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琼东南盆地油气成藏组合、运聚规律与勘探方向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具典型断坳双层结构,其油气运聚分布规律及成藏条件与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类似,油气成因类型多,油气源复杂,且不同区带油气运聚规律及成藏组合与成藏控制因素均差异明显。根据本区油气成因类型及2类主要油气成藏组合(自生自储,下生上储)的运聚成藏模式特征,剖析与探讨油气运聚成藏规律,指出近期油气勘探方向,为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降低勘探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勘探与地质研究成果,在获取大量油气地质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不同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运聚成藏的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与勘探方向进行了剖析与系统总结,指出了具有油气远景的主要勘探领域及方向。但由于该区整体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尚低,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复杂,故其油气运聚规律及勘探方向,迄今仍处于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西区油气运聚成藏规律与勘探领域剖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西区整体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尚低,且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较复杂.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西区油气勘探与地质研究成果,在获取大量油气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对该区不同盆地的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油气勘探新领域及勘探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陆油区具有3个经油气勘探证实的含油气系统,分别是惠西、惠东、惠中北含油气系统。惠西与惠东含油气系统烃源岩为始新统文昌组中深湖相;而惠中北含油气系统烃源岩为下渐新统恩平组煤系。惠陆油区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存在2种类型即:古近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模式与三角洲砂岩及生物礁外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前者油气运聚成藏的主控因素,主要取决于半地堑洼陷内生烃灶充足的烃源供给、优质储盖组合及圈闭的良好配置。这种油气藏分布于半地堑洼陷之内,具有自生自储近源运聚成藏特征,由于此类油藏埋深较深,深部储层物性优劣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后者油气运聚成藏主控因素,则主要取决于富生烃洼陷及其附近的油源断裂和输导砂体及不整合面组成的复合运聚疏导体系与浅层不同类型有效圈闭的连通配置和相互衔接耦合。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盆地新生代处于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复杂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及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地质条件与世界典型被动陆缘盆地深水油气富集区基本类似,但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通过与世界典型被动陆缘深水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属性、油气地质条件及成藏控制因素等方面的类比,系统剖析了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特殊的油气地质特征与运聚成藏控制因素以及勘探上的关键地质地球物理问题,同时通过类比亦获得了一些有关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下刚果盆地 A 区块因发育盐岩而分为盐上与盐下 2 套含油气系统,油气运聚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结合三维地震和盆地模拟资料,综合考虑温度场和压力场对油气密度的影响,重点查明了下刚果盆地 A 区块流体势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盐上含油气系统流体势具有位控和相控特征,油气运移的动力 机制为以浮力和毛管压力为主控因素的流体势势差驱动,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为有效发育的张性断裂和 海相烃源岩及浊积砂岩间的良好匹配;盐下含油气系统流体势具有位控和压控特征,油气运移的动力机 制为以浮力和水动力为主控因素的流体势势差驱动,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为盐构造处下伏地层埋藏深度 和盐岩厚度大小间的耦合关系。 总体而言,研究区流体势低势区与已发现油气藏匹配较好,油、气及水势 低值叠合部为下一阶段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60年代初在莺—琼盆地开展油气勘探以来,迄今为止从中已发现了一批天然气田和含油气构造,探明和预测天然气资源量逾1万亿m3以上,但目前该区总体油气勘探程度并不高,油气勘探领域及有利勘探方向尚不明确.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根据盆地不同区域油气运聚成藏条件,分区带对其油气资源前景及有利勘探方向进行了深入剖析,明确提出了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和琼东南盆地南部陆坡深水区是该区极具油气资源潜力的新领域,同时亦是勘探与研究的薄弱区,应集中优势力量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渤海南部海域青东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东凹陷为一位于渤海南部海域的箕状凹陷,凹陷内发育沙三、沙四段两套重要烃源岩,主要目的层沙三下、沙四上亚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三角洲及滩坝等沉积砂体,该凹陷具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和成藏模式,研究其成藏主控因素,可有效指导青东凹陷和莱州湾凹陷以及渤海湾盆地内类似凹陷的高效勘探。通过地质综合研究尤其是油气运聚特征的研究,总结出该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宏观上油气成藏受构造背景及烃源岩分布控制,良好的运聚体系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最后指明了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春国  付广 《天然气工业》2007,27(10):24-27
