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功  张洁 《机电一体化》2010,16(2):64-67
系统采用分层递阶的控制结构,实现了FMS中AGV的自动化控制。在介绍了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原理和实现。  相似文献   

2.
机械产品布局设计的分层递阶求解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思想 ,提出将布局约束分为部件级、零件级和特征级的由整体到局部进行分层表达的思想 ,并据此建立布局设计的分层递阶求解模型。  相似文献   

3.
为支持复杂装备的低碳化设计,分析了复杂装备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环节,提出了这类碳排放的描述方法。通过追踪零部件各生产环节中的碳排放,用基础零部件的工艺过程信息来描述其碳排放信息,构建了面向生产过程的基础碳排放库。利用功能分解树映射结构形成产品结构的分层递阶划分,并通过结构的逐层搭建及碳排放信息的逐层提取,自底向上地构建了产品的碳排放分层递阶模型。重点分析了该模型在锻压机设计中的应用,搭建了锻压机低碳化设计平台,通过对产品的碳排放分层描述,准确定位各层高碳排零部件,为低碳优化设计提供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4.
分层递阶多信号建模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信号模型是一种可应用于大型复杂系统的建模方法.针对大型复杂系统由于依赖关系难以获得而导致建模困难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分层递阶建立多信号模型的算法:在已知复杂系统底层各个模块的多信号模型基础上,首先分别计算各底层模块的可达性矩阵,然后将可达性逐层向上合并,最后再根据各层的可达性进行D矩阵合并,从而最终得到系统级D矩阵.该算法避免针对复杂系统直接讨论故障与测试的依赖关系,从而大大降低了系统级多信号建模的难度.最后进行了建模实例分析,并搭建真实电路进行模型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该算法有望提高复杂系统多信号模型的建模效率,对于进一步研究基于多信号模型的复杂系统的测试与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粗糙集理论和BP神经网络的分层递阶分类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分层递阶的原则,提出了一种将粗糙集理论与BP神经相结合的分类算法,该算法分别用粗糙集理论和BP神经网络处理决策表中的离散属性和连续属,可以避免对象连续属性离散化中产生不确定的情况。同时粗糙集对于决策表噪声比较敏感,BP神经网络可以克服这个缺点,最后,对3个公共数据库的测试验证了该分类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适应性的递阶式车间控制系统ALSYS具有相对控制层次的独立性、相对应用过程的独立性和相对于计算机的独立性,基本上能满足适应性的要求。本文论述了该系统新颖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型,并介绍了以上海交通大学生产系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的CIM示范系统实例所进行的系统开发和实现。  相似文献   

