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要介绍国内外再生水的工程实例,并对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进行了潜在风险的分析,包括水质、富营养化、安全性分析等。并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水质保障措施,如净化水质的生物、生态修复工程等,为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工程实施提出应完善水质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水体功能,因地制宜利用水质净化措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再生水补充景观水体已经成为水资源再生利用的重要途径,但该类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情况尚缺乏长期跟踪研究。选择已经运行多年的泰达再生水景观河道进行研究,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河道型湿地对再生水中的TN和TP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但河道水体亦存在富营养化趋势。依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可知,泰达再生水景观河道水体总体为轻-中度富营养化;藻类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再生水景观河道水体富营养化类型为绿藻-硅藻-裸藻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太原市景观水体情况及太原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现状研究,分析太原市再生水回供景观用水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议,以推动太原市再生水回供景观用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中,水华是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再生水水质特点和再生水环境中优势藻类及其生理、生长特点着手,对有效控制水华的水质控制系统进行了试验,得出了系统的关键工艺参数。最后,从系统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控制的综合系统。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在生态住宅小区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智媛 《福建建筑》2011,(12):47-48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耗能低、抗冲击力强、操作简单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本文介绍了用于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的人工湿地系统的工艺流程及设计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以雨水或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人工景观水体水质净化工程。  相似文献   

6.
用于净化景观水体水质的人工湿地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用于景观水体水质净化的人工湿地系统的工艺流程及设计方法,具体包括进行循环处理的人工湿地的设计、处理补充水的人工湿地的设计以及湿地几何尺寸的确定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以雨水或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人工景观水体水质净化工程。  相似文献   

7.
李晓崴 《山西建筑》2013,(36):132-134
以太原市再生水回用汾河景观水体为例,并对各种藻类控制技术进行了比较及试验,并对汾河景观水体藻类控制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及探讨,为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再生水补充景观环境和娱乐用水的水质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对缓解淡水资源短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景观环境、娱乐水体需水量相对较大,对水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再生水作为景观环境和娱乐用水的补充水源成为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从景观环境和娱乐水体的功能出发,通过分析再生水中残留的化学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建议采用卫生学指标、毒理学指标、营养盐指标、感官性指标、综合性指标等五类指标评价景观环境和娱乐用再生水的水质.  相似文献   

