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神竹恋     
陈丽萍 《中华手工》2011,(12):79-81
拨开历史的尘雾,从"坐标法"到"草图快速编织法",从1厘米的宽篾到细如发丝的48丝,从手摇宫扇到《清明上河图》,在处处有竹、户户编竹、人人用竹的青神,竹编以地方文化动脉的姿态笑傲沧海,也收获了世界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是谦谦君子,梅是巾帼女将,二者代表着大众对理想人格的崇敬与追求。在中国传统艺术品中,竹与梅常以各种形式出现,体现着古典艺术美与中国人的审美预期。"竹里梅"是一件以竹与梅为主题的陶刻艺术品,本文将以文化视角为切入点,对该作品陶刻技法的运用与变化以及空间构图的方式进行分析,体会陶刻艺术的魅力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文明古国,已经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到处都是竹子的踪影,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都喜欢竹,喜欢用竹来自我比喻,比如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中就表达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洛先生就认为竹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一;国外也有著名学者进行过研究,也认为竹子文明可以代表中华文明。竹子一直都是品德、品行的代表,为人要像竹子一样,拥有竹子的品德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就能成为谦谦君子,与圣贤者一般。这种竹文化的思想尤其是在古代是深受文人阶层的喜爱与追赶的,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高峰,随着明清时期紫砂的盛行,竹文化与紫砂文化也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与当时的文人雅士们有着深刻的关系,这也就是经过了几百年,竹文化依旧盛行为紫砂创作元素题材的原因了。  相似文献   

4.
<正>想学手艺,去哪里找师傅?怎么和师傅相处?除了技艺,手艺人还要学习哪些技能?跟着爷爷长大的宋宫均,自小就喜欢竹子。爷爷老宋是个竹编行家,剖竹、制篾、编花、打磨,一套工序下来,竹子就变成了家里用的竹席、竹帘、竹椅、竹筛、竹簸箕。碰上爷爷心情好,还会用活灵活现的竹蜻蜓、竹蚂蚱哄小孙子开心。小小的宋宫均想,竹编真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手艺,一根竹子就能变成一个家。他缠着爷爷学竹编,被竹篾划伤了手也不哭不闹,做好了一件作品就能高兴半天,甚至还在爷爷的安排下,认认真真地拜了师。  相似文献   

5.
<正>"刘氏竹编"创建于1980年,创始人刘嘉峰用竹丝编织书法、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图案,以竹作画,极富笔情墨趣,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第二代传承人刘江,顺应时代发展,用现代设计对传统手工进行改良,创造出符合现代生活美学的竹编产品,两代人在传统与现代观念上的碰撞与统一,让传统竹编工艺在存续的同时,实现了转型升级。刘氏竹编的作品非常精细,对原材料也颇有讲究。之所以选择四川特有的慈竹,是因为慈竹的竹丝柔  相似文献   

6.
竹文化是中国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从竹的形貌中获得启发,从而将其看作是品格高尚的君子化身,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因此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必然少不了竹的身影。本文所选择的是一件以降坡泥烧制而成的紫砂壶艺术品,其名为"韵竹",是在传统竹段壶、竹节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我们将从泥料、造型、装饰及文化等方面细致分析来感受它的艺术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竹,一种高大的禾草类植物,在世界各国均有分布。其外形高大纤细,终年翠绿,经寒不凋。在中国,竹是人们非常喜爱的植物,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竹因此被称为"岁寒三友"与"花中四君子"之一。在中国的诸多传统工艺品之中,竹是经常出现的装饰。紫砂壶也不例外,作为一种较有文化气息的工艺品,紫砂壶与竹的结合凸显出中国人对于高雅文化的重视,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件"竹鼎"紫砂壶的自然文化特征来说明竹文化与紫砂壶文化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紫砂壶"劲竹提梁"的创作题材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经典的竹文化,以竹为型,进而展开艺术构造,整体造型设计讲究"一横一纵"原则,最终实现其艺术、实用和文化共鸣的的多重功能目的。  相似文献   

9.
吴敏 《江苏陶瓷》2014,(2):67-67
<正>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与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相比的中国,文明传承与文化发展未曾断绝,而又绵延至今。华夏文明以岩画、甲骨文、竹简、绢纸、纸张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艺术辉煌与劫难,用笔墨纸砚记载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文化艺术表现史今文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又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竹文化不仅在书法、绘画、诗词中表现出了韵美意清,而且在以陶瓷文化为代表的手工工艺品中表现得尤为  相似文献   

