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冷却水余热回收供热节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低温循环冷却水和水源热泵供热技术,对某660 MW机组热力系统排汽凝结热回收利用,消除凝汽器冷源损失.分析表明:原热力系统的主要热损失发生在凝汽器,占燃料输入热量的47.1%,机组燃料利用系数仅为40.1%,回收利用循环冷却水余热可以大幅度提高电厂能源利用率;采用低温循环冷却水供热技术,机组燃料利用系数为87.2%,发电功率减少了31 MW,系统(火用)效率为53.9%;采用水源热泵供热技术,电厂燃料利用系数为87.1%,发电功率增加了23 MW,系统(火用)效率为42.6%.  相似文献   

2.
杨俊辉  苗常胜 《热电技术》2003,(2):25-25,27
通过对山东省淄博市傅山热电厂炉型、燃料以及供热系统分析,在投资不高的前提下,对除尘系统和供热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使锅炉热效率大幅度提高,供热成本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华东电力》2013,(6):1393-1395
供热改造机组由于热电负荷变化不同步,运行情况复杂多变,实际节能效果往往达不到设计值。以某330 MW亚临界凝汽式机组为例,结合机组典型工况,采用热平衡法对再热器前后的抽汽供热方案的变工况进行计算。分析了机组供热改造后,汽耗率、燃料利用率、节省发电煤耗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原因,以准确确定机组全年实际运行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4.
300MW机组的设计和装备年代较早且经济性较差,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缺陷,采用现代设计和制造技术对火力发电厂300MW机组进行供热改造,能够实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和提高燃料利用率的目标。本文以某火力发电厂300MW机组为例,详细探究了300MW机组供热改造的方案和注意事项,以期为同类型机组的供热改造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家治污减霾政策要求,燃煤供热锅炉上大压小,淘汰小型燃煤供热锅炉,采用集中供热或新建大型燃气锅炉等,这样北方城市供热的大批小型链条燃煤锅炉将面临关停淘汰或需要进行煤改气。本文针对某热力公司70 MW链条燃煤锅炉改天然气锅炉进行了技术研究,介绍了改造技术方案及其效果,并对改造前后环保参数、经济性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煤改气”从技术上可以实现锅炉稳定运行,热效率达到95%以上;从环保上可以实现超低排放,NOx排放质量浓度低于30 mg/m3;从经济性上虽然增加了燃料费用,但减少了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费用、厂用电量、燃料运输及人工成本等费用。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为了提高电厂的燃料利用率,合理地综合利用能源,我国东北地区已有很多2.5万千瓦以下的凝汽机组,在冬季汽轮机提高背压运行,向采暖热用户供热。它不但节约燃料、改善环境,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很受用户欢迎。但是,如果综合考虑其经济效益,对这一供热方式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为此,国家经委节能局、水电部科技司组织西安热工所、东北技改局、吉林中试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于一九八三年对沈阳、长春、阜新等地区的循环水供热工程进行了全面调查。本文根据调查资料,对循环水供热的经济性及工程  相似文献   

7.
分析某发电公司330 MW供热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从机组主控引入供热负荷信号,控制参数优化,燃料主控指令动态约束等方面对其协调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在实际运行中效果良好,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稳定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电与生活     
提倡使用电热锅炉供热 采用电热锅炉供热与传统的以煤气、柴油为燃料的锅炉供热方式比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目前,电热用电优惠政策规定的电价为0.28元/kW·h,并免收用电贴费。据综合分析计算,电力、煤气、柴油三者的等效供热值为:11kW·h的电≈3m3煤气≈1kg柴油,这表明了电热方式对降低供热成本、降低供热价格具有优势。此外,采用电热方式,还具有安全、稳定、清洁、高效、易维护管理及占用面积少等优点。再加上供电部门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优质服务,是房地产开发商建设高标准电气化智能居住小区、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能量的有效利用率,选取容量为300 MW核电机组进行供热系统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分析及高温气冷堆的热力参数设计,以某工业园区为例,结合热化学通道传递热量的模式,分析合成甲醇、炼油工艺、制取烯烃3类化工过程,进行供热成本比较,结果表明核能在部分化工过程中代替矿石燃料供热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环境收益。  相似文献   

