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理论联系实际,系统阐述纳米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探讨并展望未来纳米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发展方向。纳米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主要分为纳米示踪剂、纳米-EOR、纳米传感器以及纳米工具和材料。纳米-EOR技术研究和应用最多,特别是用于化学驱提高采收率,但对用于提高稠油采收率的研究较少。纳米工具和材料已有较成熟的产品,但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研发公司和机构较少。纳米示踪剂的研发已投入现场试验,但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纳米传感器仍处于实验室攻关阶段,其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未来纳米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方向在纳米就地改质原油和纳米传感器方面。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纳米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纳米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是目前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阐述了纳米金和量子点两种纳米探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与生物相互作用的机制,介绍了近期它们在生物学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纳米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光学仪器》2004,26(1):48-48
自从纳米技术进入人类的视野以来,围绕纳米技术在未来巨大的应用前景,人们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甚至社会上早早地就出现了各种打着纳米技术旗号的产品,让人觉得仿佛人类已经进入了纳米普及的时代。事实上,在纳米技术领域,要实现人们对其应用前景的预测,人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纳米科技产品离普及还有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近年来纳米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热势,详细的阐述了纳米技术在制冷与低温领域的一些应用及预期的发展.主要对纳米材料、纳米制造技术在制冷及低温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生物学、医学与纳米科学交叉融合催生的纳米生物医学领域获得快速发展,实现了从纳米视角对物质结构的精确控制,为现代生物医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颖独到的医学思维和医学技术。本文主要对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近况及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述。了解纳米技术在这些医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对于更好地利用纳米技术促进生物医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纳米科技及纳米材料的特性。介绍了纳米技术在材料改性、润滑、密封、焊接、芯片制造等方面的应用实例以及纳米微细加工机床、纳米科技马达、纳米发电机等。综述了美、日、欧盟及我国在纳米技术应用研究方面的概况,以及未来纳米技术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光学精密机械》2006,(1):21-22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中林等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成功地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纳米发电机。国际纳米技术领军人物、哈佛大学教授CharlesLieber说:“该论文所描述的工作极其令人振奋,因为它提出了解决纳米技术中一个关键问题的方案,那就是如何为许多研究组发明的纳米器件提供电力的问题。王教授利用他先创的氧化锌纳米线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这个问题上显示了他巨大的创造性。”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材料学家刘俊说:“这是纳米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峦腑官的影响炮具漳刻的漳沅的.”  相似文献   

8.
纳米工作在纳米技术领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和超精密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现重点介绍Queensgate纲米工作台的关键技术,并对其相关的理论问题、工作原理和技术思想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Queensgate纳米工作台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工作台在纳米技术领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和超精密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现重点介绍Queensgate纳米工作台的关键技术 ,并对其相关的理论问题、工作原理和技术思想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纳米技术促进了生物传感的技术发展。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构成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已成熟地应用于检验检测领域。本文在介绍金属有机框架和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基础上,总结了以MOFs作为传感介质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环境污染情况检测、临床医学检验检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对纳米生物传感器在检验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其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微/纳米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技术是综合微/纳米技术和并联机器人技术迅速发展而形成的新研究方向,涉及精密机械、机器人、计算机、自动控制、精密测量等多学科领域,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细胞与基因操作、精细外科手术、微电子装配、微细加工、光纤对接等领域。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并联微操作机器人的研究状况、产品化应用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态势进行详细地回顾,总结微/纳米级并联微操作机器人这一研究方向在工作空间、运动解耦性、承载能力、理论分析、柔性铰链设计、实时标定与测量、新材料、驱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期对该领域未来的创新设计以及发展研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纳米技术在防腐蚀涂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的优异性能逐渐被应用于涂料工业中,介绍了国内外纳米涂料的主要应用状况,简述了纳米改性涂料研究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及目前的解决方法,重点介绍了纳米材料在防腐蚀涂料方面的研究实例。目前我国的纳米涂料发展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亟需科研工作者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3.
纳米表面工程与摩擦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表面工程技术解决摩擦磨损问题具有高效、实用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表面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此出现了“纳米表面工程”。利用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制备的涂层和镀层有着非常优异的摩擦学性能。本文叙述了作者近年来的有关工作,包括热喷涂纳米陶瓷涂层、热喷涂纳米自润滑涂层、纳米陶瓷/聚合物复合涂层、纳米复合电镀层以及纳米电泳沉积层的摩擦磨损特性和机制。  相似文献   

