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小壳化石处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第一幕,对于揭示后生动物起源至关重要。对陕南宽川铺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宽川铺组第一个小壳化石组合带中发现的动物球状胚胎化石进行大量观察,发现了两枚Olivooides-like的新型动物胚胎化石。此类化石的胚胎表面并非PunctatusEmeiensis常见的密集分布的典型或非典型的尖刺状结构,而是呈基端具螺旋状环褶、末端较圆滑的锥状突起。新型动物卵的发现暗示了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动物化石卵的多样性很可能发端于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  相似文献   

2.
河南鲁山汝阳群云梦山组遗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鲁山中元古界汝阳群云梦山组发育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包括沿层面分布的进食型水平潜穴Planolites,水平移迹Dydimaulichnus和倾斜分布的滤食型居住潜穴Palaeophycus.Palaeophycus是目前元古代所报道的最古老的居住潜穴,这些垂向潜穴的出现,为后生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河南鲁山中元古界汝阳群云梦山组发育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包括沿层面分布的进食型水平潜穴Planolites,水平移迹Dydimaulichnus和倾斜分布的滤食型居住潜穴Palaeophycus.Palaeophycus是目前元古代所报道的最古老的居住潜穴,这些垂向潜穴的出现,为后生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6,(2):194-201
为了研究寒武纪的食物网特征,采用沉积学及遗迹学特征,在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共识别出了潮间环境中的遗迹化石14属18种,并在遗迹化石的基础上结合其造迹生物的营养类型,建立了基于遗迹化石的潮间食物网。总结出寒武纪潮间食物网的特征:(1)节肢动物在潮间环境中占主导地位;(2)寒武纪潮坪环境拥有丰富的食物资源;(3)较小的生存压力。寒武纪潮坪中大量丰富的节肢动物遗迹化石的出现,显示了节肢动物对潮坪环境的入侵,揭示了节肢动物对潮间环境的较早殖居,显示出了海洋生物典型的生态空间扩张趋势。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子对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氮是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元素之一。湖泊沉积物既可充当湖泊水体氮营养盐的汇也可转变为源,本文综述了温度、DO、pH、水力扰动、水生生物、底牺动物等对沉积物—水界面氮交换过程的影响与作用。很多研究揭示:温度、DO、水力扰动等环境因子对氮的释放影响更加重要。目前有关沉积物氮释放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化因素方面,有必要从生态角度对沉积物中氮的释放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连云港近岸海域底栖动物中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连云港海州湾碱厂海域调查资料,分析了连云港近岸海域海水、表层沉积物及底栖动物体中重金属的含量和富集情况。结果表明,海州湾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都低于渔业水质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良好,海州湾底栖动物体内Zn,Cu,Pb,Cd,Ni,Hg的含量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泥螺体内As含量超出标准,调查生物富含Cr。生物对不同重金属有不同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周缘广泛发育新元古代冰碛岩沉积,关于南华系底界及其年龄的认识仍在不断更新.基于地层划分方案、冰碛岩沉积时代、冰川沉积特征与环境,对冰期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塔里木盆地阿勒通沟冰期(库鲁克塔格地区)、巧恩布拉克冰期(阿克苏地区)和波龙冰期(叶城地区)与国际上Sturtian冰期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建议将塔里木...  相似文献   

8.
坐底式海底潜标系统可用于采集海底边界层物理化学等参数,是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手段。海底潜标的回收上浮过程易受波浪和海流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环境对上浮过程速度及偏移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为了保障海底潜标精准回收和数据安全,研究坐底式海底潜标系统上浮过程受力分析及动态响应尤为重要。本文基于OrcaFlex软件对坐底式海底潜标释放上浮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针对坐底式海底潜标和主体结构释放回收过程分别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设计系统及环境参数完成了坐底式海底潜标释放回收过程中受力分析及动态响应计算,为坐底式海底潜标系统的设计研发和回收作业提供指导。模拟结果表明,海底潜标在2 000 m水深处被释放后约18 min上浮至海面。受洋流影响,上浮速度约2 m/s,上浮过程水平偏移量约70 m。海试验证表明,实际情况与模拟结果一致,该潜标的回收上浮过程满足可控范围内安全条件。坐底式海底潜标在释放后被顺利打捞,验证了该系统方案设计的可行性,为海洋数据安全回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天津蓟县剖面元古界地层中发育一类特殊的沉积构造.通过对蓟县剖面发育的砂脉构造和臼齿构造(微亮晶集合体)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宏观、微观特征以及发育的层序地层位置等角度归纳两者的异同,包括外观形态、与底基质接触关系、与层理关系、组成矿物成分、沉积环境、成岩特征、孔隙系统的扩展方式、分布时限、成因模式等.此外,通过与宏观藻类化石共生的臼齿构造微观特征研究,揭示臼齿构造微生物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脉构造在海进期…高水位早期形成,臼齿构造形成于最大海泛期以后的深水环境,风暴浪基面附近更发育,并受风暴流和原孔隙流体的对流渗流作用影响;由于广泛的海进造成微生物群落异常繁殖,在沉积底基质上发育微生物席,微生物席暴露后脱水干裂,而后在水动力作用下充填碎屑颗粒形成砂脉构造,这属于物理地质作用过程引起的再沉积作用结果;相比而言,臼齿构造的形成更复杂,元古代时期大气中CO2分压几次大的波动是控制微亮晶形成的主因,致使海水中碳酸钙过饱和度很大,风暴流和孔隙流体快速渗流混合作用带来了微亮晶成核的原始微粒碎屑,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导致微亮晶在先存裂隙或底基质孔隙空间中快速成核和结晶生长;伴随微亮晶的生长,孔隙流体从孔隙中排出并向周围孔隙介质运移扩散,使得孔隙流体压力在附近基质中积累,导致裂隙进一步发展和臼齿构造的形态复杂性,这属于风暴作用诱导的化学地质作用过程引起的再沉积结果,涉及微生物-化学-流体力学耦合作用影响.砂脉构造和臼齿构造都经历过微生物席发育-埋藏-脱水脱气作用,都可以归为微生物引起的原生沉积构造范畴.  相似文献   

10.
