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炮检距对地震分辨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在多次覆盖水平叠加处理中,因为不同炮检距道的垂向分辨率不同,使得动校拉伸后地震剖面的垂向分辨率降低。为此,分析了炮检距对地震垂向分辨率的影响,并从惠更斯原理出发,推导了炮检距与地震横向分辨率的关系式,讨论了炮检距对地震横向分辨率的影响。通过对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和分析,揭示了不同炮检距道的地震信息所存在的差异,解释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指出了在高分辨率地震采集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给出了消除炮检距对地震分辨率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质概念的地震空间相对分辨率思想,采用合适的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可以获得小于1/4波长地质体的空间展布信息。其中,消除近地表影响条件下的相对保持储层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是地震空间相对分辨率勘探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而相对保持处理过程中科学、高效的地震数据质量监控则是获得相对保持处理效果的重要技术保证。为此,从地震数据处理、质量监控和地质评价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相对保持处理的主要理念和主要处理技术,重点讨论了相对保持处理的地球物理和地质监控方法。通过某滩海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实例分析展示了相对保持储层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效果及质量监控效果。  相似文献   

3.
地震勘探中的各向异性影响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向同性介质的常规地震成像技术和叠前时间/深度偏移地震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构造解释和岩性识别,并获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其地震分辨率显然还难以满足薄储层识别和解决油田开发问题的需要。为此,本文基于零井源距VSP、8方向的Walkaway VSP、3D VSP和全方位三维地面地震的联合地震采集数据,针对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的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探讨了VTI、HTI介质和剩余静校正对地震勘探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对于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的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VTI介质是影响地震成像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在3000m炮检距时会引起约100ms的时差;而HTI介质(含非均匀速度和构造倾角)的方位影响通常小于±20ms,但也会影响地震成像的分辨率。同时,HTI介质的相对空间变化信息的求解有助于裂缝性储层的预测。此外,VTI和HTI介质会直接影响基于地表一致性理论的剩余静校正的求解能力。因此,对于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的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勘探而言,充分考虑VTI和HTI介质的影响,将能有效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和储层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4.
砂泥岩互层的垂向分辨率是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重要内容。文中讨论了带限地震子波及其分辨率问题,并结合砂泥岩互层的理论模型,认为λ/4的垂向分辨率定义是不合适的,而λ/8最合适。岩性油气藏勘探实例表明,当大套泥岩含有薄层砂岩时,垂向分辨率可以达到λ/16。这为砂泥岩互层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层序地层学是地层沉积解释的重要基础理论与方法。然而,在满足被动大陆边缘条件下,海相层序地层学在层序界面划分和解释方法上仍存在许多不同。尤其是对于不满足被动大陆边缘条件的陆相沉积,其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应用中更面临诸多挑战。此外,在局域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时,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也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松辽盆地薄储层勘探、开发中的技术需求,特别是在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难以完全满足薄储层解释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和测井资料,聚焦薄储层研究目标构建储层相对等时面,并使之满足拟被动大陆边缘条件,从而建立其与层序界面的联系,为应用局域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层序地层学解释创造必要条件。通过对沿顶部层序界面拉平的地震剖面和测井资料的解释,可获得局域古地貌、局域沉积中心、局域沉积物源等沉积信息。在此基础上,当两个相邻层序界面间的地层沉积环境满足拟被动大陆边缘条件时,应用空间相对分辨率理念,依据地震属性切片开展储层沉积演化解释,进而获得薄储层的沉积相和空间展布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地球物理学家们一直都在为改善分辨率而努力——探寻更薄的层、为更小的断层成像、检测岩性的横向变化等等。分辨率是区分靠得非常近的两个特征的能力,两个目标在成果图或剖面上被连为一体前的最小间隔就是分辨率的大小。分辨率分为垂向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其中利用菲涅尔带定量表示水平分辨率问题更是近十年来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分辨率问题影响着地球物理的各个领域(从信号处理到解释、地质危害评估)和勘探过程的各个阶段,因此,分辨率问题又重新成为活跃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三维地震横向分辨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三维异常地质体的类型有很多,其地震特征也各不相同,在地震解释中,准确地识别各类地质体及其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动用地震反射波法发现并圈定其边界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地震记录仪器和检波器的进展推动了地震定量解释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利用地震波的振幅特征进行定量解释进展更快。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全三维偏移成为常规方法,为地震地质解释提供了可靠的解释数据。由于地震仪器的限制、激发接收条件的变化、大地滤波效应及脉冲源的冲激响应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例如,当两个地质体的边界间距在横向…  相似文献   

