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诊断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分析50例疑似肺结核患者,均接受常规组剂量螺旋CT检查、低剂量螺旋CT检查。结果:50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确诊41例(82.00%)。但是相较于常规剂量螺旋CT诊断结果而言,低剂量螺旋CT诊断肺结核所获得的影像学表现与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诊断价值高,不仅剂量小,而且辐射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100例,按照知情自愿原则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行急诊腹部CT检查进行诊断,对照组患者行剖腹探查方式进行诊断。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为88.0%,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为1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检查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各项之间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8.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尽管急诊腹部CT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中,其确诊率低于剖腹探查,但是急诊腹部CT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综合效价显著高于剖腹探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能谱CT能谱结石成分分析技术在提高肾结石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成功率、降低碎石后并发症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根据CT普通平扫结果决定体外冲击碎石条件的肾盏结石病例作为对照组,选取根据能谱CT肾结石成分评估结果决定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碎石条件的病例做实验组,比较两组一次碎石成功率、轰击次数平均值、碎石后重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碎石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一次碎石成功率,差异显著(p=0.039);实验组轰击次数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根据能谱CT体内肾结石成分分析结果制定选取碎石方案,可以明显提高一次碎石成功率、降低碎石后重要并发症,是碎石方案个体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06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腹部CT组与MRI组两组,每组各有53例患者,腹部CT组行腹部CT检查,MRI组行核磁胰胆管成像术检查,对比两组检查方式在诊断肝外胆管结石中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腹部CT组的检出率为52.83%,MRI组的检出率为84.91%,对比两组检查方式的结石检出率,核磁胰胆管成像检出率要明显比腹部CT检出率高,且具有显著差异性(X2=4.043,P=0.044),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外胆管结石的影像学诊断中,核磁胰胆管成像检出率要显著比腹部CT检出率高,且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比腹部CT诊断临床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中CT与增强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57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均行CT与增强CT检查,Ⅰ组根据CT影像学资料诊断患者,Ⅱ组根据增强CT影像学资料诊断患者,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式诊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符合情况,分析诊断结果。结果:Ⅱ组诊断种植灶长度、宽度和最小种植灶面积均明显小于Ⅰ组(P0.05);Ⅱ组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符合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且Ⅱ组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增强CT检查可有效检查出微小病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方法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3月—2020年6月间收治的74例血透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平均分组后,对照组血液透析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血透患者则采用了"常规护理+早期标准化护理干预"的方法,记录两组血透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健康信念、对护理满意度等数据。结果:比较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实验组仅为8.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84%,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实验组达到了97.30%,对照组为83.78%,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健康信念比较,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自我效能、感知健康促进行为障碍、健康动力的评分分别为(3.71±0.08)分、(3.98±0.13)分、(4.03±0.12)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透患者临床干预阶段,落实早期标准化护理干预方法能够取得满意效果,该护理方法对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以及健康信念的意义重大,满足临床干预要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于新冠肺炎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首次CT影像资料,其中CT常规剂量扫描50例,设置为常规剂量组,CT低剂量扫描50例,设置为低剂量组。两组影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分期以及影像图像评分,统计分析两组初检时剂量长度乘积、CT容积剂量、有效辐射剂量,同时对比两组多次复查CT的总剂量长度乘积以及总有效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新冠肺炎筛查中,早期检出率、进展期检出率以及危重期检出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肺窗图像质量评分、纵膈窗图像质量评分数据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剂量长度乘积、CT容积剂量、有效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多次复查CT的总剂量长度乘积以及总有效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CT扫描技术是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高效且准确度较高的一种诊断技术,CT低剂量扫描不仅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同时能减低辐射剂量,提高诊断安全性,有利于新冠肺炎的筛查,有助于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成人颅脑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开展常规体检的健康成人500例,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将样本分为5组,每组各100例,A组样本给予常规剂量扫描,其他4组分别采用80、100、160、200m As的低剂量扫描。依据每组样本的图像质量开展评分与辐射剂量比较。结果 :通过具体评分后,C组、D组、E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与A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为68%,显著低于其他4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数据显示B组、C组、D组、E组间的CT剂量指数与平均剂量长度乘积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样本的CT剂量指数为46.71m Gy,平均剂量长度乘积为560.01m Gy·cm,均显著高于其他4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成人开展颅脑检查时选用管电流为100m As的低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能够确保扫描图像的质量,也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6排CT与腹部X线平片对肠梗阻诊断准确率。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8例行手术治疗的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检查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4例,CT组给予16排CT检查,X线组给予腹部X线平片检查。结果:CT组准确率为91.17%,优于X线组的79.