受断陷盆地地质条件复杂性和认识水平的制约,使得人们至今对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认识尚不清楚,从而妨碍了对该凹陷油气勘探的深入进行。为此,在区域石油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平衡剖面技术、源岩排烃史模拟、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技术、含氮化合物等地化指标的测试分析和油气运聚的三维模拟等方法,对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构造传递带、源盖时空匹配、断裂和油气运聚特征是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盖源质量空间匹配、断源匹配、断层封闭性、源岩条件和油气运聚形式的不同则是造成该凹陷南北油气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波拿巴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对其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认识不清。对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以明确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未来勘探方向。结果表明,波拿巴盆地油气在平面上呈不均衡分布,东部以大、中型气田为主,西部以中、小型油田为主;主力烃源岩的生烃母质类型、成熟度及保存条件控制了油气资源类型;西部构造遭受后期破坏、调整导致其油藏规模偏小,东部构造后期活动加剧造成其气藏规模较大;保存条件是武尔坎次盆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储层质量是卡德尔地堑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圈闭条件是盆地东部斜坡区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盆地内发育的中、小型构造圈闭,与断层相关的圈闭,岩性圈闭及与(膏)盐岩相关的圈闭均为未来勘探的有利目标,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厘清本区油气成藏差异性的主控因素,基于钻井、三维地震及地质资料对渤中34-A含油气构造区域构造、储层展布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剖析,系统性分析了断裂组合样式、断裂活动性及断砂耦合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首先,断裂组合样式和活动性控制圈闭演化特征;其次,断裂系统活动性与油气成藏“时-空-源”耦合控制油气运聚;断-砂耦合控制油气差异分布;最后,该认识对黄河口凹陷斜坡带及同类构造油气成藏规律和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勘探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5,自引:12,他引:33  
准噶尔盆地腹部从八十年代初大规模投入油气勘探以来,已取得了丰富的勘探成果,发现了三个中一大型的油 气田以及多个含油气构造。对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也由“源控论”飞跃到了“梁聚论”。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的勘探历程为 线索,从研究油气运聚特征入手,剖析成功与失利的原因,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并结合对目前的勘探现状和勘探技术,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依据,提出应继续发挥“源控论”和“梁聚论”的指导作用和今后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区带划分对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与部署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具有多旋回演化与复杂成藏过程的中国中西部叠加改造型盆地的区带划分研究甚少,缺乏相对统一方案。基于区带的涵义及其外延,针对叠加改造型盆地具有多套组合、多期改造、多类含油气系统复合的特点,提出了以“原型控源、迭加控藏”为主线的划分思路、方法和流程。区带划分,需要从盆地整体研究出发,分析盆地建造—改造过程中原始成藏地质要素分布及其后续的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明确盆地中不同成藏组合在迭加改造过程中的含油气系统类型及其分布,揭示每类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并由此确定区带的类型及其边界。区带名称视含油气系统类型采用“(古)今构造单元+层系或组合+成藏主控因素”组合命名。区带划分方案对深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认识,指导勘探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主要有背斜、构造-岩性、岩性上倾尖灭、透镜体、断层遮挡和地层不整合6种类型油气藏,主要目的层为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油层。在研究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期次的研究,总结出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运聚成藏模式主要有6种,即地层不整合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断层一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断层遮挡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砂岩透镜体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并确定了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陆家堡凹陷是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凹陷,通过构造重新梳理、老井复查,发现陆家堡凹陷火山活动与油气成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陆家堡凹陷的构造演化、储层特征以及油气运聚分析入手,探讨义县组、九佛堂组油气成藏与火成岩空间匹配关系、沉积盆地中火山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分别对火成岩油藏和凝灰质砂岩油藏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指导陆家堡凹陷下一步勘探。  相似文献   

16.
