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西山区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过程,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采用2009年、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10个景观格局指数对西山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从景观格局水平看,2009年-2015年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增大,2015年-2020年破碎化程度在下降;从类型水平指数看,2009年-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耕地和自然保留地破碎化程度在变大,至2020年破碎化程度在逐渐下降。城市化是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政策的制定,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趋于科学合理。所选取景观指数能够反映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可为类似高原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定量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1995—2015年广州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空间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大幅增长,其余景观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面积减少量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耕地、林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景观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花都、白云、黄埔、番禺和增城西南部;景观类型变化与高程、坡度、离地铁和主要道路距离呈反比,与离城市几何中心距离呈倒“U”型关系;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受离地铁距离的影响,草地变化主要受高程、坡度的影响,离主要道路距离对未利用地变化的影响较大;景观类型在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下比单因子决定力下更易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走建设占地少、 利用效率高的符合国情的用地方式是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根本方针,集约用地评价对于集约用地具备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主要地级市2000-2014年间相关建设用地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从建设用地投入水平、利用程度、产出水平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建设用地利用评价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4年三个时段的建设用地集约水平进行评价,并赋分,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化显示。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空间上,经济带东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节约水平总体高于西部。(3)城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相关性。对建设用地集约水平评价分析将有助于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和变化趋势,为未来城市土地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采用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用地方式是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根本方针,集约用地评价对于集约用地具备重要指导作用。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主要地级市2000~2014年间相关建设用地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从建设用地投入水平、利用程度、产出水平和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建设用地利用评价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4年三个时段的建设用地集约水平进行评价并赋分,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化显示,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空间上,经济带东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节约水平总体高于西部;(3)城市建设用地集约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相关性。对建设用地集约水平评价分析将有助于了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和变化趋势,为未来城市土地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矿业用地格局直接关系到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在对矿业用地格局、山水格局、土地利用格局、生态格局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尊重景观特色,构建了以山脊、水系、路网、林带为框架的生态廊道体系及绿色空间、蓝色空间、红色空间、黄色空间、灰色空间等相互融合的空间格局,通过区域生态系统组织、城市生态空间拓展、矿山工业遗迹保护、采矿废弃土地整合、河道整治与农田保护等措施,形成矿业用地安全格局,有利于促进区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1987—2014年兖州煤田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对兖州煤田部分矿区景观格局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了1987—2014年矿区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2003年以后景观破碎度开始增加,景观类型转化以耕地转向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与水域,未利用土地转向建设用地为主要转化方式。地下高强度开采、地面复垦和工程建设是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基础。为协调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本文以海东市为研究对象,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以2010—2014年海东市统计年鉴和土地变更数据等资料为基础,根据《城市建设用地集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对海东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主要从人口、经济变化与建设用地变化情况来判断建设用地利用趋势;定量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数进行计算,最后根据集约总指数和海东实际情况判断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等级。结果表明:I级有民和县,Ⅱ级有循化县、平安区、乐都区,Ⅲ级有互助县、化隆县,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1997-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重庆市第一产业比重与农用地面积呈同质减少趋势;二、三产业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但“一圈”与“两翼”地区两者的关联函数不同;二、三产业的边际城镇用地呈波动性递减趋势,说明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提高,但区域异质性明显。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发展呈现显著的同步变化趋势,应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合理调控土地利用配置格局。  相似文献   

9.
以深圳市南山区的社区为单元,以扩展演化的住宅用地为研究对象,引入土地承载力变化指数、土地利用强度变化指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指数与土地利用效益变化指数,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住宅用地扩展演化的空间质量进行评估,以揭示城市住宅用地的空间利用状况,为合理配置城市住宅用地以及提高住宅用地的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2009年至2012年期间,南山区住宅用地总体扩展演化速度较快,但扩展演化的空间质量不高,形成以“松坪山—安乐”为中心、“大学城—留仙”为次中心、质量值向外围逐级扩散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矿区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研究的不足,选择八个指标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采用FRAGSTATS计算景观格局指数,通过对2005~2015年3个时期的分类数据集进行比较来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格局最佳分析粒度为20m;2005~2010年,矿区扩张开发导致耕地、草地和林地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剧,矿区整体景观格局呈破碎化和复杂化的变化趋势;2010~2015年,由于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受损的耕地、草地和林地景观得到恢复,矿区整体景观格局水平朝规则化和均衡化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得文 《矿山测量》2021,49(1):74-78
基于GIS与RS技术,对珠三角2000、2005、2010、2015、2019年的9个地级市的建设用地进行边界提取,分析珠三角地级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张、空间格局和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珠三角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矿区用地格局直接关系到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武安市西石门矿区为例,在对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市域安全格局统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市域安全格局指导下的矿区土地利用理念,构建了以废弃地农林牧景观生态元修复、矿业遗迹再利用为重点,山、水、路、林生态廊道网络体系修复为框架,林地、河流用地、建设用地、耕地、矿业用地"五色空间"协调与自然和谐的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以维护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健康与完整。  相似文献   

