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电爆葵花     
葵花籽,在我们辽西乡下,老百姓很少说它的大名,而都叫它的小名:“毛子嗑”,也有的嫌三个字叫着费事,索性就叫它“毛嗑”。据上岁数的人讲,当年老毛子(俄国人)特别喜欢吃这东西,走到哪都爱揣着点儿葵花籽吃,所以就叫毛子嗑。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不是确切,但打我记事起,就看见很多人家的房前屋后,  相似文献   

2.
说炕     
炕是中国北方特有的生活设施。炕字从“火”音“亢”。《说文解字》说:“炕,干也”,与“燥”字同一解释。“亢”也有高的意思,既高又有火,就很干燥。炕还有烧烤之意,现在北方有些地方还把烙烧饼叫“炕饼子”,就有点古意。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借用这个字,把形容词变成了动词和专用名词。炕分两大类,一是睡觉的地方,也就是不能移动的床;二是能烧火加热的火炕。  相似文献   

3.
吕田 《中国食品》2014,(5):70-71
我国的许多民俗都与吃食有关,二月二也不例外。虽然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吃食,但大多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等等。无非是想讨个好彩头。除了这些“龙身上的吃食”,日常吃的食物也要讨一个好彩头,比如豆腐叫“兜福”,芥菜叫“借财”等等。  相似文献   

4.
闲侃吃谚     
人都有一张嘴,而嘴有两个重要功能:说与吃。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没有它也就没有了生命。围绕一个“吃”字,人们说出了许许多多的谚语,可名之为“吃谚”。其内容之广可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吃谚之多,仅《谚海》汉族俗谚卷之一中,以吃字开头的就有三百六十四  相似文献   

5.
近日报载,非洲蝗虫(蚱蜢)成灾,当地人除尽力消灭外,还号召大家“吃蝗”。其实“吃虫”在我国边疆地区早已有之。我曾亲历,他们叫吃“麻蚱”或“油蚱蚂”。当庄稼茂旺时节,这种危害粮食的虫子也进入繁殖期,人们把刚孵出的肉敦敦、没长出翅膀的幼虫,从田边地角捉来,回家丢进火塘用火炭混合搅动,幼蝗被烧烤得香气扑鼻,黄爽爽流油,作为下饭菜是很高级的。  相似文献   

6.
臭干子揭秘     
“长沙油炸臭干子”名闻天下,今年全国小吃评比入选为中国名小吃之一。但是很不幸,这个传统产品日益衰微,现在能基本保持质量的只有几所不对外营业的宾馆和招待所。如省委九所、蓉园宾馆等。因为这些馆所是招待首长和贵宾的,例如毛主席来长沙就住在九所,一般人是不能轻易进入的。 长沙臭干子过去的名字叫“油炸豆腐”,避了一个臭字,以“火宫殿”最有名。特点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热气腾腾,吃了还想吃。六十年代基本绝  相似文献   

7.
夏吃姜     
《中外食品工业》2011,(8):34-37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叫医生开药方”,夏季吃一些辛姜可以帮助身体获得新的平衡。带有姜味的菜肴也可以有凉拌、快炒、煲煮等很多种,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做上一盘,体会一下“夏吃姜”的畅快吧。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滨海县五醍浆酒厂原名八滩酒厂,她是在原公和、元大两个糟坊的基础上建立的,为纪念1940年(解放区)阜东县县长宋乃德领导建筑的防海大堤(今称宋公堤),该厂生产的五醍浆大曲报经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为“海堤”牌。此酒原名“五添浆”,过去人们生产没有仪器,验收时用十份酒五份水,经搅和后能站得住花,这就算能吃五个浆的标准酒,因而叫“五添浆”。1958年建厂定酒名时,考虑到“五添浆”的“添”字不雅,就将“添”改为“醍”字,“醍”与“添”是字音的一声之转,同时也取义于我国  相似文献   

9.
北蔚 《中国食品》2009,(3):14-17
春节永远离不开“吃”这一主题,而“吃”当首推“年夜饭”。除夕的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一顿团圆饭,对饭菜的讲究可真不少呢。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的饮食中更能体现出吉祥、喜庆团圆,幸福美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面条,太普通了,人人会做,家家都吃,似乎与名菜佳肴沾不上边儿。其实不然,1942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家乡的鱼汤面作为国家名优食品参加角逐,因风味独特,博得各国来宾称赞,一举荣获银质奖章,从此声名大振。鱼汤面,是家乡的特产,也是家乡人的最爱。记得以前在家乡上学的时候鱼汤面似乎是我每天早饭的“必修课”。在家乡一些被人们称为“老东台”的都有吃早茶的习惯。早上醒来,洗漱完,去就近的茶馆饭店里一坐,叫上一碗香浓的鱼汤面,喝喝茶、吃吃面、侃侃大山。那种感觉真是一个字:爽!家乡人过生日都有吃寿面的习惯。这寿面,自然是少不了鱼汤…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可能天生就喜欢鸡的。不必说封邑之地要取个“鸡”字,就是山头也要取个“鸡”字,村落也要取个“鸡”字,倘若查一查《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之类,诗文当中涉及“鸡”的,恐怕要以千百计了。而鸭就没那么幸运了,除了坡髯诌过一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外,其余就很渺茫了,而且就“诗学”上说,这句大白话诗,比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及“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来,意境上终归差些。 中国人喜欢吃鸡似乎是铁定的,《水浒》里有个老千,叫鼓上蚤时迁,是偷鸡的老手,他为什么不偷鸭而偷鸡。恐怕只能以鸡味胜  相似文献   