9.
微滤/接触氧化用于景观湖体水质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微滤/生物接触氧化法来保持景观水体水质,以解决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后存在的富营养化问题,并成功地将该技术应用于天津市芳水园小区湖体(面积为2.5hm^2)保护的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随着再生水补给型人工湖泊、人工河道、公园景观水池等水体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再生水河湖回用的现实问题日益显著,找到适宜的再生水补给型河湖水质保障工艺技术势在必行。在对北京地区实际工程建设和运行效果进行重点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水力循环、循环过滤、生物调控、人工湿地、化学除磷等单项和组合技术可考虑作为再生水回用型河湖水体水质改善与净化的主要途径。对于经济状况较好且水质标准较高的区域,可考虑辅以膜生物反应器、生物活性炭滤池等生化-物化法高效组合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1.
在补充再生水的模拟景观水体中采用黄菖蒲生物浮床,并引入网箱种植的水绵构建水绵强化浮床,从而探讨中低温条件下水绵强化浮床对再生水补给的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绵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绵强化浮床可以控制再生水补给的景观水体中的藻密度和叶绿素a(Chl-a)浓度,其在中低温连续运行60 d过程中,水绵强化浮床水体的藻密度和Chl-a浓度均值分别为1. 57×10~4个/mL和5. 59μg/L,为浮床水体对应值的34. 28%和54. 54%,为空白水体对应值的4. 89%和14. 44%。同时,水绵强化浮床对再生水补给的模拟景观水体中的氮和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TN、NH_4~+-N和NO_3~--N的本底浓度分别为7. 52、1. 71、5. 53 mg/L条件下,运行60 d后其对应的浓度分别降低至0. 20、0. 08、0. 06 mg/L;当TP和PO_4~(3-)-P的本底浓度分别为0. 75、0. 70 mg/L时,运行60 d后其对应的浓度分别降低至0. 01mg/L和检测限以下。因此,水绵强化浮床对再生水补给的景观水体中低温阶段的水质净化及藻类控制效果明显,可有效控制该类水体的富营养化,是一种高效的景观水体水质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缺水城市大型景观内湖补水水源短缺和水质维护难度大的问题,根据其景观娱乐、生态环境和雨洪调蓄功能对水质水量的要求,建立了基于水质水量联合优化控制的缺水城市大型景观内湖调度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多水源补水、水体循环净化设施和水体自净对内湖水质水量调度的影响,并以华北地区某市生态型新区大型景观内湖为研究对象,对模型进行实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内湖蓄水量、雨水补水量、再生水补水量和循环净化水量4个模型决策变量的多目标优化,在满足了内湖水质要求的同时,提高了雨水利用率,降低了再生水补水量和循环净化设施水量。实例研究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再生水景观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重点针对再生水在我国南方城市景观水体中的应用,通过工程研究、现场模拟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跟踪监测研究,从再生水用水的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水质保障等方面提出全方位的技术和管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定期监测由再生水补给的桃花潭和由地表水补给的兴庆湖两个景观水体中水质和浮游动物的历时变化,探究不同水源补给对水体水质和浮游动物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桃花潭水体中TN、TP、TCOD和Chl-a浓度年均值分别为4.65、0.22、29.24 mg/L和92.81μg/L,分别为兴庆湖对应值的1.95、2.29、1.49和2.30倍,分析可知再生水补给水体TP浓度增加引起浮游藻类增加,最终导致水体TCOD浓度上升。两水体检测到轮形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共27种,其中轮虫类21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各3种;桃花潭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为0.70 mg/L,且该水体中浮游动物种数、富营养型指示种种数及生物量均大于兴庆湖的对应值。冗余分析(R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水体中轮虫、枝角类的生物量与水质中的磷酸盐和TP相关性强,藻类的暴发性增长对枝角类的贡献比对轮虫的贡献更大,而桡足类受影响较小。总之,TP是影响再生水补给的水体中浮游动物生物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5.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下简称“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市区北部,是奥林匹克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再生水为主要补充水源的“龙形水系”是其点睛之笔,也是“绿色奥运”的具体体现。即使再生水符合景观利用的水质标准,其氮磷含量仍相对较高,用于景观水系后,由于氮磷物质积累、水体流动性差、光照条件好等原因,仍存在水华爆发的风险。本文就森林公园景观水系水质净化与保持系统及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作了概括介绍。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是一个为游人提供了解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接受环境保护教育的场所,其景观水质净化工艺关键技术由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自主开发。  相似文献   

16.
《西南给排水》2009,31(4):34-34
从有关部门获悉.由市园林绿化研究所和南开大学等单位共同研究。天津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之一—《利用再生水作为景观水体补充水的水质保护技术》日前通过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验收。该技术的应用。将使从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再生水通过水生植物、生物膜、再生水生态群落修复等方式,变成城市景观水用以美化城市环境。有关专家指出。此重大成果的应用对于加快建设生态城市步伐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TP浓度和季节变化对再生水水体中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藻类的过度生长是将再生水用于城市景观水体时面,临的难题之一。采用城市再生水,在南方某市开展了以再生水为补水的景观水体的藻类生长模拟试验,重点考察了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以及不同总磷浓度下的藻类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在春、夏、秋季,影响藻类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是总磷浓度,而在冬季则是活跃的藻种。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再生水景观水体的运行管理和藻类生长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再生水回灌地下的水质安全控制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再生水地下回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水体中病原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途径,结合回灌方式和回灌目的,提出了回灌地下的水质要求,并初步筛选出卫生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物理学指标、综合性指标等作为再生水地下回灌的水质安全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传统生态浮床对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中氮去除效果不佳的问题,在传统生态浮床(T-EFB)基础上引入植物碳源,构建植物碳源强化生态浮床(PCS-EFB),并通过中试考察了两者对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以及植物碳源对根系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PCS-EFB可大幅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试验全程对浊度、TN、NO3--N、藻密度和叶绿素a(Chl-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46.52%、62.24%、92.84%、57.51%和63.86%。同时,植物碳源的缓释性与良好的可生化性使其在促进反硝化的同时不会引起水体COD的大幅增加。此外,植物碳源的添加还可提高浮床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同时增加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Firmicutes等功能菌的相对丰度,促进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和降解。因此,植物碳源强化生态浮床可用于以硝酸盐氮为主的景观水体净化,以保障水质和控制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20.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介绍了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在我国的实践状况,对我国现行的有关景观水体水质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水体富营养化与自净等技术措施及其与二级处理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