13.
矿区用地格局直接关系到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武安市西石门矿区为例,在对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市域安全格局统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市域安全格局指导下的矿区土地利用理念,构建了以废弃地农林牧景观生态元修复、矿业遗迹再利用为重点,山、水、路、林生态廊道网络体系修复为框架,林地、河流用地、建设用地、耕地、矿业用地五色空间协调与自然和谐的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以维护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健康与完整。  相似文献   

14.
煤矿区土地覆盖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春花  杜培军  谭琨 《煤炭学报》2012,37(6):1026-1033
以徐州市西矿区2000,2005和2010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对遥感影像进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土地覆盖变化分析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探讨了煤炭开采对矿区土地覆盖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的规律。结果表明,近10 a来耕地始终占据矿区土地覆盖的主导类型,其次为建设用地,因此两者之间以及与其他类型的转化成为矿区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部分。未利用土地的土地覆盖变化幅度和年变化率最大,成为矿区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耕地和水体的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水体面积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采矿造成地面塌陷导致积水的形成,林地面积前期变化极小,后期增加。2000-2010年间,矿区景观类型中的建设用地、耕地以及未利用土地经历了一个由大破碎度到小破碎度、再由小破碎度到大破碎度的过程,矿区内各景观的聚集度在2005年达到最高,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矿区生态系统正朝着多样性、均匀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采煤沉陷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幸丽  高均海 《矿山测量》2009,(4):57-59,63
在GIS支持下,以1993、2000和2007年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景观/斑块类型面积、斑块个数、拼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分维数、破碎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蔓延度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标,从类型和景观水平对采煤沉陷区景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南湖沉陷区在最近15年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建设用地、耕地为主导的区域景观被打破,形成了以建设用地、水域、林地为主导的区域景观格局;开采活动和人为土地复垦是造成采煤沉陷区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煤矿区的建设与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矿区土地利用与景观的变化,以兖州市东滩煤矿开采前后两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煤矿区开采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开展深入研究工作,内容包括矿区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分析、景观格局变异分析以及其景观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987~2013年,矿区内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减少,其余地物类型的面积都增大;矿区景观格局呈现复杂化,破碎化和均衡化的发展趋势;研究区内高、中风险区的面积不断向外扩张,低风险区的面积比重下降。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同时,应注重土地复垦过程中的景观格局优化,通过相关治理技术降低矿区景观生态风险,增大景观格局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剖析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演变,揭示建设用地结构演变机制,明确建设用地合理配置路径,从而为我国东北三省制定城市规划和土地供应计划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本文依据《城市建设统计年鉴》,首先将城市建设用地类型整理归并为R类用地(居住用地)、M类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工业用地)、C类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S类用地(道路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其次利用信息熵和偏离-份额分析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对东北三省34座城市的建设用地结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2002年以来东北三省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逐年增加,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14%,其中以C类、S类用地贡献最大,用地占比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29%和5.51%。R类用地在4类城市建设用地类型中增幅最小,且呈不断下降趋势。2)M类、C类、S类用地的偏离分量对份额分量起到正向调整作用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促进了东北三省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合理化。2012年之后东北三省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较小,4类用地比例关系相对稳定。3)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交通水平、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对东北三省城市...  相似文献   

18.
王千 《资源与产业》2017,19(4):81-87
利用2010—2015年河北省的相关数据,构建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模型,测算全省以及省域内138个县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数,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GIS技术,研究脱钩指数空间集聚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规律,为进一步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供支撑。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5年全省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类型为扩张性复钩,脱钩指数为0.05~0.97;138个县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类型为扩张性复钩,脱钩指数为0.09~0.70。县域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脱钩存在空间聚集规律,LISA 指数显示“高—高”关联(HH)主要分布在三河市、香河县、大厂回族自治县和邢台市东部4个县,“低—低”关联(LL)显著区,位于省域中南部地区的19个县。最后,在扩张性脱钩类型基础上将省域内138个县划分为3个级别。   相似文献   

19.
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性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青海省西宁市中心城区为例,根据1999年、2003年、2009年3期的Landsat影像数据提取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信息,通过GIS技术分析10年间建设用地变化的动态信息,得到建设用地扩展侵占耕地、草地、其他用地的面积及空间分布,然后从人口变动、经济增长、政策制定3方面分析对西宁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展产生的驱动作用。研究表明,人口和经济因素是城市建设用地向外扩张的主要因素,政策因素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生产发展、村容整洁和建立区域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理论及景观格局方法,对我国典型人地矛盾突出的农业—乡镇企业区河南省安阳县曲沟镇1996—2005年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曲沟镇主要景观类型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消长变化,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景观格局进一步协调,生态景观基质仍是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始终是景观中最大的景观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观动态控制、景观分层控制等乡村土地利用的景观协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