12.
都都 《饮食科学》2001,(1):38-38
广东年饭讲“意头”广东人吃东西很讲“意头”,即通过菜的谐音讲吉利。过年家家必备生菜(喻生生猛猛);用红绳挂根葱在门口(喻聪聪明明)。家家户户必备的年宵食品还有:年糕、油角、煎堆、糖莲藕、糖冬瓜、糖莲子、糖金桔等等。亲友来拜年,首先请客人吃“全盒”(又称果盒)。客人一般吃点糖果、柑桔之类,寓意为“大吉大利”。年夜饭也很讲究,如玉米羹叫金玉满堂,北菇扒时蔬叫玉树挂金钱等等。过年时男孩要买桃花,越大越好,象征走桃花运。  相似文献   

13.
人人都有一张嘴,而嘴有两个重要功能:说与吃。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没有它也没有了生命。围绕一个“吃”字,嘴也说出了许多民谚,这些谚语可称“吃谚”,其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仅《辞海》汉族俗谚卷一中,以吃字开头的就有364条。  相似文献   

14.
香菜的学名叫“胡荽”,但现在很少有人再提到这个名字了。胡荽中的所谓“胡”字证明了香菜的“洋血统”,这是2000年前张骞从西域带到我国的品种,有人说张骞通西域的贡献在地理上,在军事上,其实他在美食上的贡献也不小,如果没有当年的张骞。恐怕我们今天连饺子都吃不好,没有大蒜和香菜叫我们如何下咽呢?  相似文献   

15.
(上接2005年第11期)(三)小笼馒头小笼馒头是古老的传统名称,与现在的小笼包子或包饺很相似,也叫“卤汤馒头”或“无锡小馒头”,吃时咬开皮先吃其卤汤免溅胸襟之虑。传说当年太平天国士兵攻打金陵城之前,购下许多可以携带在身的小笼馒头,吃后一鼓作气攻下了石头城。翼王石达开有  相似文献   

16.
武汉人把吃早餐叫“过早”。在武汉看“过早”就如看一幅巨大的风俗画。 武汉人早晨起来,走上街头,遇到熟人的第一句话就是:“过早么?”如果对方已经吃过早餐就说,“过——了”,“过”字拖得很长,如果还没有吃早餐就说;“还冒——呢”,“冒”字拖得很长。九省通衢,南北枢纽的武汉市,常住人口加流动人口有好几百万人,但“过早”却很方便。一进入武汉市区,公路两旁、铁道两旁、轮船码头、大街小巷。乃至工厂、学校、机关、经营早点的餐馆、  相似文献   

17.
《中外食品工业》2009,(5):68-69
“百菜不如白菜”,这个说法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卷心菜也叫“洋白菜”,是白菜大军中的一员,不管是拌着吃、烤着吃、还是炒着吃,样样都好吃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18.
大红绿地吃     
叶梓  郑莉画 《中国烹饪》2012,(1):110-110
南方人善茶,把喝茶美其名日吃茶,一个“吃”字,闲情和逸趣就出来了;北方人善酒,一杯端起,“咕咕咕”一喝,再来一杯,像《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所以直截了当地叫喝酒——酒与喝连在一起,豪气、雄壮和野性之味就有了。但老家的吃节酒,把酒与吃连在一起,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一般人会按字面理解成关于酒的一种温文尔雅的喝法,实则不然。  相似文献   

19.
对“吃”的注重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着眼点之一,以至形成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这在作为民族文化基本载体的汉语言文字里,自然也不乏相应的反映。一个简单的“吃”字,在构词上具有极强的粘着力,通过和别的语言要素的横向联系,衍生出众多的语词或惯用语。构词的起点虽在“吃”字,但语意的归宿远在“吃”的意思之外。“吃”来“吃”去,反而“吃”出一碗丰盛、香甜的语言八宝饭。  相似文献   

20.
天津东临渤海,被誉为渤海湾上的一颗明珠。也许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我发现,天津人对海货的偏爱,是其他城市里的人们所不能比拟的。早年天津有句俗话:“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时下典当行已不多见,人们又改变了说法.叫“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就是说,为了吃海货,即使典当家什、借钱欠债,也没人笑话你不会过日子。此虽为戏言,却也反映了海货在天津人们生活中的位置。所谓海货,指海产鱼虾蟹贝之类。天津人喜爱的海货有三样:海虾、海蟹和虾爬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