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和勘探条件的日益复杂,油气运聚成藏动力学定量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石油地质研究的趋势和重要方向。该文以商业规模的油气体为研究对象,选择宏观层面的油气成藏动力和阻力参数,建立了一种新的定量计算油气运聚成藏动力和阻力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断陷盆地幕式成藏的特点,按照油气生排烃、运移、聚集成藏的不同过程,从油气运聚动力和阻力的角度,分析动力与阻力在幕式成藏关键时期的相互关系,建立4种动力学模型:超压驱动动力学模型、持续运移动力学模型、侧向封闭动力学模型和浮力驱动动力学模型,给出了相应的动力学方程,并以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为例,通过计算关键时期成藏动力与阻力,绘制平面等值线图,定量判断油气运聚的方向和距离,最终指出油气聚集有利圈闭。   相似文献   

17.
Oriente盆地油气勘探发现目前主要集中在盆地北部地区,而从构造单元划分来看主要集中在中部裂陷反转带上。系统剖析了盆地中部地区油气成藏特征,认为优势油气运移通道、沉积环境以及古构造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在沉积体系与构造隆起带的良好耦合匹配关系的条件下形成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成藏模式是盆地中部地区油气成藏的主要类型,而南Oriente盆地作为有利油气运移通道的构造隆起带同样是该油气成藏模式的有利发育区,且多数具备古构造背景,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尚处于勘探早期,石油地质条件复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尚未探明。结合目前勘探成果,利用多口钻井资料,综合运用油气地球化学、烃源岩有机相划分、储层成岩作用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确定了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布局限的中、低丰度烃源岩决定了东部次盆地油气平面分布范围,并决定了油气纵向上也是围绕烃源岩出现,而在远离主生烃灶的构造带和远离主力烃源岩的层段则难以运聚成藏;早期缓慢浅埋—中期强烈隆升—晚期快速深埋的沉积过程影响了油气分布,这一特殊的沉积埋藏过程控制了东部次盆地烃源岩生、排烃历史和储层演化史,造成东部次盆地大量生、排烃和成藏事件均发生在新近纪,而受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此时主要目的层储层已大面积低孔、低渗,油气难以长距离运移,最终导致东部次盆地难以发生大规模的油气运聚成藏。综合而言,东部次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属于近源成藏,因此近主生烃灶的勘探目标风险小,下步勘探要在临近主生烃灶、同时储集条件有利的二级构造带上寻找以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主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
奥连特盆地主要生烃灶位于盆地西南部,但目前已发现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地区,油气成藏特征独特。以盆地油气运移及成藏特征为基础,分析了T区已发现油田的油藏地质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认为油源断层控制着有利成藏区的分布,构造和沉积体系联合控制着油气成藏的有利位置,断层、构造及沉积体系展布为T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指出了该地区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前人对柴达木北缘盆地演化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成果,遵循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动态成藏要素研究为主线,采用盆地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恢复盆地演化过程;综合考虑不同时期烃源岩特征、流体势场及主要输导层输导物性分布,对主要成藏期的油气运聚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总结了柴北缘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新世是研究区侏罗系烃源岩主要的生油期,生排运量均足够丰富,但这时赛什腾凹陷只是一里坪坳陷的北部斜坡,构造圈闭主要在盆地边缘,相当大部分的油都运移到盆地边部,可能在后期的构造变动中逸散;上新世以来的晚成藏期,研究区烃源岩以生气为主,这时构造圈闭发育,天然气成藏条件具备,盆地深层构造圈闭易于形成较大规模低渗气藏.图6参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