/t,从而为该微细粒铁尾矿的高浓度堆存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梅山铁矿尾矿浓缩系统技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妍妍 《金属矿山》2006,(12):75-77
梅山铁矿选矿厂针对尾矿浓缩系统存在的底流浓度偏低、溢流水质较差、输送能耗增加及尾矿浓度偏稀影响尾矿综合利用等问题,在试验研究基础上,进行浓密机高效化处理和采用高墟浓密机的分步技术改造,使浓缩流程由3段缩减为2段,并可使底流浓度提高到45%以上、尾矿浓缩系统处理能力增加18%,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勾金玲  刘军  袁风香 《现代矿业》2014,30(2):167-169
为减少梅山铁矿降磷系统进入尾矿库的湿尾矿量,对梅山铁矿降磷尾矿进行了水力旋流器再选试验研究,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再选系统技术改造。通过将现有的FX350×6旋流器组更换为FX150-PU-K×16超长锥旋流器组后,在给矿浓度为29%的条件下,采用Φ150 mm超长锥旋流器,在给矿压力为0.25 MPa、沉砂口直径为30 mm时,可获得底流浓度为61.00%、底流产率为85.70%、底流-0.037 4 mm粒级含量为51.55%的指标,大幅降低了湿尾矿量。  相似文献   

7.
全尾矿分级浓缩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细粒铁矿尾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全尾矿高浓度浓缩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水力旋流器能够使低浓度尾矿浆得到有效浓缩,在给矿浓度为10%~28%时,φ100~150 mm水力旋流器底流浓度可以达到70%左右,底流产率可达到6500%左右。水力旋流器溢流中的微细颗粒经过高效浓密机进一步浓缩后,浓度可达到45%~50%。采用水力旋流器-浓密机二段分级浓缩流程能够实现全尾矿的高浓度浓缩,在给矿浓度为10%~28%时,尾矿综合浓度可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8.
金贵忠 《矿冶工程》2022,42(4):43-46
对锡矿山南矿尾矿进行了膏体制备和充填相关研究。该尾矿浓缩至质量浓度64%可达到膏体状态; 膏体尾矿以新型胶结粉为胶凝材料,在全尾砂浓缩膏体浓度68%、灰砂比1∶8条件下,充填体固结块28 d抗压强度可达3.36 MPa。工程应用实践表明,该尾矿膏体充填系统运行良好,工艺指标优良。  相似文献   

9.
在对歪头山铁矿静态沉降、动态浓缩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尾矿浓缩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尾矿浓密机排放系统进行改造,利用现有浓密机可大幅度提高浓密机底流浓度。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CA对歪头山尾矿具有好的絮凝效果,可使溢流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解决了由于底流浓度提高引起溢流水跑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0.
某选厂弱磁选尾矿浓缩溢流的主要矿物为石英、绿泥石、赤铁矿,该尾矿粒度较细,-15μm近60%,TFe品位20.91%,本文以该矿样的化学分析结果为依据,对其主要的有用矿物赤铁矿,脉石矿物石英、绿泥石、进行纯矿物条件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矿浆浓度、p H值、沉降时间、絮凝剂用量以及分散剂用量等一系列条件试验研究,获得单矿物絮凝分选的最佳条件为:矿浆浓度10%,p H值等于8,分散剂六偏磷酸钠用量60 g/t,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用量7 mg/L,沉降时间10 s。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人工混合矿物的絮凝分离试验。赤铁矿、石英、绿泥石混合矿样的配矿比为3∶5∶2,TFe品位21%,试验得到底流TFe品位49.16%,回收率82.57%,分选效率67.7%。  相似文献   

11.