14.
纳米测量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纳米测量技术是纳米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之一。纳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给纳米测量技术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纳米测量技术提供了全新发展的机遇,综述了国内外纳米测量技术发展的现状,重点讨论了纳米材料,纳米电子学和纳米生物学等领域所涉及的纳米测量与性能表征的难题和挑战,论述了纳米科技成果给纳米测量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最后对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我国摩擦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总结了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成立25年来我国摩擦学研究的发展,论述了在流体润滑理论与设计、微观摩擦学、材料磨损机理与控制、表面工程与耐磨材料、润滑材料以及磨损状态监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如减摩抗磨技术、制造过程摩擦学、生态摩擦学、仿生技术与生物摩擦学等。  相似文献   

16.
纳米材料的透射电镜表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金属包埋技术可以从纳米材料中切取纳米尺度的薄膜,用透射电镜或高分辨电镜研究纳米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17.
Molecular basis of lubrication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e advent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devices (MEMs), sensors, actuators, microsystems, and nanotechnology have called to attention the effect of friction on moving parts in nano/micro devices.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to sense, compute, and actuate in real time, fast-moving parts are often necessary or desirable. As the scales of the components shrink, adhesion, stiction, friction, and wear become a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barrier for the successful deployment of durable devices. Most current devices in production avoid such contacts.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contacts, as component scale moves from macro to micro to nano, is dominated by surface forces that normally are dwarfed by mechanical loading. Therefore nanolubrication needs to take into account different factors than conventional lubrication concepts. This paper compares traditional lubrication concepts and those necessary for nanolubrication and proposes various nanometer scale thick lubricating film designs as a means to control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surfaces at nano/micro scales.Many of the concepts derive their origin from studies and observations from the magnetic hard disk technology where a “monolayer” of lubricant protects the system and has proven to be robust and safe. Examples from magnetic hard disks will be used to illustrate some of the concepts.  相似文献   

18.
纳米摩擦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而新兴的纳米摩擦学是在原子分子尺度上研究摩擦界面上的行为、变化、损伤及其控制,成为超精密机械和微型机械研究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摩擦学工作者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果.概述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纳米摩擦学主要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薄膜润滑、受限液体特性与有序分子膜润滑、界面摩擦与粘滑现象、微尺度表面工程与薄膜特性、磁头--磁盘纳米摩擦学研究以及试验测试仪器研制等,能对今后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纳米材料的概念出发,综述了纳米颗粒的制备技术,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纳米加工技术,并对纳米材料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There are many pressing needs which are being addressed by engineers in innovative ways at present. But clearly one of the single most captivating ideas in the minds of some engineers at present is nanotechnology. Nanomaterials is a small area of nanotechnology. These are substances produced in particle form, each particle of which is measured on the nanometric scale. At this level the active qualities of the substance, whether intended as a catalyst or a protective coating, are enhanced. Nanomaterials represents a destructive technology that will at a stroke wipe out existing materials, methods and whole supply industries. Originally, interest in the new materials came from research department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Now many more large corporations are expressing an interest in buying substances like those produced by QinetiqNano Materials Ltd. (QNL), one of the most advanced nanomaterials producers in the UK. The developing world naturally wants to make the jump straight to nanotechnology and, as such, poses one of the greatest threats to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production. Therefore, it is not only the science of nanotechnology itself, that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disruptive but also the business, the new commercial reality of nanotechnology that will have an imp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