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6)
一则电视新闻标题对于收视率能有多大贡献,用传统收视率统计方式难以量化。而进入大数据时代,特别是移动终端普及的当下,点击量是衡量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直接数据。特别是诸如今日头条等网络媒体平台,提供了一条新闻可以拟两个甚至多个新闻标题的功能,并将相同内容的新闻以不同的标题进行推送和分发,能更加直接地凸显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对电视新闻再传播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9)
中国文化典籍的源语文本大都是文言文,因此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成英语需要经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过程。在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语际翻译的效果。本文从典籍英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阐述典籍英译的过程,并列举实例分析典籍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0)
城市形象外宣英译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目的性强。本文以益阳市为例,以目的论为指导,阐述了城市形象外宣翻译的重要意义及其应突出信息、审美、呼吁三大功能,灵活采用目的语和源语模因对应的归化、异化及变通的翻译策略,期待政府、社会理解重视外宣翻译,提升翻译质量,提高翻译接受度,促进城市形象的构建和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0)
互文性对文学文本翻译有着一定的解释力。在后现代文本理论中,《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在跨文本语际翻译中已进入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与他者文化相互对话、碰撞。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分析了《红楼梦》在跨文本语际翻译过程中的源语文化重建的必要性,及其和译入语文化的关系,突出其日益明显的文本交流性、开放性和全球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
电视新闻时评节目据事说理,既能传播特定的新闻事件,同时也能对其进行深度解读,是"事、理、情"三要素的综合体。因此,一方面电视新闻时评节目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样式,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由此提升媒体价值;另一方面,它也具有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能力。基于此,我国的电视新闻时评节目必须有效处理好媒体、公众、政府、社会、新闻主体之间的多维关系,才能发挥自身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
在新时代跨文化交流中,汉语典籍的英译者应以传播汉语文化为使命,采纳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策略,充分加强汉语典籍中文化元素的识别以及再现其文化元素的能力,尤其是如何再现语篇层次上的文化元素。保罗·怀特在《菜根谭》英译本中体现出对源语语篇文化意识的不充分认识,因此其再现汉语语言文化手段仍可加以补充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7)
旅游景区公示语作为对游客了解景区文化历史的桥梁,对文化传播发挥着其它形式无可取代的作用。其特色之独具,范围之广泛,意义之重大,远超人们的想象。而中英公示语更负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大历史责任。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来华访问旅游的国际友人也络绎不绝。因此,传播文化信息的载体———中英文文化公示语的翻译应倍受关注重视。本文以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三坊七巷以及附近相关景点为例,对福州人文古迹公示语在英汉文传播中的作用进行调查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指出其中英公示语存在的翻译问题并对其将来如何更好地发挥公示语的作用提出建议从而唤起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
互文性是语篇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主体间性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主体之间的对话互动。模因论(memetics)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化进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模因(meme)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亦即模仿的单位。语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互文现象是文化传播的具体体现。从模因的角度看,互文性是模因传播的产物,是交际主体之间模仿的结果。具体地说,互文性的形成是模因选择、复制和变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4):63-66
汉语诗歌的翻译已是不易,而汉语诗歌中常用的典故的翻译尤为不易。典故的文字虽然简洁凝练,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翻译典故时,首先要探寻清楚其文化渊源,然后理解其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灵活地翻译,在译入语读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向译入语读者传播汉语文化。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功不可没。葛浩文成功翻译过四十余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使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使国外学界对中国的文化的译介与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接受,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架起了桥梁。葛浩文的翻译实践表明,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文化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语言变异,只有遵循变异的路径,符合目标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和读者的口味,一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才能够真正融入目标语国家,并丰富目标语国家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