晚石炭世晚期黔南地区生物礁发育非常特殊,主要表现在:生物礁类型齐全,有后生动物建造了石炭纪罕见的大型珊瑚骨架礁.通过沉积岩及微量元素分析认为该区的成礁环境属于靠近赤道的、富氧的浅海碳酸盐台地边缘,Ni,Fe,Pb,Mn,Cd,Cr,zn,Co,Cu微量元素含量稳定,沉积物组分长期稳定.礁灰岩中重金属浓度低,反映水质良好.礁灰岩的CaCO,含量〉97.5%,并且代表陆源碎屑物质来源的A120,和SiO: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均表明晚石炭世黔南生物礁区几乎无陆源碎屑物质的输入,水体清洁,是生物礁发育繁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桩底灌浆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桩底灌浆预制桩承载性能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桩底灌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性能.首先,考虑了钻孔灌注桩桩端对灌浆产生的渗流场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个近似地确定浆水分界面和灌浆体尺寸的方法.然后,凝结的灌浆体作为桩体的扩展和延伸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桩底灌浆钻孔灌注桩的性能.结果表明,桩底灌浆可以有效的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连云港港口海域环境污染状况,对该海域6个站位采样,以种类组成、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等为基础,对底栖动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使用PRIMER软件计算得到以下变量:群落的物种数(S)、丰富度(d)、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结果表明,各站位生物量分布不均匀,生物种类上多毛类显著增多,多毛类和软体动物的栖息密度为绝对的优势种类。位于港池的LH08站多样性最低,各站住的多样性差异显著;物种多样性指数和K-优势曲线的分析显示,各站位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没有受到较大影响,表明该海域处于轻度人为扰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个确定钻孔灌注桩桩底灌浆浆体形状及尺寸的方法.该方法考虑桩端对灌浆渗流场的影响,假定浆水分界面是变球心的球面与圆锥台面组成的复合面,其球心随灌浆量的增加而下移.该假定较以往的灌浆假定有显著改善,与实际灌浆情况较为符合,可以较精确地根据灌浆量确定浆水分界面.并讨论了浆水分界面的控制参数对浆体尺寸的影响.最后给出一个灌浆算例说明本文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最简单、最古老的生物体之一——甲烷细菌是一种单细胞原生生物,其出现于大约30亿年前,属于厌氧微生物,主要存活于动物的肠道、湿地、沼泽、未经处理的污水、海底沉积物、河湖淤泥、水稻田等与氧气隔绝的环境中,由于代谢会产生和释放甲烷而得名.  相似文献   

15.
波流作用下海床稳定性和海底管道局部冲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深水油气开采中的海底管道安全铺设与运营问题,总结和归纳了可用于海床稳定性分析及管道周围局部冲刷预测的方法,并推导了水流作用下平衡冲深和悬跨长度间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利用Fortran和Visual Basic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专用分析程序.结合我国南海某工程海域的实际工程问题,对水流、波浪和波流共同作用下的天然底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同时给出了管道铺设以后,其局部冲刷的垂向极限平衡深度、横向扩展速率以及初级和次级横向扩展的转折点时刻等.结果表明:水流因素对深水区的底床稳定性起主要决定作用;同时若底床泥沙颗粒粒径越小,则其所起的黏性作用就越大,管道冲刷扩展速度越小.该分析结果为实际海底管道路由设计及工程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板底脱空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动力响应,基于流固耦合原理建立了考虑板与板相互作用的9块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脱空有限元模型,分析在行车荷载作用下,车辆参数(均布质量、作用面积和运动速度)、路面板参数(路面板厚度、纵横缝分布钢筋等)以及板下地基脱空(不同脱空面积、不同位置以及脱空处不同含水量)对路面结构作用力的影响;探讨了接缝处布设钢筋的9块板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动态弯沉、最大弯拉应力和水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脱空与否板角隅处脱空区域水泥混凝土路面板顶的表面弯沉、弯拉应力明显大于纵缝脱空区域;弯沉和弯拉应力随着脱空面积的增大而增大;脱空区域不同含水量对板弯沉和弯拉应力影响不大.随着脱空面积的增大,基层脱空区域底面受水压力呈线性增长的趋势,其中板角隅处脱空区域水压力明显大于纵缝脱空区域.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数学模型分析辊底炉炉辊改进前后的水冷合金辊、纤维辊的热损规律.分析辊底炉存在的问题,指出炉辊改进的原因和关键点;建立两种炉辊的传热模型,提出基于牛顿搜索的迭代规划求解算法;研究冷却水流速和进水温度与两种炉辊截面上不同材质界面处的温度、出水温度、温升、吸热量及换热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炉辊分界面温度、出水温度、冷却水温升随流速增加而减小,两种辊临界流速为0.07和0.09 m/s,大于临界流速发生湍流,冷却效果倍增;考虑到减少结垢和水系统造价,还应控制出水温度在45 ℃之下和温升小于10 ℃,合适流速为0.4~0.8 m/s和0.2~0.6 m/s,此时完全湍流,冷却效率高,温升小;再增大流速,冷却水吸热量变化不大,能耗增大;强制湍流换热时,纤维辊热损约为合金辊的78%.应用效果表明:炉辊改进及优化控制后,由于纤维炉辊热损小,并且不用磨辊,产量大大提高,吨钢燃料消耗量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8.