全尾砂沉降特性决定其在深锥浓密机中的浓密效率,进而影响充填料浆制备及采场充填效率。为保证沙溪铜矿大规模开采的采场充填效率、提升充填料浆连续稳定制备能力,拟对矿山极细全尾砂深锥浓密控制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为此开展了矿山全尾砂自然沉降和絮凝沉降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全尾砂自然沉降速率无法满足充填生产需要,需添加絮凝剂加速尾砂沉降;考虑絮凝沉降效果及絮凝剂成本,优选天润P-6型絮凝剂更适合本矿山全尾砂;增加絮凝剂的添加量,能有效提高深锥浓密机中全尾砂沉降速率,但同时会显著降低浓密机底流浓度;综合深锥浓密机中的全尾砂浓密效率及底流浓度,优化确定在15%入料浓度下的絮凝剂添加量为30g/t。可为同类矿山新建深锥浓密机沉降参数管控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尾砂充填是我国金属矿山生产中主要的充填技术,但以往研究侧重于探讨床层高度、料浆停留时间、絮凝剂单耗等因素对底流浓度产生的影响,有关添加粗尾砂颗粒对立式砂仓底流料浆性质产生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此,通过筛选3种粒径分布的粗颗粒尾砂,分析粗颗粒尾砂的添加量对床层沉降速度、底流浓度以及料浆流变性产生的影响。静态浓密试验结果表明:合适的絮凝条件下能够提高浓密效果评价值,且最佳絮凝剂单耗值随着絮凝剂浓度增加而增高;床层沉降速度和底流浓度随着粗颗粒尾砂添加量增加而增高,且-2 000 μm粒径粗颗粒尾砂提升效果更明显。动态浓密试验结果表明:立式砂仓模型底流料浆平均浓度与床层高度、料浆停留时间和粗颗粒尾砂添加量成正比关系,且底流料浆的静态屈服应力和动态屈服应力均随着粗颗粒尾砂添加量增加而降低、随着料浆浓度增加而增高,分析结果可为实现立式砂仓底流的高浓度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矿山选矿工艺的不断提高,矿山充填所用尾砂颗粒呈现超细化。针对超细尾砂浓密脱水困难,底流浓度低等问题,以某矿山钒铁矿尾砂为实验材料,通过自制全尾砂动态剪切浓密实验系统开展絮凝剂筛选及单耗优选试验、动态剪切环境深度浓密试验,分析超细尾砂颗粒在自然沉降、絮凝沉降以及动态剪切环境下的浓密特性,分析尾砂沉降速度与极限底流浓度相关性。结果表明:超细全尾砂自然沉降速率缓慢、底流浓度低;絮凝剂可有效提高尾砂沉降速率,但对底流浓度增加效果不显著;在动态剪切环境中,耙架的低速剪切作用可有效释放絮团包裹水,加速絮团沉降,稳定提高底流砂浆整体浓度。研究结果对强化膏体性能、促进充填系统稳定性和实现绿色矿山建设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充填料浆制备是膏体充填采矿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尾砂高效浓缩是膏体充填的核心。由于全尾砂粒径很细,尾砂沉降浓缩也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在尾砂料浆中加入絮凝剂是提高沉降浓缩速率的有效手段。由于室内试验环境和条件与地下采场存在很大不同,为了揭示新城金矿全尾砂絮凝沉降特性,不仅开展了全尾砂静态絮凝沉降室内试验,以沉降速度、底流浓度为评价指标,得到了最优的絮凝剂选型、单耗和砂浆浓度参数,确定了上述参数对于尾砂料浆沉降效率的影响规律,还在地下采场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对比分析,以验证加入该组合参数絮凝剂后的实际应用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料浆底流浓度随着料浆稀释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而在絮凝剂单耗低于22.5 g/t时变化不大,因此选定絮凝剂型号为ZYJ、絮凝剂添加量为20 g/t、矿浆稀释浓度为9.75%时,室内尾砂料浆的絮凝沉降效果最佳。现场对比试验表明:采用该最佳试验参数组合后,充填溢流水中悬浮物质量浓度由5.32%~8.26%降低到1.15%~2.13%,充填体强度增加了13%,且整体分布更加均质,充填效果和充填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某金矿对分级细尾砂进行旋流分级,得到+37μm含量25%以下、-19μm含量60%以上的超细尾砂。基于该两段分级超细尾砂开展了室内静态絮凝沉降试验和半工业浓密试验。静态沉降试验分析了砂浆浓度、絮凝剂单耗对絮团沉降行为的影响,试验发现絮团沉降速度随着砂浆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絮凝剂单耗存在最优值,高于或低于该值,絮团沉降速度反而变慢。