8.
地震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和偏移成像中的重要问题。从Ricker(1953)开始研究地震分辨率至今已50多年了,但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原始地震观测道的垂向分辨率上。近年来开始引进和讨论地震偏移成像空间分辨率的概念。Beylcin(1985)、Wu和Toksoz(1987)、Seggern(1994)、Vermmer(1998)、Chen和Schu-ster(1999)等人做过成像分辨率的研究,但都是定性的实验分析,研究了影响地震成像分辨率的若干因素。我和几位合作者(2002)提出了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定量计算公式。本文从理论上完善了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分析并进行了一些实验。影响地震成像空间分辨率有8项因素。在三维情况下它们为地震波的频率f、波的传播速度v、炮检距2h、炮检距中点M距坐标原点O的水平距离L、中点M与原点O连接线的方位角α、成像点深度z0、成像分辨率表现方向的水平方向角θ和其与正Z轴的夹角β。每个因素均有不同的作用,其中频率和速度可合并为波长λ。这些因素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观测参数,如λ和h;第二种是成像孔径参数,如L和α;第三种为地质参数,如z0、β和θ。为了提高成像分辨率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的成像空间分辨率性质:①成像分辨率随波长的减小而提高;②成像分辨率随成像点的深度增大而降低;③成像孔径内最大炮检距地震道的限定空间分辨力为λ/2;④最大分辨率的地面道位于(Lm,θm)点(Lm=z0tanβ,θm是给定的),为提高成像分辨率,孔径中点应在(Lm,θm),孔径大小由最远道的空间分辨力(λ/2)所限定。本文还讨论了叠前偏移和叠后偏移的空间分辨率。指出振幅保真地震偏移问题应当和高分辨率成像问题同时研究。  相似文献   

9.
针对海上的稀井网区,储层构型研究往往局限于二维定性研究,对于三维储层构型建模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欠缺。以海外某油田B1油藏为研究对象,在传统储层构型“平面划界”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地震沉积学90°相位转换与地层切片的方法,进一步对构型单元垂向演化进行定性研究,并采用确定性建模地质模式预测的方法,对构型单元垂向演化进行定量刻画,建立“真3D”储层构型模型,解决了传统方法所建模型存在井间不符合地质规律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相控建模”的思路,在“真3D”储层构型模型的控制下,依次建立三维岩相模型、三维储层参数模型。最终,研究区生产井的动态数据也证实了模拟模型可以较好反映油藏实际地质情况,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地震波分辨率的分类研究及偏移对分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波的分辨率一直是地震勘探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自偏移技术问世以来,它对分辨率的影响也一直是本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目前分辨率的分类、定义及在计算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把地震分辨率分为法向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并给出计算空间分辨率的方法。法向分辨率是分辨反射界面间隔的能力;而空间分辨率是分辨地质体大小和间隔的能力,不应是横向上分辨反射界面间隔的能力。空间分辨率应当用菲涅耳带而不是地震波横向上的波数来衡量。偏移技术是通过缩小菲涅耳带而并非压缩空间子波来提高空间分辨率。文中还给出了非零炮检距菲涅耳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地震水平分辨力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地震分辨力一直是地震勘探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与垂直分辨力相比,关于水平分辨力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通过对水平分辨力概念和前人关于水平分辨力定量估算方法的研究,讨论了三维偏移剖面的水平分辨力范围应当在λh/2和λ/2之间。与此同时,通过对一系列实例的分析,认为在垂直分辨力不足的条件下,当地质体水平展布范围足够大,或者沿某一方向的延伸足够大,以至于超出地震水平分辨力的限制时,综合利用各种地震属性和可视化显示技术确定地质体的平面展布范围是可能的。重视和加强地震水平分辨力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未来地震勘探野外采集设计,地震资料质量评价,低幅构造识别,含油气检测,薄层砂体预测,河道、断裂、裂缝和溶洞的识别,以及地震油藏动态监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可控震源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前景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尽管可控震源较之炸药震源至今仍存在频宽和相位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但在国际地震勘探领域,可控震源已成为最为主要的激发震源,并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开发中。现今仅有极少数国家还在使用炸药震源,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炸药震源存在环保和安全问题,而宽方位和高密度等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对国际可控震源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无论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还是从环保与安全的角度,可控震源将必然成为未来国内主要的地震勘探震源而得到广泛应用。针对我国陆相薄储层和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具有的特点,着重讨论了可控震源在采集、处理和解释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效益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地震分辨率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地震分辨率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一个核心研究内容。对现有地震分辨率的定义、极限准则和计算公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同时简要叙述了分辨率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影响分辨率的因素,认为提高震源子波分辨率是提高地震分辨率的基础和关键,要提高震源子波的分辨率则必须从提高震源子波的下传能量、提高高频分量的能量和研发高能量宽频带震源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海上地震数据高分辨率相对保幅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下情况的复杂性,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振幅保持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基于近几年的处理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高分辨率相对保幅处理的技术思路和流程,并在海上油气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地震信息的谱分解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谱分解技术使常规地震资料达到理论分辨率。通过在频率域内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全频段扫描、成像, 改善和提高了地震资料对地质异常体的分辨能力。谱分解技术使地震资料解释人员能够在频率域内开展储层研究工作。目前,谱分解技术在复杂地质情况下的储层预测中得到全面推广。这一技术在塔里木盆地的储层预测中得到运用,特别是在河道沉积的预测中,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唐文榜  刘来祥  樊佳方  姚姚 《石油物探》2012,51(2):107-118,103
探测厚度小于或远小于λ/4的薄层(薄煤层、薄砂岩储层等)以及宽度有限或长度、宽度有限且高度小于λ/4的非规则二度体(如地下暗河)和三度体(如溶洞)已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目标。近年来,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人们对厚度(高度)小于λ/4的薄层(非规则体)能否被检测出来产生了质疑。分析表明,常用的分辨率定义(如瑞利、瑞克的λ/4、威迪斯的λ/8等)是用地震波的特征确定薄层厚度的,可以用其回答"薄层有多薄"的问题,因此,准确地说,上述分辨率应该称之为薄层厚度分辨率。用这类分辨率定义来判断薄层是否可被检测,有其不适应性。研究表明,薄层(非规则体)能否被检测的关键是其反射波(属性)能否从背景反射(属性)中区分出来,用这一思想可以回答"多薄的薄层、多小的非规则体可以被检测"的问题,这即是地震可检测性分辨率。讨论了薄层和非规则体可检测性分辨率的一些定量指标,给出了薄煤层、碳酸盐岩溶洞型储集体和薄砂岩储层检测的实例。  相似文献   

