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月28日,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召开主题为"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的论坛上,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就"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如何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和"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态城市?"话题,发表了观点比较新颖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情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关于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生态城市基本成型"。2008年奥运会以后,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绿色发展理念。201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布《"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通过三年实施九大绿色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3.
世界城市和国际城市的基本概念 世界城市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世界城市(World City)是指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及在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类似的概念还有全球城市(Global City),国内一般统称为"世界城市"。  相似文献   

4.
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伴,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全球化格局中的现代"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称"全球城市"(Global City),其中顶级的"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园林》2008,(4):33
响应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的号召,2007年4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开展了首届"风景园林月"科普宣传活动,在各省(区)、市风景园林学(协)会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的热情配合和积极参与下,活动取得了良好有效果。为此,学会拟于2008年4月举办第二届"风景园林月"活动,主题为: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态。  相似文献   

6.
以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尚鸿 《山西建筑》2011,37(27):1-3
阐述了"低碳生活"与"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低碳循环经济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低碳生态城市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低碳生活是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同时指出在城市规划中仅仅是运用"低碳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理论规划出"低碳城市"思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目的。  相似文献   

7.
俞孔坚  刘向军  张媛 《新建筑》2011,(2):104-108
介绍了重庆市江津区北部新区的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案。设计以生态基础设施作为新城的基本框架结构,用以组织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并最终成为城市的特色。该生态基础设施对应于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的社会经济服务,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服务,它们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城市生态与人文特质的基本保障。基于这一理念和方法论,根据场地"三面云山一面江、溪水内聚到明堂"的场地特征,形成了"坐山—留水—眺江"的"茶花状"主体城市格局,塑造了一个既具生态与人文气质又极富经济活力的江津新城。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与生态人居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论述了生态的“耦合关系”、“系统学问”与和“谐状态”三种内涵:阐明了城市生态的社会行为、物质代谢和自然环境三层结构。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要强化城市的肺(森林、绿地、城市农业)、肾(湿地、水体)、皮(城市地表和土壤).口(废弃物排泄口)和脉(水,能、物人的通道)这些生态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的净化、绿化.活化和美化;另一方面生态城市不只要有自然生态的绿韵(蓝天、绿野、沃土、碧水).还要有人文生态的红脉(产业、交通、城镇、文脉)及其相互的融和.而不只是保护城市环境或生物。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安全生态.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三大基础架构.以及生态人居建设的10项要求和生态规划的一些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城市环境设计》2011,(8):198-201
"城市综合体"(City Complex)是城市有机化趋势下的一种城市现象,它区别于现代主义功能分区规划下城市形态的普遍模式,打破了传统城市中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对立关系,成为城市景观中独特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伴,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全球化格局中的现代"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称"全球城市"(Global City),其中顶级的"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巧合的是,这三个世界城市都拥有世界级的股市,且之间恰好相隔八小时的时区,三个城市绕地球一周形成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世界股市链。  相似文献   

11.
在快速城市化和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城市边缘地区(城乡结合部)的生态型新区成为拉开城市空间架构、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西安浐灞生态区为案例,研究城市边缘地区生态型新区的规划和开发建设模式,重点关注复合型产业、生态化空间、循环可持续的开发模式三个方面:复合型产业方面,应当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谋划产业,加强生态导向和产业发展的耦合分析;生态化空间方面,构建"斑块跳板结构"的生态网络、大开大合的网络式空间形态,通过生态网络有机组织城市功能;开发模式方面,需要构建"生态治理-新区开发-生态提升"的循环推进路径,以优质生态环境促进新区开发,以新区开发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推进生态保护,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城市概念的辨析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扬诺斯基首次提出生态城思想,他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  相似文献   

13.
《现代装饰》2011,(11):110-115
何为MOCO?MOCO社区诠释了Move(移动、互动)、Own(以"我"为中心)、Cool(赋予城市与人的特别感受)、Original(原创)国际化生活的真正含义--一个城市的新生细胞。"MOCO"是走在时代前沿,  相似文献   

14.
白祖华 《建筑创作》2012,(1):138-145
概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以下简称"遗址公园")位于城市建成区域,与多条城市道路相邻。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建设项目,在遗址公园宫墙与城市道路之间设置了缓冲区域。缓冲区占地约41万m~2,其中东部长度约为2.6km,宽度17m~155m不等:南部长度约为1.5km,宽度86m~93m不等;西部长度约为2.6km,宽度68m~95m不等(北部为北夹城)。缓冲区的建设不仅为遗址公园提供了绿色的保护,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空间,形成了一条文化属性与现代城市功能有机结合的生态文化长廊。  相似文献   

15.
生态城市建设是我国当前的重要课题,已经有数百个城市将生态城市列为其发展目标。受国际生态城市理论发展与建设实践的影响,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愈加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住建部和环保部发布了一系列与生态城市相关的政策,大大推动了生态城市的建设。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生态城市理念不断充实与完善。通过对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梳理,本文试图阐释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线索与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生态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图1)。  相似文献   

16.
从2002年开始,作为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系角永博(Koji Yagi)实验室的助理教授,是永美树领导了一个研究小组调研澳门的城市结构,重点在于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诸如"前地"(Largo),"广场"(Praca),"里"(Beco)和"围"(Patio)。由于长时间的殖民历史,其城市空间反映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混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吉林市是松花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其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既与该流域其他滨水城市相似,又特色鲜明。从吉林市城水结构、滨水景观及水域环境三个层面入手,研究水域空间的结构布局、景观规划及生态保护路径,提出将吉林自然生态骨架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构建"山水环绕组团结构"的城市景观格局,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内"的水域景观特质,以及建立城水和谐关系,保护水域环境的城市景观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美化运动"其后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原因,市政景观建设成为资本和权力追逐的对象,但其最主要的作为区域融合、链接历史、消弭空间阶层作用的"缝合"功能却被严重忽视。浮于表面化的"城市美化运动"必将导致城市空间尺度夸大、空间序列感丧失、城市文脉断裂、地域身份弱化、阶层分化空间分异,使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出现不可持续等问题。文章结合设计案例提出了以文脉观缝合自然与人文,以场所观缝合形象与内涵,以区域观缝合场地与城市、以生态观缝合当下与未来四点应对"城市美化运动"的城市景观设计策略,以期对当代景观设计研究起到裨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2009年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中,仇保兴博士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这一复合概念,之后各种相关的理论研究层出不断,为中国各地如火如荼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更明确的原则性指导。那么,究竟什么是低碳生态城市的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以"亚洲城市转型"为主题的第二届城市土地学会亚太峰会(2013,上海)中的议题和讨论,通过对来自城市开发相关各个领域的声音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影响亚洲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阐明相关的主要视点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