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窗》2014,(11)
行为场所理论描述了人与场所之间的抽象关系,本文对行为场所理论进行了探讨,选取水晶城居住区设计中多个具体的典型场所,从行为场所理论来分析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成败得失,以帮助人们创造出满足更多的人性化需要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保护住区环境的自然风貌,使人们的生活更接近大自然,是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认为使建筑群的上部空间形态和用地的自然空间形态相互吻合是山地城市建设中创造独特城市风貌的措施之一。作者通过重庆“锦绣山庄”的规划设计说明在山地城市建设中,利用地形地貌,从地理环境和住区的空间形态出发进行规划和建筑构思,可在尽量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的条件下,创造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生活舒适方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市景观格局连续之桥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敏  刘成  王磊 《城市规划》2006,30(3):89-92
近来.我国不少城市顺应回归自然的潮流,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并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产生重要影响。但,城市作为人类的聚居环境存在着大量“以人为本“的人工设施.这些设施方面对城市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干扰,另一方面也使有限的生态环境支离破碎。如城市道路对各类生态绿地的切割使城市规划设计中追求的绿色连通变得有“气”无力。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城市景观格局的连续就需要城市建设的各工程学科密切配合、协同作战。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生大问题,指出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是构成城市环境的主要因素,而城市设计,而城市设计则是塑造高品位聚居环境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王锐 《四川建筑》2001,21(2):13-15
在城市设计中,我们建立以环境-行为为核心的城市设计,其关键在于环境图式与环境脉络的结合,由于其结合的不同内容及方式,使环境-行为具有几个显著的特征:确定性,发展性,或然性。  相似文献   

6.
场所是一个充满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微观认知单元。场所精神的回归是后现代建筑学、城市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人本主义空间观的焦点与趋势。场所理论从人的行为认知角度来认识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景观是一个被赋予多重行为(文化)意义的地理外观场所的差异性彰显出人的场所感。场所理论在地域文化建筑与本土化城市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城市景观环境认知与形态塑造等空间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试图从人本主义空间观——场所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从场所的行为文化认知规律切入,结合国外场所理论应用城市空间设计研究的价值取向及研究趋势.探讨场所理论架构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的本质与方法论体系。从而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微观原理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及其实践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7.
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华 《园林》2006,(10):32-33
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解决的问题①人们如何分享公共空间;②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③人们青睐的社区有哪些特征;④如何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⑤怎样的环境减少犯罪。这些问题可通过建立人性场所,了解居住区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及将其运用于空间、时间、交流、意  相似文献   

8.
董禹  金广君 《华中建筑》2007,25(5):138-140
时间与空间是一个统一体,是物质世界的基础.时间是场所中的重要尺度,是人们行为的背景,时间意向对个人成长和环境塑造都是至关重要的.该文在城市环境背景下探讨了时空关系、时间意向、环境改变和场所感知,指出时间是环境塑造中的重要要素,城市设计通过强化和扩展时间意向和场所感知,促进物质环境与使用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城市环境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石谦飞 《山西建筑》2004,30(5):13-15
分析了城市建筑环境中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三个构成要素,阐述了中介性、场所性的内容与特征,阐明了认识中介性和场所性,创造中介化、场所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一个舒适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既要满足该空间使用者的行为要求,又要提供满足行为要求所需要的热舒适性"微气候"环境。通过调研分析,提出舒适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首先研究使用者行为习惯,然后分别基于使用者的行为和"微气候"环境,提出舒适性环境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外部空间场所感的创造:厦门市白鹭洲白鹭女神广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厦门市白鹭洲白鹭女神广场在场所理论的指导下,力图设计出人们能感知的空间环境,创造有意义的外部空间场所,唤起人们的场所意识,增加对场所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产物,城市必然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而普遍意义下,人类的行为则是受自己或是群体意识所控制的,因此,城市空间必定反映一定的人对空间的共同认知--空间图式.而现代城市的趋于同一和混乱是来源于人们认知结构的同一和混乱.我们试图重构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就必须理解我们建设城市空间所依据的文化图式的来源.  相似文献   

13.
环境与人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环境会导致人们行为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就餐场所的分析来探讨环境照明与环境噪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居民行为与住区庭院的场所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人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居住庭院场所中的居住行为活动,提出了符合居民行为要求的居住庭院场所的设计建议,以引导人们树立健康正确的环境观、生态观,创造人性化的居住庭院场所。  相似文献   

15.
赵万民 《室内设计》2020,(1):116-124
本文记述了笔者近20年来对国内 外城市及地区人居环境的学术考察,并用建 筑速写画的方式对所考察对象进行记录和文 字评述。论文讨论了聚居的体验:学术由来 及其认识过程;城市—建筑速写:从业人员 的学术素养和文化修养;行万里路、读万卷 书:人居环境空间场所的体验(外国部分和 中国部分)等学术认识和观点。论文提出对 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的学术工作者 而言,通过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社会、城市 和建筑的考察和对比认识,可以增进对人居 环境文化形态和建筑美学的理解,从而吸纳 学术营养,将其用于今天城乡建设研究工作 与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宫晓洁  王新焱  李晶 《山西建筑》2010,36(18):37-38
以石家庄人民广场为例,运用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具体生活空间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空间体验,研究人们的生活活动与场所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揭示出场所对人们生活的具体意义和价值,指导城市共享空间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近年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塑造步行街的个性特色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影响商业步行街个性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其中根本因素是它所处环境场所各因素的物质特征,本文先分析环境场所的特异性,联系商业步行街的自身因素,并结合实例来探讨商业步行街的个性设计。  相似文献   

18.
城市街区建成环境感知深刻影响居民的空间行为和空间体验评价。本研究基于眼动行为实验范式,招募大学生受试者观看高、低活力的北京市区街景视频,并采集眼动数据和量表分数,利用图像语义分割和因果推断建模,探讨场所尺度的活力和个体尺度的人际信任两种因素对建成环境感知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场所活力与人际信任对环境恢复力、社会性视觉偏好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场所异质性;同时,对视觉行为的作用则具有场所同质性和协同性,场所与人格特质匹配时,视觉加工和搜索负担减弱,引发注意的兴趣点增多。本研究证实了人格和环境对于城市街区建成环境感知的交互作用,对未来的街区个性化设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环境雕塑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大量舒适、宜人、质量高的物质环境,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环境。一个忧美的环境空间,除了建筑、绿化、道路这些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外,合理地放置环境雕塑作品,是提升环境文化品位与精神内涵的有效办法。如果环境是一个舞台,雕塑作品就是一个演员。 除了城市中心广场等重要场所外,许多公共绿地也是放置雕塑的理想环境,这样的环境空间与市民的心理距离很近,树立一些好的环境雕塑;时刻会激发人们遐想的灵感,产生共鸣并与之对话。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城市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20.
人类感知尺度的城市图景——再读《城市意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在以现代派的理性设计观念为主流的设计潮流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城市思考方法。向人们集中阐述了一种在人类感知程度上理解城市形态的理论。将目光聚焦在环境感知和场所构建上,以此为前提讨论了城市设计感知尺度。城市设计尺度的价值重点在于人们和他们怎么样认识、评价城市环境,并怎么样从环境中提取意义以及怎么样把意义添加在环境上。文章通过对它的解读,提出两点对其意义的理解与商榷之处,希望能给我们在当前的城市分析提供有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