17.
自主研发的深拖式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探测系统(Kuiyang-ST2000)主要由高声源级、宽频带的等离子体电火花震源和48道(道间距为3.125m)数字零浮力拖缆组成,最大作业深度可达2000m。系统采集作业时将震源及接收缆同时拖曳于近海底(小于100m),缩短与被探测目标的距离,降低地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因海水吸收导致的衰减,且能克服海面拖曳勘探方式中多次波、气泡效应、海洋噪声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应用Kuiyang-ST2000系统在中国南海E海域进行了首次实际采集试验(工区海底深度约1500m,系统作业深度约1400m),所得海试数据具有较高信噪比,经精细处理后的最终成像剖面具有很高垂向、横向分辨率,验证了Kuiyang-ST2000系统的优越性,且弥补了海上常规多道地震探测系统分辨率不足的缺点。  相似文献   

18.
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具有埋藏深、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地震成像精度较低。为了研究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地震成像分辨率的影响因素,设计了两个溶洞数学模型。采用不同的空间采样间隔和子波主频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iCluster软件对不同的地震数据进行了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处理。基于成像结果,分析了与溶洞成像纵、横向分辨率有关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溶洞成像纵向分辨率与激发主频关系密切,与空间采样间隔无关;溶洞成像横向分辨率与空间采样间隔和激发主频有关。小的空间采样间隔有利于提高溶洞的成像精度,但减小空间采样间隔并不能无限提高溶洞成像的横向分辨率。  相似文献   

19.
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继成  宋考平 《石油学报》2007,28(4):104-107
对常见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了分型,定义了Ⅰ型、Ⅱ型和Ⅲ型3种形式相对渗透率曲线。对70条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分析发现,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一致的特征:在半对数坐标系中,以对数坐标表示相对渗透率,以普通坐标表示含水饱和度,经过校正均满足直线关系,将这种直线定义为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3种形式相对渗透率曲线都具有相同形式的特征曲线方程,分别定义为Ⅰ型、Ⅱ型和Ⅲ型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在确定束缚水饱和度、最大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点油相相对渗透率与油层空气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后,可以在数值模拟中利用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方法对每个网格块进行计算,得到一条相对渗透率曲线,从而提高数值模拟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