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患者检测梗阻原因、梗阻部位、绞窄准确率分别为82.35%、91.17%、80.0%,明显优于X线组的67.64%、73.52%、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16排CT检测诊断肠梗阻患者准确率明显高于腹部X线平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患者诊断当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经CT技术诊断的60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给予常规剂量螺旋CT检查以及低剂量螺旋CT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扫描方法在图像效果、发现结节的数目、肺结节形态学的特征以及对其进行定性的结果方面比较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结果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且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降低了患者辐射的危害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研究在诊断肠梗阻中超声诊断、螺旋CT诊断、腹部X线诊断的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参与诊治的经手术证实的肠梗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分析的对象,术前所有患者均实行超声诊断、螺旋CT诊断、腹部X线诊断,比较分析超声诊断、螺旋CT诊断、腹部X线诊断的符合率。结果:数据显示,在诊断梗阻部位、肠绞窄、肠梗阻、梗阻原因中,螺旋CT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超声诊断符合率,统计学具有显著组间数据参比意义(P0.05)。在诊断肠梗阻原因中,螺旋CT诊断符合率82.00%高于超声诊断符合率62.00%,统计学具有显著组间数据参比意义(P0.05),但在诊断梗阻部位、肠绞窄、梗阻中超声与螺旋CT之间,统计学不具有数据分析参比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肠梗阻中超声是有效的一种诊断方式,也是实时监测的最佳措施,与螺旋CT结合诊断检查,可为医师确定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阴道联合腹部超声检查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将386例2015年1月-2018年8月间于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将3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阴道超声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经阴道联合腹部超声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确诊率。结果:经对比,观察组患者临床确诊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肿瘤患者采取经阴道联合腹部超声检查的方式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诊断,提高了患者的子宫肌瘤临床确诊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低剂量胸部CT扫描诊断肺癌的作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44例疑似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实行DR检查(A组)、低剂量胸部CT检查(B组),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B组结节总检出率(31.82%)高于A组(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对≤5mm结节检出率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诊断符合率(95.45%)高于A组(81.8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肺癌患者予以低剂量胸部CT检查,效果尤为显著,特别是在直径≤5mm结节方面,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CT扫描技术和B超技术在腹部创伤中的诊断效果,探究CT诊断在腹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间腹部创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实验组通过CT检查诊断,对照组则通过B超进行检查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结果与最终手术结果的一致率。结果: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进行CT检查诊断的影像情况与最终的手术结果一致率高达96.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通过B超检查诊断的一致率76.0%(P0.01)。结论:腹部创伤利用CT进行检查诊断与最终的手术结果一致率相比B超检查高,能够更加清楚地展现出患者创伤的位置、类别以及面积,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在颈部CT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控制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4年12月-2016年11月间收治的87例颈部CT检查患者为研究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分别是44例与43例。结果:A组的上颈部图像质量评分低于B组,下颈部图像质量评分高于B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87例患者的图像质量均在诊断要求范围内。A组的上颈部客观噪声水平高于B组,下颈部客观噪声水平低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管电流大小并无明显变化,A组的上、下颈部管电流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CTDIvol(容积CT剂量指数)低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CM技术与固定管电流技术相比,可以明显控制患者颈部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较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东芝Activion16排螺旋CT低剂量管电流恒定技术(CCC)在胸部扫描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东芝Activion16排螺旋CT机胸部扫描的临床患者100例,将其按照扫描剂量分成四组,分别定义为50m A组、30m A组、20m A组、对照组,50m A组,30m A组,20m A组患者接受16排螺旋CT低剂量管电流恒定技术扫描,对照组患者接受自动曝光控制技术进行扫描。结果:经统计发现,CCC扫描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0m A组,30m A组,20m A组扫描所得图像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0m A组与20m A组图像噪声较对照组发生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CCC各组间噪声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取16排螺旋CT低剂量管电流恒定技术进行胸部扫描可获得质量良好的图像,并且辐射剂量明显低于自动曝光控制技术,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腹症诊断中应用全面腹部超声与选择性腹部超声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84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传统选择性腹部超声检查,观察组采用全面腹部超声检查,对两组患者超声检查时间、临床诊断时间、诊断符合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检查时间较对照组长,诊断时间较对照组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为97.62%,对照组诊断符合率为8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腹症采用全面腹部超声检查虽然检查时间较长,但是可缩短临床诊断时间,提高确诊率,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行MRI、CT、X线影像学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62例(65髋),分别行MRI、CT、X线影像学检查,比较不同影像学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结果:MRI检查、CT检查阳性检测率均高于X线片检查,且MRI检查阳性检测率高于CT检查,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Ⅰ期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的一致性高于CT、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CT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准确率优于X线检查,且MRI检查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在检查小器官疾病中采取高频超声检查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我院自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62例小器官疾病患者随机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1例,将常规检查作为参照组,将高频超声检查作为实验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疾病检出率。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诊断检出率与参照组对比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甲状腺疾病检出率为87.5%;乳腺疾病检出率为100%;男性生殖器疾病检出率为100%。结论:将高频超声检查应用于小器官疾病诊断中效果显著,可提升诊断检出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脑肿瘤出血性卒中与单纯性脑出血患者接受影像学鉴别诊断的差异性。方法:选取脑肿瘤出血性卒中患者50例为实验组,时间为2015年1月30日-2016年12月30日,同时选取50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均接受CT检查,对其CT检查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50例脑肿瘤出血性卒中患者经CT诊断的准确率为56.00%;实验组脑肿瘤出血性卒中患者的出血量、PS、CBV、CBF均少于对照组单纯性脑出血患者(P0.05)。结论:为脑出血患者实施检查时,应加强其疾病史的询问,合理通过影像学的方法对其血肿的具体形态以及周围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减少出现误诊的情况,从而为患者的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