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CT及X线在股骨头坏死分期中的诊断准确性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46例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X线检查,行CT检查的为CT组,行X线检查的为X线组。比较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的阳性检出率及0期、I期、II期、III期、IV期分期诊断检出率。结果:CT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82.6%)显著高于X线组(6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9,P0.05);且CT组患者在0期、I期、II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高于X线组(均P0.05),而在III期、IV期的检出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对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较X线高,且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中较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与探究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2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T诊断,观察组患者给予核磁共振诊断,对比并分析两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及诊断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阳性检出率(91.67%)与对照组股骨头坏死患者(50.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满意度(91.67%)与对照组股骨头坏死患者(75.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 :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诊断的效果要优于CT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及诊断满意度均更高一些,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MRI检查技术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别对其使用X线平片、CT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进行检测,并将其检测结果与同期临床症状进行对比。结果:64例患者经X线检测结果为4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经CT扫描检测结果为5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经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为6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并且有21例患者属于早期病变。经过对比,磁共振成像检测技术的检查结果最好,X线平片最差。三种检测技术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磁共振成像检测能够有效的多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进行检查,并且能够发现其早期病变状况。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检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行MRI、CT、X线影像学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62例(65髋),分别行MRI、CT、X线影像学检查,比较不同影像学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结果:MRI检查、CT检查阳性检测率均高于X线片检查,且MRI检查阳性检测率高于CT检查,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Ⅰ期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的一致性高于CT、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CT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准确率优于X线检查,且MRI检查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44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与观察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各72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均进行CT及磁共振检查。结果:经检查发现CT检查出的异常及早期病变例数明显低于磁共振检查出的异常及早期病变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CT的诊断效果,但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采用CT及磁共振检查方法能够更有助于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避免患者错过最佳治疗阶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CT与X线在矽肺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100例经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确诊的矽肺患者的X线与CT的影像学表现,比较它们在矽肺诊断过程中的检出率。结果:CT检查的总确诊例数为32(32.0%)例,X线的总确诊例数为32(32.0%)例,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矽肺I期、II期、II期两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在矽肺的诊断中更具有优势,矽肺诊断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但为了早期诊断矽肺和确定其进展,为治疗提供合理的参考,在X线的基础上结合CT检查更有利于矽肺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2例患有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均行髋关节CT及MRI扫描,共118髋,其中早期98髋,中晚期有20髋。结果:CT与MRI在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都较高,分别为94.1%和96.6%,但对于早期敏感性对比,MRI的敏感度高达10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T与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率都很高,但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中,MR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于CT,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观察核磁共振检查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技术要点。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给予CT检查诊断,观察组给予CT与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对比两组检查诊断中的价值及技术要点。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较高,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磁共振形态学征像中,乳腺癌患者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病灶早期增强、周围血管增粗迂曲、皮下脂肪间隙模糊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明显增强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磁共振检查在临床中有着重要价值,在诊断当中准确率较高,能够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磁共振检查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彩色超声与增强CT对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彩色超声和增强CT检查。将2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进行对比,计算检出率,并分别观察影像学表现。