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2.
光合细菌发酵产类胡萝卜素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论述了在黑暗微好氧条件下利用光合细菌发酵产胡萝卜素的中试结果。中试生物反应器容积500L,中试研究中设计了合适的工艺流程,优化出较佳的发酵条件,获得了较高的发酵水平:经48h分批发酵,获得类胡萝卜素295mg/L,菌体干重7.2g/L。 相似文献
3.
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了金属离子、NaOH、光和H2O2 对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K+、Na+、Mg2+、Al3+、Ca2+ 以及低浓度NaOH(≤ 0.01mol/L)等对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而Fe3+、Cu2+、高浓度NaOH(≥ 0.5mol/L)以及光照等会使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显著降低(p < 0.05)。不同来源的光对类胡萝卜素的破坏程度依次为:自然光>白炽灯>日光灯>紫外灯。此外,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具有一定的耐氧化性,当过氧化氢存在时,色素发生轻微降解。 相似文献
4.
5.
6.
7.
8.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6,(6)
为了建立一套相对简单、操作性强、提取率高的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提取工艺,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通过超声波辅助提取,分别考察了不同有机溶剂、超声时间、浸提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效果,最终获得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丙酮石油醚混合液(体积比1∶1)为提取溶剂,超声时间30 min,浸提时间4.5 h,料液比是0.1(g)/6.5(mL)。在该条件下提取,类胡萝卜素的提取量达到9432.56μg/g。通过不同浓度的类胡萝卜素及不同抗氧化剂对猪油POV值的影响试验,证明光合细菌类胡萝卜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是一种来源于光合细菌、抗氧化效果较好的天然色素类食品添加剂。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响应面方法优化光合细菌Rhodospirillum Rubrum S1培养基.结果表明:培养基成分中柠檬酸、牛肉膏、MgSO4和FeSO4对于光合细菌的生长影响最为显著.最优培养基配方:柠檬酸为3.5291 g/L、牛肉膏为3.3190 g/L、MgSO4为0.5083 g/L、FeSO4为0.0194 g/L.此时最大响应值为13.77 mg/L.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光合细菌的类胡萝卜素产量达到13.69 mg/L,与理论值相差0.58%.因此,利用响应面法对光合细菌的培养基进行优化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
光合细菌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光合细菌在国内外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并着重在有机废水处理、制取氢气、制造单细胞蛋白、水产和畜禽养殖、用作菌肥以及提取类胡萝卜素等方面做了详述,最后对光合细菌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超声波法和微波法提取番茄红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皮渣为原料,比较了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2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对番茄红素提取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微波辅助提取效果优于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提取番茄红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微波辐射功率400W,料液比1∶4,提取时间35s,提取2次,番茄红素提取率超过97%。 相似文献
15.
通过酸法、酶法、高压均质法、研磨法和球磨法等不同破壁方法对三孢布拉霉进行处理,确立了较好的三孢布拉霉破壁条件:高压均质法,均质功率36~40MPa、均质循环次数为5次,料液比1∶5(g/mL),番茄红素提取量可达4.75mg/g.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产品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和产品得率为指标,建立一种利用混合溶剂从番茄皮渣中提取番茄红素的工业生产工艺。[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考察了烘干温度、番茄粉的粉碎粒度、番茄粉与萃取溶剂的比例、萃取温度、萃取次数等对番茄红素得率的影响。[结果]番茄红素的最优工业化生产工艺为:烘干温度270℃,番茄粉透过40目,固液比1∶3(kg/L),番茄粉萃取温度33℃,萃取次数2次,此条件下番茄红素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为85.56%,番茄红素的得率为95.01%。[结论]该工业生产工艺番茄红素得率高,生产成本低,并可得到较高质量的产品。 相似文献
17.
18.
固定化纤维素酶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海藻酸钠固定纤维素酶,对其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固定化纤维素酶可以提高番茄红素的提取率,对固定化酶处理番茄红浆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优化的工艺条件为:酶量1%(质量分数),处理时间1 h,处理温度45 ℃,pH值最适范围为5~6. 相似文献
19.
20.
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污染一直是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检测方法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需培养及生化实验,耗费时间长且操作较复杂,开发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一些新方法、新技术逐渐被运用,比传统培养法检测时间更短、效率更高、特异性更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综述了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纸片法、流式细胞术、阻抗法、腺苷三磷酸荧光法、光谱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法及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等,着重论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应用状况及发展方向,为致病菌和腐败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及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