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数字加网技术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网点是表现彩色图像阶调的基本单元,是构成印刷图像的基础。加网是表现图像不同层次的重要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网技术从传统的玻璃网屏加网、接触网屏加网、电子网屏加网,发展到现在的数字加网。数字加网技术主要有调幅加网技术、调频加网技术和混合加网技术。  相似文献   

2.
网点是印刷的最基本单元,担负着组织图像层次、轮廓及色彩的任务,网点的特性直接影响到复制图像的特性。印刷加网方式经历了从照相网屏加网、电子加网,到现在的数字加网的过程。数字加网技术是实现印前数字化的必然要求,可分为:调幅加网技术,调频加网技术,以及包含调幅加网和调  相似文献   

3.
加网技术的发明是人类印刷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早在1852年英国物理学家塔布特(W.H.Fox.Talbot)以类似于纱布的东西作为网屏,成功地将连续调图象分解为由大小不同而每点密度均匀的网点组成的半色调图像,通过大小不同的网点来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深浅图像。此项发明在英国获得专利。从此以后,印刷技术日新月异。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加网技术从传统的玻璃网屏加网、接触网屏加网、电子网屏加网,发展到如今的数字加网。特别是加网技术的数字化标志着印刷新时代的到来。本文着重谈一谈传统加网与数字加网技术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加网技术是再现连续调图像的基本方式,也是决定印刷品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在印刷领域里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玻璃网屏、接触网屏、电子加网、数字加网等发展历程,先后形成了有理加网、无理加网、超细胞结构加网和调频加网技术。目前,调幅  相似文献   

5.
刘华 《印刷技术》2008,(7):51-53
网点是构成印刷图像的基础,是表现连续调图像层次与颜色变化的基本单元,担负着再现图像的墨层厚度、阶调层次变化及色彩再现的作用。随着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和数码打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加网技术从传统加网(玻璃网屏加网、接触网屏加网、电子加网)发展到数字加网方式(调幅加网、调频加网、混合加网以及高保真加网),顺应了整个印刷过程的全数字化流程需求。  相似文献   

6.
《印刷世界》2001,(4):3-5
一、网屏的“视必达”加网法在印刷界,电脑直接制版技术(CTP)的地位正日渐巩固。越来越多的印刷商已经把它认同为一种成熟的技术了,并已经开始享受CTP技术为他们带来的丰厚利润。他们逐渐采用全数码化的工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相关的辅助方案也不断涌现,使我们行业的整体水平在已取得巨大进展的基础上继续进步。网屏开发的“视必达”加网是一种崭新的混合加网方法,能够避免龟纹和断线等问题。采用这种技术后,印刷商无须对现有的工艺流程做任何改动,就能够轻易地实现相当于300lpi以上高精度加网的质量。“视必达”加网的…  相似文献   

7.
网屏 《今日印刷》2004,(2):17-18
在常规印刷设备和方式下实现高质量印刷。网屏(中国)自豪地为你介绍视必达加网:一种代表数字时代加网技术未来的全新混合加网技术。视必达加网可以在不影响生产效率以及不改变常规175线印刷条件的情况下显著地提高印刷质量。如果使用热敏CTP版输出,通常2400dpi的视必达加网可以达到极高线数加网的同等质量。  相似文献   

8.
3.电子加网本世纪80年代初,由于计算机技术向微型、高速及大容量存贮器扩展,激光技术、光纤材料的不断普及,电子加网也应运而生。电子加网就是将每一个印刷网点再细化成由若干个更小的像素,它是通过电子分色机上的电子网点发生装置对原稿进行加网。电子加网的网点结构如图五所示。  相似文献   

9.
在网屏开发的“视必达”加网是一种崭新新的混合加网方法,能够避免龟纹和断线等问题。采用这种技术后,印刷商无须对现有的工艺流程做任何改动,就能够轻易地实现相当于300lip以上高精度加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第六节加网技术一、电子加网方式加网技术是再现彩色连续调图像的基本方式。连续调原稿复制时,应将原稿的连续色调转换成半色调,完成这一转换的手段称为加网技术。传统的加网技术都是采用网屏分割像素来形成网点的。80年代初出现了电子加网技术,在电子扫描加网中,在计算机的彩色图像处理上,就不再使用网屏加网,而采用电子网点发生器RIP的加网方式加网。通过加网可将连续凋原稿分解成像素(网点或网穴),像素是构成图像的基本单元。通过图像单元和空白的对比来再现原稿的连续调效果。加网中首先将整幅图像进行网格化,在每个网格单…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印刷中的加网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网点技术是印刷复制再现连续调图像的基本方式。在平版印刷工艺中,印出的墨层厚度是一致的,要表现图像层次的浓淡变化就需要改变印出的油墨面积。从传统印刷工艺至今一直沿续使用加网技术,即将图像分解成像素,每个像素以其占该像素面积的百分比的墨点来表达层次的浓淡。加网技术一直是以网屏来分割像素形成网点的。而在今天印刷的数字化流程中我们使用的则是数字加网技术。  相似文献   