7.
根据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并行性,以及产品设计信息由粗渐细的递进规律,将产品工艺设计过程划分为概要工艺层、初步工艺层、详细工艺层和改进工艺层.利用集成定义建模理论对各层主要工艺活动进行建模,构建出四梯级的分层递阶工艺成熟度模型.针对概要工艺层的信息粗粒度,提出基于主要产品特征的成熟度评估,而对于信息细粒度的工艺改进层,则采用工艺失效知识进行工艺成熟度评估.所提方法在某汽车零配件产品工艺设计中得到应用验证,有助于工艺设计阶段的前移和制造可靠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变风量空调系统结构复杂,规模庞大,而且变量多,耦合性强,还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传统的自动控制方法大都采用控制参数固定的方法,虽然能够满足系统的稳定性运行,但会带来很大的能量浪费。该文设计一种递阶方式的控制方案,以变风量空调系统能耗最小为优化目标,使其在满足舒适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减少系统的运行能耗,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质量屋方法在确定因素权重时存在主观性过强的缺陷.对此,首先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采用优化的递阶质量屋方法,确定顾客需求和相应的设计要求权重,然后基于熵理论,利用竞争性评估矩阵,将以顾客满意为目标获得的产品设计要求权重与专家主观权重确定值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综合确定产品设计要求重要度的方法.结果表明,新方法确定的设计要求权重精度更高,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达到客观要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应用基本粗糙集理论对改模方案进行改模知识归纳可以得到改模决策规则集.为解决其规则集规模大、实用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精度粗糙集的改模知识分层递阶归纳方法.首先,在研究改模知识的分层递阶层次表达模型的基础上,给出改模方案特征值具体化、完备化和层次化方法,并据此构建了基于分层递阶的改模方案特征决策表集;其次,在特征约简过程中,引入分类质量/误差矩阵,通过基于变精度粗糙集的改模方案特征层次约简,得到符合用户分类质量要求的核心特征集;然后,进一步利用基于分层递阶的规则层次生成和知识获取方法,得到规模小且实用性强的规则集;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首先提出了一种在并行工程环境下用于小批量生产的质量反馈两层模型,能够准确、客观、在线动态地评价现行加工工序的状况和进行相应的加工过程质量仿真,以便对新零件的公差带设计提供指导。接着针对多批次小批量问题,提出了一种抑制数据中系统噪声和观测噪声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建模的精度。然后利用多组实验数据对提出的模型进行研究,充分地说明了以上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最后,针对广东省惠阳机械厂生产的ZJT-40型全自动胶囊充填机的充填杆外圆磨削加工过程,运用提出的多批次数据建模方法,有效地弥补了因小批量数据所固有的信息不完整性而无法精确建模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基于并行工程的集成质量保证系统HD—CAQ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旭文  赵良才  易红 《中国机械工程》2001,12(4):436-438,459
研究了在并行工程环境下柴油机产品集成质量保证系统HD-CAQ系统结构,讨论了系统各部分功能构成。该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面向柴油机产品设计、制造及其过程的集成质量保证系统,它为企业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优化产品设计、预防产品质量问题,以及保证企业各职能部门间相互协商、协同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基础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并行工程环境下的质量保证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并行工程的特点,对传统串行开发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产品开发业务职能之间的动态关系是实现 C E质量保证系统的关键。针对传统 Q F D 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 C E 环境下基于广义 Q F D 的质量保证系统模型,并对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述在并行工程中设计质量保证的重要性,提出了并行工程中设计质量保证系统的总体框架和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利用过程能力和质量指标的关系,在Cp-k确立的平面下对过程质量指标进行监控。基于以上理论模型,设计面向质量指标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作为常规控制图的一种并行监测方法。在确保生产过程稳定的前提下,利用该技术监控生产过程,可以监视实际生产过程是否达到预期的质量指标,能够更灵敏地反映生产过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CIMS环境下车间级产品质量集成监控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车间的单元自治能力,实现CIMS集成质量系统中车间级及现场监控级的质量功能集成,提出一种车间产品质量集成监控系统的结构框架和集成监控原理,并以某典型压力加工车间为背景,给出该系统的功能构成和实现技术。该系统对于提高制造企业的车间整体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个性化订单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到达时间随机和产品参数复杂多变的特点,结合J2EE和云平台技术,设计了一套具有面向用户个性化产品定制、订单预排产后下达车间生产及车间数据实时追踪等功能的云制造系统,用以对接车间,实时动态调度生产。分析了该系统的总体架构,研究了系统的关键技术,阐述了该系统在实时动态调度生产车间的运行环境。将该系统运用于某实验室的微型工厂,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技术特点,提出了具体的水质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方法,建立了完善的水质自动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并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支持并行工程的夹具TOP—DOWN设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一个支持并行工程的计算机辅助夹具自顶向下设计系统,该系统具有支持夹具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的能力。首先,给出了设计系统在并行工程环境下的运行模式,在该模式下系统分为支撑库、推理、模型演化和信息接口四部分。然后,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表达夹具装配模型,使其具有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化能力。最后,给出了功能-特征-结构的三层结构二级映射的推理方法,使自顶向下设计中功能到结构的推理更加简单、有效,同时给出了对参数化结构模型和详细模型进行修改的过程与方法,并给出了一个Pro/E下开发的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20.
浅谈视频监控系统图像质量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频监控系统作为安全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种智能建筑工程中.用户对于视频监控系统的图像质量也更加关注,文中通过对图像质量检测方法的阐述,强调了主观评价与客观检测相结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