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铜模喷铸法制备了φ4 mm×80 mill的Cu60Zr30Ti10、(Cu60Zr30Ti10)98 Sn2和(Cu60Zr30Ti10)98Y2合金棒试样.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分析了三合金内部结构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合金元素Y、Sn均能提高Cu60Zr30Ti10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但添加Y的效果更佳.所制备的φ4 mm(Cu60Zr30Ti10)98Y2合金棒为完全非晶结构,且其热稳定性高于另外两种合金;非晶态(Cu60Zr30Ti10)98Y2合金的显微硬度低于由晶相/非晶组成的(Cu60Zr30Ti10)98Sn2、Cu60Zr30Ti10合金,且在该系列合金中,随着析出晶相增多,合金显微硬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差示扫描量热(DSC)和室温压缩试验等分析手段,通过替代(Ti40Zr20Cu8Ni9Be18Al5)和掺杂[(Ti40Zr25Cu8Ni9Be18)0.95Al0.05)]两种元素添加方法,研究了5%(摩尔分数)Al元素对Ti40Zr25Cu8Ni9Be18非晶合金铸态组织、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替代和掺杂的Al元素使直径为3mm的非晶合金棒状试样中分别析出了纳米晶和准晶。Al替代Zr使非晶合金薄带试样的过冷液相区从46K升高到50K,而以掺杂方式添加时却使其降低为31K。替代方式添加的Al元素使非晶合金的压缩断裂强度从1924MPa提高到2121MPa,但塑性应变从3.9%降低到了0.2%;而掺杂方式添加的Al元素使非晶合金强度降低为1475MPa,并呈现零塑性。  相似文献   

3.
块状非晶合金CU-Zr-Ti-Sn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电化学极化曲线方法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研究了Cu60Zr30Ti10和(Cu60Zr30Ti10)99Sn1块状非晶合金及其晶化后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Cu60Zr30Ti10)99Sn1非晶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阳极极化衄线有一定的钝化倾向,且其阳极电流密度较Cu60Zr30Ti10非晶合金的阳极电流密度有所降低;同时EIS结果显示,其电化学反应电阻Rt较Cu60Zr30Ti10的Rt值有所增大,说明添加1%Sn使非晶合金Cu60Zr30Ti10的耐蚀性能有所改善.相应成分晶化后的合金与非晶合金的极化曲线相比较,阳极极化表现出较大的钝化倾向,且阳极电流密度略有降低.晶化后合金的EIS测试显示有两个时间常数,即由高频容抗弧和低频容抗弧构成.晶化后合金与其非晶合金相比较,电化学反应电阻见明显增大,表明晶化后合金的耐蚀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Al含量对Cu-Zr-Ti基块体非晶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图谱显示,制备态试样均为完全非晶结构.室温压缩试验及显微硬度测试表明,当Al含量(摩尔分数)达到6%时,试样的抗压强度为2 002 MPa,断裂应变量为6.48%,显微硬度(HV)为767.6.用扫描电镜(SEM)对(Cu60Zr33Ti7)94Al6试样的压缩断面进行观察,发现由于断面上存在大量均匀细小韧窝抑制剪切带的快速扩展,导致合金力学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楔形Cu-Zr-Ti系列非晶合金;用X射线衍射、差式扫描量热仪对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i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Cu-Zr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Cu56Zr36Ti8合金的XRD曲线呈漫射峰,为完全非晶,其玻璃转变温度为696 K,晶化温度为763 K,过冷液相区△T=Tx-Tg=67 K,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铜模真空吸铸法制备出直径为2 mm的Fe60Co8Zr10Mo5W2B15非晶合金棒,采用X射线衍射仪、示差扫描量热仪、显微硬度仪及万能试验机,研究了该非晶合金的结构和热稳定性及等温退火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非晶合金的显微硬度、抗压强度和相对应变率分别为1343 HV、972.6 MPa和0.059%;在过冷液相区内退火,合金的显微硬度有所下降,而高于晶化温度退火,合金的显微硬度增大,显微硬度整体表现为随退火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压缩变形过程中合金只表现出弹性变形,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合金抗压强度和相对应变率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淬法制备了Zr—Ti—Cu—Ni—Be—Co块状非晶合金(BMGs)。使用XRD进行相分析,采用热分析仪进行玻璃转变温度、晶化温度和热稳定性等的测定,用SEM观察试样压缩后的外表面和断口形貌。研究了Co对Zr—Ti—Cu—Ni—Be合金非晶形成能力(GFA)、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Co的所有Zr—Ti—Cu—Ni—Be BMGs都有1个明显的玻璃转变点和宽的过冷液相区(△T)。Zr38Ti17Cu10.5Co12Be22.5合金具有和Zr41Ti14Cu12.5Ni10Be22.5合金相当的△T;Co的添加明显提高Zr—Ti—Cu—Ni—Be BMGs的力学性能,含Co量大于10at%的Zr—Ti—Cu—Ni—Be BMGs的压缩断裂强度(σf)超过2000MPa,Zr38Ti17Co22.5Be22.5合金的σf达到2230MPa,比Zr41Ti14Cu12.5Ni10Be22.5合金的σf提高23%。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冷铜模吸铸法制备直径2mm的(Cu50Zr50)92Al8块体非晶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对该非晶合金的结构及热力学参数进行表征。利用万能试验机在过冷液相区内对该非晶合金进行压缩变形,研究变形量(20%,60%和80%)对非晶合金显微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塑性变形使得该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降低,并导致其部分晶化,其晶化程度取决于合金的变形量的大小,当变形量为80%时,该合金的XRD图谱中出现了明显的晶化峰。晶化相的析出使得变形后的非晶合金的显微硬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铜模铸造法制备(Zr47Cu44Al9)100-xSix(x=0,0.5,1.5,2.5)大块非晶合金.利用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显微硬度和室温压缩试验.研究分析添加Si元素对Zr47Cu44Al9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Si的加入能显著提高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当Si的加入量为1.5时,合金具有最大的非晶形成能力,其纯非晶试样的临界尺寸由Zr47Cu44Al9的4 mm增大到(Zr47Cu44Al9)98.5Si1.5的6 mm.Si提高非晶形成能力的原因主要是抑制了引起异质形核的CuZr相的形成与析出.力学性能实验显示,显微硬度(Hv)随Si的加入由Zr47Cu44Al9合金的5850MPa增呔到(Zr47Cu44Al9)98.5Si1.5合金的6220 MPa,(Zr47Cu44Al9)98.5Si1.5合金的断裂强度为1862 MPa.  相似文献   

