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桥梁工程中进行必要的隔震设计是极为关键的,也是确保桥梁工程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和依据,基于此,必须加强对于桥梁工程隔震设计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桥梁工程的隔震设计首先指出了桥梁工程进行隔震设计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了桥梁工程进行隔震设计的主要原则,最后重点从隔震装置的设计以及细部构造的设计等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做好具体的桥梁工程隔震设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超越最初设计地震的强震频繁发生,普通隔震结构在超设计地震作用下存在隔震层位移过大、支座剪断、甚至会造成隔震建筑与周围挡土墙发生严重碰撞的风险。提出了利用隔震层曲面特征及结构重力效应的曲面隔震新型隔震结构体系,控制隔震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隔震层位移响应。针对新提隔震结构体系建立了将隔震支座倾斜布置的简化单质点分析模型,并且对其加速度传递系数和位移传递系数进行了理论分析。设计制作了曲面隔震结构5层钢框架模型,与平面隔震结构模型和非隔震结构模型分别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曲面隔震结构加速度响应较普通隔震结构有所放大,显著小于抗震结构,曲面隔震结构的隔震层位移则比普通隔震结构明显减小,试验结果与理论研究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基础滑移隔震房屋结构设计与工程应用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本文进行了隔震体系限位耗能元件的弹塑性分析,利用多层砖房的足尺结构进行了滑移结构动力特性试验。通过对隔震房屋有限位装置的恢复力特性的研究,提出了多层砖房隔震结构的恢复力计算模型,编制了隔震结构的分析程序,提出了基础滑移隔震房屋结构设计的构造措施和减震效果试推检验方法。实际工程算例表明,滑移隔震结构较基础固定结构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在设计中可降低设计烈度二度进行隔震设计。  相似文献   

4.
郑丽 《中国科技博览》2012,(34):164-164
水利工程基础结构的隔震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中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熟知并掌握基础结构的隔震设计原理及设计要点是关键前提且颇具现实意义。着眼于从理论层面为水利工程基础结构的隔震设计提供一定指导,探讨了基础结构的隔震设计原理、设计要点以及验算要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的独特性能研制合适的隔震装置是SMA在隔震领域应用的关键之一。该文设计了一种超弹性SMA隔震支座;推导了该支座的理论力学模型,建立了它的有限元模型,运用理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与有限元结果进行了对比;针对所设计的SMA隔震支座,提出了简易的SMA隔震设计方法,对某空间网架结构进行了隔震设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文设计的SMA隔震支座能有效降低网架结构地震响应。该文的研究为控制空间网架结构的地震响应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欧谨  刘伟庆 《工程力学》2001,(A03):239-243
本文通过实际工程的设计计算,分析了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介绍了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方法,为隔震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概括了隔震技术的原理及隔震体系的基本特征,介绍了我国现行的隔震技术规程,探讨了隔震技术的优越性,一些设计施工注意事项,说明了隔震技术极具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事业迅猛发展,桥梁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和提高,因此客观上要求桥梁抗震效能的增强与改善。本文从三个方面来介绍桥梁设计中的隔震设计:第一部分强调了加强桥梁隔震设计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桥梁隔震设计的相关理论,在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桥梁隔震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隔震结构关键设计参数对其在地震作用下整体可靠度的影响,将隔震结构简化的两质点计算模型,隔震层采用Bouc-Wen模型来模拟,上部结构采用刚度退化的Bouc-Wen模型来模拟,建立了隔震结构的运动方程,结合虚拟激励法与可靠度理论,分析了隔震结构在不同周期比、屈重比与阻尼比下的平稳随机地震响应与动力可靠度。并以整体可靠度为目标,对隔震结构的设计参数进行优化选取。将上述理论运用于设防烈度为8度的某隔震结构,分析了隔震层与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峰值的随机地震响应,并计算了隔震结构的整体可靠度。研究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的周期比、屈重比及阻尼比的适当选取,能使隔震结构的隔震层与上部结构位移响应均较小,从而使隔震结构整体可靠度较高。从整体可靠度的角度对隔震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对隔震结构的合理设计及性态控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满足现阶段城市交通工程的开展需要,进行桥梁设计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本文就桥梁设计的隔震模块、桥梁隔震设计模块展开分析,进行设计重要性的剖析,进行先进的桥梁隔震设计理论的应用,解决现阶段桥梁隔震设计过程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对抗震设防烈度8度(0.2g)、预期隔震目标降低一度的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的隔震性能展开研究。对比了异形柱框架结构和矩形柱框架结构的隔震设计,并对满足隔震设计目标的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开展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异形柱框架结构抗侧移刚度的优势使其在隔震设计阶段能获得比同条件的等截面面积矩形柱框架更小的水平向减震系数;且基础隔震异形柱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的加速度和位移响应得到明显降低,实现了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验证了基础隔震是提升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之一,但隔震设计应充分考虑上部结构的抗震性能劣势,适当限制其塑性性能的发展程度。总的来说,引入基础隔震技术能提升8度(0.2 g)区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其在高烈度地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层间隔震技术是提升地铁上盖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为识别影响该类结构关键设计指标的控制因素,从而指导该类结构的精细设计,依托一大底盘-双塔楼地铁上盖层间隔震工程案例,考虑了3种塔楼方案和4种隔震层方案,设计了12个分析案例。基于精细模型分析了塔楼、隔震层和大底盘相对刚度比和隔震层屈重比对9个关键设计指标的影响规律,包括塔楼和大底盘的中震减震系数、大震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楼面绝对加速度,以及隔震层的大震位移、极大面压和极小面压,识别了影响各设计指标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于塔楼,减震系数和楼面最大绝对加速度的控制因素是隔震层刚度和屈重比,减小两者可以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增大塔楼刚度也会存在一定的控制效果,但相对有限;增大塔楼刚度和减小隔震层刚度及屈重比可以一定程度控制塔楼最大层间位移角,当两者达到一定程度后控制效果均趋于稳定。对于大底盘,塔楼和隔震层对其设计指标影响相对较小。对于隔震层,隔震层刚度及屈重比是大震隔震层位移的主要控制因素,其减小会显著增大该位移;塔楼刚度是极大面压的控制性因素,刚度的增大会带来重力的增大,从而带来极大面压的增大;增大塔楼刚度和减小隔震层刚度均可显著控制支座中...  相似文献   

13.