太原群灰岩中的燧石结核或条带是在成岩作用阶段经硅质交代成因的。其成岩作用标志如下:1.结核的形态复杂多样;2.燧石结核层具三维空间网络;3.燧石条带顶底界面与上,下灰岩呈缝合接触;4.燧石结核中含灰岩斑块:5.沿灰岩再作用面和裂隙分布;6.显微镜下可见方角石残留结构和硅化的白云石菱形假晶:7.结核中有被交代的痕迹化石 Zooophycos 和 burrow:8.燧石中含大量硅化的钙质生物化石,保留被交代的生物壳质结构;9.含硅质鲕粒;10.燧石结核在剖面土受一定层位控制按照 F.J.Pettij John 的观点,这种燧石属充拉通型燧石。由于滨海平原上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的化学分解,SiO_2质点吸附在粘土质点和碳酸盐质点之上,被流水搬运进沉积盆地。均匀地分布于碳酸盐沉积物中。在成岩作用阶段。在压实作用下,灰岩上覆及下伏碎屑沉积物中的含 Si质溶液沿灰岩孔隙流入,与灰岩中碱性孔隙水混合。降低 PH 值,促进 Si 质溶解然后,“离子”向某些沉淀中心迁移,并交代碳酸盐岩,形成燧石结核或条带。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速公路沿线存在大量风化花岗岩裸露的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并结合工程实践,对花岗岩风化料作进一步的改良,以实现大量挖方工程弃土的再利用,解决花岗岩风化料存在的易崩解、级配不良的缺点.提出水泥、石灰、粉煤灰、花岗岩风化料的质量比分别为2∶4∶16∶78(方案Ⅰ)、2∶6∶14∶78(方案Ⅱ)、2∶8∶12∶78 (方案Ⅲ)的3种三灰改良方案,采用击实、强度、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等4类试验,对三灰花岗岩风化料作为路面底基层的材料特性与改良效果进行对比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无侧限抗强度随石灰掺量先减小后持平;随粉煤灰含量增加先持平后增大;方案Ⅰ、Ⅱ的最大干密度均较大,为较优的方案;相比方案Ⅰ具有最好的抗压强度与劈裂强度,方案Ⅱ次之,方案Ⅲ最差;方案Ⅰ、Ⅱ的干缩性能较为接近,方案Ⅲ的干缩性能较差.综合试验结果,可以得出方案I为最优的三灰花岗岩风化料配比方案,并适宜于作为路面底基层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以华北东部前中生代盆地的几个重要不整合面,以及张夏组的顶面为界面,并以这些地质界面所夹持的沉积地层的厚度变化为依据,反演了前中生代盆地主要地质时期的盆地基底的形态.研究表明,华北东部中元古代盆地由南部和北部两个呈北东-北东东向狭窄条带状展布、向北东和南西向开口的次级盆地组成,并在蓟县、凌原、沈阳北部和豫西地区存在有沉降中心;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北部盆地范围缩小,沉降中心转移到宣化-怀柔一带,南部盆地明显扩大,盆底基底向南部和东部倾斜,同时沿现今郯庐断裂的东部盆地开始发育;新元古代震旦纪盆地基本继承了青白口纪盆地的分布范围,但盆地基底的分异更加明显;早古生代盆地分布范围已覆盖整个华北陆块,但盆地的基底具有较大的起伏形态,早古生代早期南北沉陷,中间隆起,呈现出不对称的鞍状,早古生代晚期则中间沉陷,南北隆起,呈向东部开口的簸箕状;晚古生代本溪组沉积时期,也为一向东开口的簸箕状形态,继承了早古生代晚期的盆地基底形态,太原组沉积时期表现为南部沉降幅度较大,北部则有抬升,一改本溪组沉积时期的基底形态,并保持至晚古生代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