半工业浓密试验探究了泥层高度对浓密的影响,研究了固体通量对溢流水含固量和底流浓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泥层高度与浓密的底流浓度呈非线性,底流浓度随着泥层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最终趋于平稳;随着固体通量的增加,溢流水含固量逐渐增大,而底流浓度与固体通量呈线性负相关。试验数据成功应用到1 000 m3无动力高效浓密机,实现了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哈尔滨某铜锌矿膏体充填系统调试为背景,指出调试过程中出现深锥浓密机澄清溢流水受给矿污染、底流浓度偏低以及压耙等问题的原因,并介绍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给料井、絮凝剂投加点及底流循环管道等的改造情况。实践证明:①合理选择尾矿浆的稀释方式,科学、恰当消减尾矿浆进入给料井的动能,有利于为矿浆与絮凝剂平稳、充分混合营造理想的环境;②适当增加并合理布置絮凝剂投加点有利于改善絮凝效果,提高深锥浓密机的底流浓度;③科学、合理的浓密机底流循环管路设计有利于底流料浆的平稳流动,减少耙架的运行阻力和压耙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开展尾矿充填工作不仅是解决尾矿库环境污染问题和消除尾矿库安全隐患的治本之策,也有利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土地占用。膏体充填技术是尾矿充填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之一是如何获得符合条件的全尾砂膏体。因此研究全尾砂絮凝沉降工艺以获得高浓度底流以及较低溢流浊度非常重要。通过正交试验和耦合试验方法,分别得到了矿浆絮凝沉降速度和澄清层浊度的影响因素排序。并得到了最优絮凝工艺参数为:矿浆浓度20%,絮凝剂用量20g/t,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温度常温、矿浆pH=6.0。最优条件下自然絮凝沉降矿浆极限平均浓度为60%,增加扰动、破碎絮凝体,絮凝体二次沉降,矿浆极限平均浓度能达到66%。研究结果可为三山岛金矿尾矿处理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膏体充填的广泛应用,超细全尾砂在膏体充填中的使用已越来越普遍,针对铅硐山矿的全尾砂,开展了实验室深锥浓密试验。试验尾砂密度为2.879g/cm^3、渗透系数为0.167cm/h,尾砂中-20μm颗粒含量为46.76%且最大粒径不到1000μm,属于脱水性较差的超细全尾砂。通过对3种不同进料浓度的砂浆进行深锥絮凝沉降试验,得知在完成进料后1h的沉降时间基本可达到最大底流浓度,随着进料浓度的增加,底流浓度无显著提升;结果分析得知,铅硐山全尾砂砂浆可实现的底流质量浓度约为67%。试验结果为超细全尾砂充填工艺设计及深锥浓密机选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能够在墨西哥某铜矿初步设计阶段为预估高效浓密机浓密面积提供依据,以FY3-10尾矿作为浓密试验机的给矿进料,通过标准的试验室絮凝沉降试验,开展尾砂絮凝沉降规律研究,确定不同给入尾矿浆浓度、不同絮凝剂用量条件下的尾矿沉降速度及底流浓度,从而优选出最优絮凝剂添加量。根据入料浓度28%、絮凝剂添加量20 g/t时的沉降曲线,建立沉降数学模型,利用Kynch理论,结合C-C法及T-F法,通过数值公式推导及图解法,预估了该矿山所需的高效浓密机浓密面积为5 014 m2,最终确定需要4台直径约40 m的高效浓密机对尾砂浆进行浓密。  相似文献   

20.
全尾砂絮凝沉降技术是矿山充填工艺的核心环节,而全尾砂浆浓度、絮凝剂单耗及絮凝剂溶液浓度是影响全尾砂絮凝沉降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尾砂静态絮凝沉降特性规律,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开展量筒静态沉降实验,分析了全尾砂浆浓度、絮凝剂单耗及絮凝剂溶液浓度对全尾砂料浆絮凝沉降参数的影响规律,构建了沉降速率与底流浓度的预测模型,并获得了最佳的静态絮凝沉降参数。结果表明:阴离子型絮凝剂比非离子型絮凝剂絮凝效果要好,可优先选择阴离子型絮凝剂作为超细尾砂絮凝沉降的絮凝剂;三因素对沉降速度和底流浓度的影响程度均为全尾砂浆浓度>絮凝剂单耗>絮凝剂溶液浓度,并且全尾砂浆浓度与絮凝剂单耗均为沉降速度和底流浓度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全尾砂料浆絮凝沉降参数不仅受到单因素的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也能够影响絮凝沉降参数;絮凝沉降参数优化结果表明,最佳静态絮凝沉降参数为全尾砂浆浓度18.2%、絮凝剂单耗16.7 g/t、絮凝剂溶液浓度0.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