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 ,法制建设也日益走向规范化。在这一阶段里 ,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表现出自觉性、经济性、差异性和不成熟性等诸多特点 ,而这些特点的形成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法制建设尚未完善、地区发展不平衡、公民素质参差不齐等无疑是重要的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 ,健全和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培养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体公民具有了较高的法律意识,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德法并治的治国思想,是有其科学合理性的。德法并治的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积淀的“共时性”精神理念,符合民族文化秉性,切实针对中国现实状况,在深入揭示道德与法律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分析了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法律意识,阐述了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背景下,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探讨了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渠道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与依法办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依法办事离不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同时培养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推动依法办事。要严格依法办事,还要正确处理好“依言”与“依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具有若干辩证关系,搞清楚这些关系对于更好地贯彻以德治国战略方略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努力抓好道德规范建设,并强化道德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步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德法合治”的理论基础,指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相成,相得益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阐述了“德治”和“法治”的辨证关系,论述了“德法合治”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阐述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必要性,分析影响公民行政知情权实现的原因,提出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以德治国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是形成和完善道德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是当今中国治党治政的客观要求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了以德治国的客观必然性 ,对加强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作了论述 ,认为加强法治和德治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伦理学说,对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它与传统德治有着不同的内涵,实施“以德治国”必须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伦理学说,对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它与传统德治有着不同的内涵,实施"以德治国"必须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新发展,对于建设一个民主、富强和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文章在分析、论证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吸收,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基础上,阐述了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是当前中国现实的需要,并对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途径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3.
阐述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必要性,分析影响公民行政知情权实现的原因,提出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建立并完善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转型时期对政治经济变革的新要求,同时也为推进行政民主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切入,深入剖析当前我国行政决策中公民参与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促进公民参与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党的三个领导集体核心在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上,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在理论上他们的民主治国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延续,在实践上分别作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和时代特征的演进,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国家学说。  相似文献   

16.
阿尔蒙德所谓的公民文化是指一种具有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之融合特征的政治文化,它也是一种公民、臣民和村民的混合体。西方公民文化传统中,共和主义公民观和自由主义公民观基于不同的自由概念而呈现出抽象的二元对峙,并且各自处于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困境。社群主义和公民资格理论的崛起正是对自由主义公民观的现代性危机以及上述抽象对峙的两种尝试性解困。现代中国正逢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协调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因此,在西方公民文化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构建中国公民文化不仅对公民参与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是社会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再一次指出,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实现法治和德治的结合,首先要正确理解中国古代传统的“德治”思想,不能简单把德治等同于人治。由于中国选择并走上了一条“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因此需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德治与法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当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较低,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无序状态。必须通过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保护公民知情权、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培养各类非政府组织以及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等途径来逐步提高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法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民主法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民主法制化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改革党和国家制度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是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阿尔蒙德所谓的公民文化是指一种具有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之融合特征的政治文化,它也是一种公民、臣民和村民的混合体.西方公民文化传统中,共和主义公民观和自由主义公民观基于不同的自由概念而呈现出抽象的二元对峙,并且各自处于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困境.社群主义和公民资格理论的崛起正是对自由主义公民观的现代性危机以及上述抽象对峙的两种尝试性解困.现代中国正逢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协调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因此,在西方公民文化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构建中国公民文化不仅对公民参与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是社会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