10.
<正>空气清新的早晨,明媚的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洒进一间充满木香与禅韵的店中,正俯身在玻璃台前做手串的女子,就是这间小店的老板,老顾客都叫她安安。素色棉麻布上摆放着安安精挑细选出的10粒菩提子,她用细的黑线将菩提子两粒一组串在一起,并用小彩珠稍加点缀,接着用一根粗的黑色线绳编织玉米结,每编5个玉米结将一条菩提子串编入。慢悠悠的,一个上午的时光,一条"十全十美"菩提子手串就诞生了。  相似文献   

11.
正花丝镶嵌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被位列"燕京八绝"之首,它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的结合,又被称为细金工艺。"花丝"是指将金、银等金属抽成细丝,用编织、堆垒等技法将其编结出首饰、器物等形态;"镶嵌"则是指将珍珠、宝石等镶在金属片做成的托或凹槽中。2 000多年来,精妙细腻的花丝镶嵌工艺一直为宫廷御用,所谓"花丝万缕织金冠,妙手镶嵌有乾坤"正是对这项精妙工艺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让普通人更能体会到竹编的美妙与乐趣,《中华手工》联合手艺网、嘉兴竹艺品牌"竹芸工房",共同推出了"百工小匠,编织童心"竹编手工体验系列活动。第一站,便落户在了"育想家艺趣中心"。  相似文献   

13.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诗词绘画及其他艺术品装饰中经常出现,象征中华民族对高尚品格的认可与追求。紫砂壶作为中国茶道文化与高雅文化的载体,常与竹结伴而出现,凸显出二者内在品格的一致性。本文以"竹段提梁"为例,阐述紫砂壶制作传统的继承与个体意境空间的开创,把握其美学品格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吴欢 《江苏陶瓷》2014,(1):25-25
正"托物言志"是一种独有的艺术特征,通过描写、雕塑客观事物,寄托某种情感、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艺术创作重要美学思想之一。纵观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古代画论中有大量托物言志的论述:南朝时代,宗炳的山水画论显露出托物言志的艺术形式;唐代王维注重发挥绘画与诗歌等同的价值,用诗歌表达情感;宋代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的文人画鲜明地体现了托物言志的艺术特征;至元朝汉人画竹,明、清时期的大写意,更显示了中国文人托物言志的表现风格。明末清初  相似文献   

15.
宜兴紫砂壶享誉中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本文以紫砂作品"熊竹套组"为例,浅谈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竹文化不仅在书法、绘画、诗词中表现出了韵美意清,而且在以陶瓷文化为代表的手工工艺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紫砂壶艺中更是喜闻乐见。紫砂壶是宜兴紫砂陶艺术的杰出代表,紫砂艺壶历史悠久,艺人辈出,品种万样。一把艺壶,能陶人性情、怡人心灵、给人启迪。壶艺作品除了讲究泥料、工艺外,更注重造型美学价值,追求古朴大气,重传统而不失新意,这样的紫砂作品才会自成一派,才会  相似文献   

17.
紫砂竹壶承载的是文化,展现的是美好,传递的是精神,本文以"虚中有节壶"为载体,弘扬紫砂文化、茶文化和竹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给人启发,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竹在中国是重要的文化精神载体,涵盖了民族性格、道德要求及审美标准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内容,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紫砂壶"虚怀若谷"的创作以塑造竹之形态为艺术目标,展现了作品的艺术特征与精湛工艺,立体地诠释了中国竹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范秀红 《江苏陶瓷》2021,54(5):78-79
宜兴紫砂壶发展自民间手工艺,不仅有着精彩纷呈的造型,还蕴含了十分浓厚的中国传统民族特色,更将许多文化艺术形式融于一体,造就了如今这一完善的造型艺术体系,工艺价值可以说是相当的高,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更是十分重要的瑰宝.品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大乐事,因而紫砂壶的存在不再只是简单的实用器具,而是成为了茶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在一壶一茗之中感受到无限的意境,以及岁月静好的幸福,提高了品茶的氛围.本文以紫砂"清风细竹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内涵底蕴.  相似文献   

20.
蒋芳仙 《山东陶瓷》2020,43(1):47-47
在紫砂壶的创作中有很多用竹作为形象装饰的作品,这些创作有些是基于竹的外形,有些是基于竹的想象,还有的是基于历史文化所赋予竹的内涵,它是以"简"为核心的紫砂的表达,"三脚乳竹"就是基于紫砂本身的特性,让"竹"这一题材回归,在物质形象上描绘紫砂的润,在意念装饰上凸出"竹"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