12.
潘伟 《印刷世界》2003,(2):19-20
网点是表现图像层次最小的大单元,是构筑图像的最基本元素。网点的大小、形状、角度、以及加网技术方法都对印刷图像是否忠实于原稿的复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印前处理时,针对不同的印刷方式和印刷条件,以及客户对印品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可以采用与其适应的加网方法。加网方法从最初的照相加网到现在的激光电子加网,先后形成了有理网格、无理网格和复合网格等加网技术,至90年代调幅式加网技术已基本成熟。调频加网是80年代初开始研究、90年代推入市场的一项全新技术。目前,从加网方式上讲,主要分为调幅加网(SAM)和调频…  相似文献   

13.
三、“视必达”加网 网屏结合了调幅加网及调频加网的所有优点,在印刷技术发展史上创造出崭新的混合加网方法“视必达”加网。在常规2400dpi-75线生产条件下,只要使用了“视必达”加网就能将印刷素质推至更高境界: ·实现相当于300网线以上的超精细加网质量。而且,它制作的线条没有锯齿或断裂现象。适宜于印刷各种印刷  相似文献   

14.
周淑宝 《印刷杂志》2005,(10):58-59
印刷业的发展,在今天看来可谓日新月异。为实现人们对“真”的还原再现,柯达、海德堡、克里奥、网屏、爱克发等公司纷纷致力于加网方式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对传统加网方式的改进与提升,他们不仅仅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加网参考值(仅仅是调幅加网,不同图像选用相匹配的加网参数,以期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而且还纷纷推出自己的调频加网方式,这不仅为自身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同时也革新了印刷技术。本文通过对几种加网方式的使用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希望对HIFI(高保真)印刷的图像再现能有一定的帮助。调幅加网作为较传统的加网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课题通过研究柔版印刷中不同混合加网技术对印品质量的影响,获得了针对CTP制版柔版印刷的最优混合加网技术.实验采用了柔性版印刷中11种不同比例组合的混合加网技术(FM-AM-FM),在PVC基片上印制特别设计的色表.通过对色表的测试以及网点静态分析,以获得最优混合加网的组合.希望本实验得到的最优混合加网组合的数据能为柔性版印刷商更好地了解不同加网技术的特点提供帮助,通过选择加网技术提高印刷质量,获得更高的客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印刷复制过程就是将连续调图像转化为网目调图像的过程,而网点是组成网目调图像的最基本元素.印刷复制就是通过网点面积的疏密变化来控制墨量大小,从而再现原稿色调变化的效果.印刷复制过程中,加网技术一直是图文输出的一种核心技术,其发展经历了接触网屏照相加网,电子扫描分色机电子加网,计算机数字加网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加网类型及其特点2.调幅加网调幅加网简称AM,是按照某种排列方向、某种形状、某种空间频率,将多灰度级图像转换为面积不同网点二值图像的过程,如图2-39所示。调幅加网的基本方法是:建立网格排布的"阈值数据阵列",阈值数据阵列也叫"数字式网屏"。加  相似文献   

18.
郑莉 《食品与机械》2015,31(5):157-159,185
在食品包装中,结合光栅材料光学性质和半色调图像加网技术,对光栅印刷莫尔条纹生成规律和防伪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对莫尔条纹形成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验对分析和计算进行验证。针对食品包装光栅印刷的实际情况,根据莫尔条纹形成规律,选择适宜的光栅印刷加网角度和网屏/光栅线数比,可以有效消除或减弱莫尔条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三、电子加网 本世纪8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向微型、高速、大容量存贮方向发展,加之激光技术、光纤材料的普及,电子加网应运而生。电子加网是将每一个印刷网点再细化成若干个更小的像素,通过电子分色机上的电子网点发生装置对原稿进行加网。电子加网的网点结构如图8所示。 电子加网首先是将电子分色机处理的代表图像不同密度级次的数字信号,送入电子分色机图像输出记录系统的网点计算机,并通过比较回路形成网点大小、形状、角度的  相似文献   

20.
<正>网点是印刷的最基本单元,担负着组织图像层次、轮廓及色彩的任务,网点的特性直接影响到复制图像的特性。印刷加网方式经历了从照相网屏加网、电子加网,到现在的数字加网的过程。数字加网技术是实现印前数字化的必然要求,可分为调幅加网技术、调频加网技术,以及包含调幅加网和调频加网两种方式的混合加网技术。三种数字加网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