10.
随着风电等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火电机组原有的协调控制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复杂的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指令。将AGC指令分为3种基本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模式特点改进速率限制环节:输入信号变化速率大时,其等效于速率限制环节;变化速率小时,其等效于一阶惯性环节。该环节可减小负荷指令微分引起的燃料量波动。燃料调节发电负荷速度慢,但供热机组能够利用热网蓄热快速改变发电负荷。采用改进的速率限制环节分解负荷指令,分解后的指令分别作为燃料量和供热侧前馈,形成前馈-反馈综合协调控制方案。仿真实验证明在供热机组变负荷运行时,该方案控制效果优于以速率限制分解为前馈的控制,优势主要体现在机前压力和燃料量波动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1.
<正>河北大唐国际唐山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唐山市中心重要热源点,提前谋划,认真总结了以往供热期的经验,从供热设备检查维修、燃料供应等方面入手,为今冬明春供热工作做好万全准备。截至10月19日已全面完成供热准备工作。为保证供热质量,该公司及早制定工作方案。在2016—2017年供热期结束后便根据热网设备运行状况,制定了2017年热网检修计划共28项,截至目前全部完成,其中包括热网循环水泵、  相似文献   

12.
利用热网储能能够动态改变供热机组发电和供热负荷的比例,从而提高机组快速变负荷能力。根据燃料量和热网储能两者调节速度不同的特点,选择速率限制多尺度分解方法,将负荷指令分为慢变信号和快变信号,将两种信号分别叠加在燃料量指令和汽轮机供热调节蝶阀开度指令上,形成供热侧闭环多尺度前馈协调控制方案。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机组快速变负荷时,相较于带动态前馈的炉跟机控制方案(基本方案),本文方案能够有效减小燃料量波动,从而提高机组变负荷速率;在供热抽汽压力允许变化范围内,本文方案中分解速率越小,越有利于机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3.
高炉煤气作为燃料用于发电和供热,是一种能源综合利用方法。详细论述了以高炉煤气为燃料实现热电风三联供的工艺流程及技术方案,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证明此技术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合理的电价和热价有利于推动热电联产事业的发展,热电联产项目的热价和电价主要与其成本有很大关系,文中对热、电成本分摊比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对于可变成本应按热量法求出燃料消耗比来分摊,对于供采暖热负荷的两用机组将其供热发电节煤量的1/3效益补贴在供热方面是合理的;对于固定成本与财务费用,小型热电广以燃料分摊比来分摊计算是可行的.而两用机组按纯供热投资所占两用机组总投资的百分比.或接平均供热抽汽量计算出减少的发电量与额定发电量的比值来分摊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机组高背压双温区供热技术,在论述回收余热技术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间接空冷机组的高背压双温区供热系统,分析了汽轮机、热力系统的适应性与系统运行安全性以及应用该技术后供热能力及节能减排的效果,指出:间接空冷机组高背压双温区供热系统优势明显,比常规抽汽供热机组的供热量增加25%~30%,回收了占燃料总发热量的39%以上的排汽损失,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国电吉林热电厂热电联产机组由于受热、电2种负荷的制约,供电与供热矛盾凸显,使调度和机组的经济运行难度增加的现状,根据机组热负荷状况、各种类型供热机组的特点,兼顾热、电2种负荷的变化,进行优化调度,对热网、循环水、给水及燃料系统的运行方式进行了科学调整,使机组之间热电负荷达到合理分配,实现机组的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几台凝汽机组改为低真空运行直接以循环水供热的实际情况,并对所需付出的代价,做了较详尽的分析。此外还对几个有关的基本问题阐明了观点。并以沈阳电厂实际运行数据为例,对其综合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与估算。计算结果表明,这种直接以循环水供热的方式,虽然节省了一些燃料,但是很不经济。 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对循环水供热的初步评价和凝汽机组改循环水供热的容量界限,可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8.
热电联产项目的热价、电价主要与其成本有很大关系。通过调研分析,对成本分摊方式、燃料成本应占的比例提出了看法;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多种热价,为防止供热亏损,建议考虑收取一定的供热容量占用费。  相似文献   

19.
一、热价及热力成本分析目前我国供热价格五花八门.近年新建供热工程是由各地物价局自行核定热价,热价计算办法和利润率计算标准都不统一.而原有的供热电厂仍执行国家统一热价标准,其热价远低于燃料成本,使企业供热越多亏损越大,挫伤了供热电厂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也不能按同一标准来考核企业的业绩.  相似文献   

20.
通过校核计算和试验,将国产51-50-1型高压汽轮机改造为低真空循环供热后,降低了汽耗,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节省了燃料,减轻了城市污染,收到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