基于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变形及耗能力学性能特点,设计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倾斜旋转型三维隔震装置,给出了三维隔震装置的组成构造和力学性能设计方法,提出了三维隔震装置的变形机理,推导了三维隔震装置的刚度和阻尼的理论计算公式。设计了倾斜旋转型三维支座的模型支座系统,并完成了竖向压缩力学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倾斜旋转型三维隔震装置构造合理、传力机制明确,在竖向变形状态下具有良好的阻尼耗能性能;试验得到的支座刚度和理论计算刚度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风荷载较大地区的隔震结构设计存在隔震效果、抗风设计和隔震层位移受控难以协调的问题。提出增设抗风支座协同隔震支座的组合隔震体系,利用抗风支座变刚度工作机理解决设计难题。介绍了新型钢板抗风支座的构造,并以某实际工程为例,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将隔震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归纳为比非隔震时降低半度、一度和一度半三个档次,建立三种对比隔震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从而进行隔震层布置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增设新型钢板抗风支座可以同时满足隔震效果、抗风承载力和隔震层位移受控的要求;提出隔震支座的水平承载力宜接近风载下隔震层水平剪力标准值,从而保证结构正常工作状态的建议;抗风支座设计应重点验算抗剪强度要求;抗风支座数值模拟和静载抗剪试验结果表明,其在正常使用和小震下提供抗剪承载力,中震下破坏退出工作,保证结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建筑结构基础隔震计算,分析了结构基础隔震设计计算中所应该考虑到的一些细节因素和问题,介绍了具体隔震计算中应如何考虑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赵桂峰  马玉宏 《振动与冲击》2011,30(11):148-152
针对村镇建筑带限位装置摩擦隔震技术,建立了隔震装置的综合恢复力模型和隔震体系的运动方程,编制了考虑摩擦效应的非线性分析程序,详细分析了隔震层摩擦系数、限位装置弹性刚度和屈服位移等因素对隔震体系的影响,最终通过大量计算给出了参数选取的合理取值范围,可为该隔震体系的简化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就目前我国公路系统的建设状况来看,桥梁结构设计的减隔震设计极为关键。减隔震技术作为新型的桥梁工程抗震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路段的结构设计中。本文首先阐述了减隔震技术的概念以及适用条件,并针对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设计中的优缺点进行点评,以期在施工运用减隔震技术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完善工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桥梁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以及建筑过程不可获取的一部分,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桥梁所起到的运输作用越来越大。由于近几年桥梁问题频出,桥梁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成为多方关注度焦点。桥梁的安全系数通常是由于其结构设计决定的,而隔震设计作为桥梁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桥梁的使用质量。本文主要探究分析了桥梁项目隔震设计的作用以及优势、桥梁隔震设计方法、常见的隔震技术探析。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城市高架匝道桥,提出仅在矮墩上设置隔震装置的部分隔震设计方案。以上海嘉闵高架某直线匝道桥为例,系统对比了"完全延性"、"完全隔震"与"部分隔震"体系下的结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相比"完全延性"设计,将固定墩改为活动墩的"部分隔震"设计,能有效降低纵向固定墩的地震强度和变形需求近70%,减小过渡墩伸缩缝的变形需求约21%~34%,降低主梁横向的地震动加速度约20%~39%;同时相比"完全隔震"设计,在墩底内力响应、支座变形以及伸缩缝变形方面基本相当。此外,固定墩改为活动墩的"部分隔震"设计,相较仍设固定墩的"部分隔震"设计,能显著降低纵向固定墩的地震响应以及主梁的纵向地震加速度近56%与38%,具有相对更优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地基液化对小高宽比隔震结构体系振动特性的影响,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再现了桩基基础小高宽比隔震结构体系在液化场地上的地震反应过程,分析了地基液化过程中基础及隔震层振动特性和隔震结构地震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地基液化后小高宽比隔震结构的一阶自振频率较刚性地基时大幅增加,阻尼比较刚性地基时也明显增加;液化地基上隔震层对群桩基础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起明显的放大作用,隔震效能消失,但隔震层对桩基承台转动角加速度反应起显著的减震作用;液化地基上小高宽比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的分布规律与非液化地基上隔震结构相比也具有明显差异,呈现出弯曲放大的特点,隔震结构顶层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增大尤为明显;液化地基上小高宽比隔震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反应远超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反应,可能导致基于刚性地基假定设计的隔震结构在地基液化时不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