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1)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建设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通过专业建设把校内教学与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衔接起来,注重专业建设的改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改革。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0)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通识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高职院校培养当下和未来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侧重于对职业人格的塑造。就目前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可以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校园环境、加强社会活动三个方面来构建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并体现以职业为导向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20)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难题,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响应创业教育改革号召、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实施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制、搭建课程基础平台、形成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创新教育模式、打造实战平台等多种策略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2)
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效率的供给侧改革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新挑战。高职教育存在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不匹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人才培养过程单一以及"软件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新常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体系机制改造,将培养大国工匠作为教育使命,建立适应"新常态"的专业设置机制,构建多层次、综合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软件设施"的投入,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36-39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知识老化、方法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以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为例,探讨如何完善适合企业需求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来确保高职教育目标的落实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11)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教育为根基,赋予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逻辑机理。立足于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借鉴国内外典型院校双创教育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推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应依托专业,根要扎得深;深化课程改革,力要用得精准;加强队伍建设,师资要精良;搭建平台,政校行企要协同。  相似文献   

7.
刘兆文 《砖瓦》2021,(1):194-195
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当时当前国内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模式相差不大,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以《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为切入点,对高职课程教改问题进行研究,探究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问题,希望能为我国高职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为高职院校高技术性操作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合作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职院校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高职院校对文科类专业产学研结合存在认识局限、动力不足、能力不强、管理滞后、政策缺位等问题。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提高行业企业跟高职院校合作的意愿,完善产学研机制;强化学校的科研推广能力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4)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于各个阶段的教育给予了更多关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以及市场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市场中较为重视的人才类型。在职业导向引导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与调整,关注通识教育,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同步应用,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该文基于以上内容,探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3)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改革进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时期,经济社会改革亟需应用型人才。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陈旧、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我们需要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进行创新定位,构建起培养目标多元化、育人体系开放化、推进方案特色化、教育流程标准化的定位系统。并以此为指导,积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形式,完善制度机制,为转型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