10.
利用DSC、TGA试验手段研究了氧化对大块非晶合金Zr55Cu30Al10Ni5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氧气气氛下连续升温时,大块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点消失;氧化速率在过冷液相区内明显加快,这源于在过冷液相区中原子的快速扩散;在玻璃转变温度上下温度作等温氧化处理对大块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The surface layer of Ni_(68)P_(18)Cr_(14) amorphous alloy was studied by AES and XPS associated with ion beam sputtering. It was found that grea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the surface layer and the bulk both in composition and chemical states. The dominant component elements Ni and P were of lower content in the surface laver, while Cr was enriched. Cr was drastically oxidized in the surface layer, but Ni underwent no oxidation. There was a P enriched region just helow the surface oxide layer, which was supposed to enhance the surface segregation of Cr. Ni underwent no oxidation in Ni_(68)P_(18)Cr_(14) amorphous alloy.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返地卫星上研究了Pd(40)Ni(40)P(20)合金凝固样品中磷原子的分布行为。发现与重力条件下凝固样品相比,微重力条件下样品凝固组织中初生相的含磷量较低,而共晶区域内的平均磷含量较高。另外,微重力条件下样品显微组织中共晶区域内具有Pd-Ni固溶体晶格类型的相的形态和溶质原子磷含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讨论了微重力及重力凝固条件下溶质原子的分配原则,并对合金凝固过程中溶质原子磷的分布行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热处理对铸态Al65Cu23Fe12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OM、SEM、XRD等分析方法,研究Al65Cu23Fe12合金在铸态及退火后的显微组织及相结构,并用微氏硬度计测试了其显微硬度。结果表明:铸态下Al65Cu23Fe12合金主要由λ相、β相、准晶I相及微量的θ相组成;经过退火后Al65Cu23Fe12合金组织中相的变化主要表现在β相、λ相的减少及准晶I相的生成与增加,尤其是经过800℃×8h退火,β、λ相完全转化为准晶I相;铸态下Al65Cu23Fe12合金的硬度先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退火温度达到一定值后,硬度又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下降,而且温度越高,硬度下降的趋势越大。  相似文献   

14.
室温下在二甲基亚砜中电沉积La-Co及La-Co-Ni合金粉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温下在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利用电解技术制备了具有金属光泽的分散La-Co及La-Co-Ni非晶态合金粉末。合金粉末颗粒尺寸在0.1gm~20gm范围内。La-Co合金粉末随着电解液中LaCl3和CoCl2浓度的变化,其La与Co的原子比由5:1变为1:5;La-Co-Ni合金粉末随着电解液中LaCl3浓度的增加,其La的含量由5.57%(质量分数)增加到15.28%。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电解液浓度比的方法来调节合金粉末中各金属的含量。对合金粉末压片样品进行线性扫描循环伏安试验研究,得出La-Co合金粉末中La^3+,Co^2+的还原峰电位分别为2.68V,-1.83V;La,Co的氧化峰电位为-1.10V,-0.42V。La-Co-Ni合金粉末中Ni^2+,Co^2+共还原电位在-1.49V~-1.70V范围,Ni,Co的共氧化电位在-0.65V~0.51V范围。  相似文献   

15.
蒋青  徐晓亚  李建忱 《金属学报》1997,33(6):660-666
通过测量Pt69.0Ni9.6P21.4合金晶体和液体的比热函数和相应的熵函数,确定了该合金的Kauzmann温度和反Kauzmann温度,确定的Kauzmann温度与根据Vogel-Fulcher定律以及根据合金熔点计算的结果一致。在测量中,通过采用不同加热速度加热玻璃的方法扩大了过冷液体在玻璃转变温度附近比热的温度测量范围,由此增加了过冷液体的热力学函数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三元Cu60Ni20Cr20合金的制备及其显微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机械合金化,随后在750℃、58 MPa 下热压制备了致密的块体纳米晶Cu60Ni20Cr20合金,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对比研究了不同晶粒尺寸的Cu60Ni20Cr20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由于晶粒的细化和应变的结果,衍射峰偏移并有明显的宽化产生,Cr在Cu中的固溶度明显增加,在球磨40 h后,合金已由双相变成亚稳态的单相.由于机械合金化的粉末处于非平衡态,其过饱和固溶体随热压和真空退火过程的进行会慢慢分解,合金由单相变成两相,a-Cu和γ-Cr两相颗粒均成倍长大,但仍保持纳米级尺度.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观察表明,合金致密度很高且显微组织均匀.讨论了晶粒细化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非晶(Fe0.99Cu0.01)78Si9B13合金等温晶化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学东  王景唐 《金属学报》1992,28(11):65-69
利用DSC,结合XRD,TEM实验,研究了(Fe_(0.99)Cu_(0.01))_(78)Si_9B_(13)非晶合金等温晶化动力学,结果表明:该合金等温晶化按两个阶段进行,分別析出α-Fe(Si)固溶体和Fe_2B化合物利用局域Avrami指数的概念分析了两相的形核长大方式。并作出了出合金晶化的“C”曲线,通过对两相晶化激活能的分析得出:α-Fe(Si)相较Fe_2B相容易晶化析出,同时,Cu元素的添加有助于改善α-Fe(Si)相的形貌。  相似文献   

18.
QUASICRYSTALLINEANDCRYSTALLINEPHASESINRAPIDLYSOLIDIFIEDAl_(33)Cu_(10)Fe_(24)Ti_(33)ALLOYPOWDERSWuLijun;ChenZhenhua;HuWangyu;Hua...  相似文献   

19.
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综述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发现历史、相变晶体学和热力学特性及当前的应用与研究的若干热点。  相似文献   

20.
用座滴法研究了Zr55Al10Ni5Cu30合金熔体与不锈钢基片在连续升温和不同温度下保温20 min的润湿动力学,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润湿冷凝样品的界面形貌,用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研究了界面反应,分析了Zr55-Al10Ni5Cu30与不锈钢基片之间的扩散和界面问题.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Zr55Al10Ni5Cu30与不锈钢基片之间的润湿角减小,润湿半径增大;1 223,1 273 K时等温润湿动力学分3个阶段:孕育阶段、准稳态减小阶段和趋于平衡阶段,温度高于1 323 K时润湿只有趋于平衡阶段;Zr55Al10Ni5Cu30合金与不锈钢之间的润湿为反应控制型润湿,界面处有明显的扩散层和界面反应层;合金熔体一侧含熔体与不锈钢反应生成的Cr2Zr,界面处含反应生成的Al5Cr;在制备Zr55Al10Ni5Cu30/不锈钢非晶复合材料时必须合理选择制备工艺,严格、控制界面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