结果:增强CT对AP的总检出率和出血坏死型AP检查率均明显高于彩色超声(P0.05),对水肿型AP的检出率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影像学表现比较:胰管扩张、局限性增大、胆总管结石方面的检出率,彩色超声高于增强CT(P0.05);胰内小灶液化、胰外片状高密度方面,增强CT的检出率优于彩色超声(P0.05);实质不均匀、脂肪层模糊、胰外脓肿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彩色超声和增强CT在AP临床诊断中各有利弊,必要时可结合两者,发挥优势,弥补缺陷,提高AP临床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在急性脑梗塞患者诊断当中采用MRI与CT影像检查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样本选自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采用MRI检查诊断的60例患者当中,将其分为对比组与观察组,其中将采用MRI检查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用CT诊断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对比组,将两组患者检出率作为对比依据。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总检出率分析得知,观察组患者总检出率为98.3%;其中对照组患者检出率为61.7%,组间差异显著(P0.05),以此证明观察组患者诊断效果更为优异。结论 :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诊断当中采用MRI检查,为有效检查方法,检出率较高,可作为临床首选诊断方式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应用MRI联合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3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MRI检查。结果:CT诊断准确率为67.47%,明显低于MRI和CT联合MRI的81.93%、96.39%(P0.05);MRI联合CT检查对发病24h内及24-48h的病灶检出率较MRI、CT高(P0.05)。结论:MRI联合CT诊断老年多发性梗死的效果优于单用CT与MRI检查,可提高病灶检出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于新冠肺炎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首次CT影像资料,其中CT常规剂量扫描50例,设置为常规剂量组,CT低剂量扫描50例,设置为低剂量组。两组影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分期以及影像图像评分,统计分析两组初检时剂量长度乘积、CT容积剂量、有效辐射剂量,同时对比两组多次复查CT的总剂量长度乘积以及总有效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新冠肺炎筛查中,早期检出率、进展期检出率以及危重期检出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肺窗图像质量评分、纵膈窗图像质量评分数据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剂量长度乘积、CT容积剂量、有效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多次复查CT的总剂量长度乘积以及总有效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CT扫描技术是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高效且准确度较高的一种诊断技术,CT低剂量扫描不仅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同时能减低辐射剂量,提高诊断安全性,有利于新冠肺炎的筛查,有助于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中CT与增强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57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均行CT与增强CT检查,Ⅰ组根据CT影像学资料诊断患者,Ⅱ组根据增强CT影像学资料诊断患者,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式诊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符合情况,分析诊断结果。结果:Ⅱ组诊断种植灶长度、宽度和最小种植灶面积均明显小于Ⅰ组(P0.05);Ⅱ组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符合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且Ⅱ组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增强CT检查可有效检查出微小病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256层螺旋CT与磁共振应用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从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50例均行增强扫描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应用256层螺旋CT和(1.5T)磁共振扫描检查,将256层螺旋CT诊断结果记录为实验组,将磁共振诊断结果记录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有效性。结果:实验组患者中检出病灶为21 (84.00%),而对照组中总共检出病灶20(80.00%),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检出率更高,但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256层螺旋CT磁共振检测应用于颅内静脉窦血栓中进行诊断,能够有效减少误诊率,提高诊断有效性。检查结果为CT增强静脉成像优于磁共振检测,但单纯应用磁共振静脉成像进行检测,也能够获得一定的诊断效果。所以在临床诊断时,一方面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案,另一方面必要时也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联合的诊断方法,才能保证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对肩袖损伤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予以分析。方法:选择57例我院所收治的疑似肩袖损伤患者,纳入时间为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均实施CT检查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其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诊断结果,对比2种检查诊断结果准确性。结果:疑似肩袖损伤患者确诊结果阳性47例(82.46%)、阴性10例(17.54%);CT检查阳性37例(64.91%)、阴性20例(35.09%);磁共振成像检查阳性46例(80.70%)、阴性11例(19.30%)。与CT检查(59.57%、10.00%、50.88%)诊断结果相比,疑似肩袖损伤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结果灵敏度(93.62%)、特异度(80.00%)、准确性(91.23%)较高,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肩袖损伤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准确性较高,应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MRI、CT、X线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01-2018.12间我院接收的早期AS患者共100例,根据检查方式分成X线组41例、CT组30例及MRI组29例,对三组检查结果进行观察。结果:MRI组检出率明显较X线组和CT组高,MRI在骶髂关节各方面的诊断结果均优于X线组和CT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CT、X线均可应用于诊断早期AS,但MRI较CT、X线检出率更高,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低剂量胸部CT扫描诊断肺癌的作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44例疑似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实行DR检查(A组)、低剂量胸部CT检查(B组),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B组结节总检出率(31.82%)高于A组(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对≤5mm结节检出率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诊断符合率(95.45%)高于A组(81.8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肺癌患者予以低剂量胸部CT检查,效果尤为显著,特别是在直径≤5mm结节方面,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和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出现病变的螺旋CT影像学特征,为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61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在入院以后3天内,给予螺旋CT和X线片检查,然后对比不同检查方法对不同病变的检出率。结果:经螺旋CT检查显示,关节面侵蚀、骨质增生硬化和关节软组织肿胀的检出率分别为83.14%、67.05%、21.84%,明显高于X线片检出率(分别为60.5%、54.41%和3.83%),上述指标检出率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存在着统计学意义;在对于患者关节间隙增宽、间隙狭窄和关节强直等检出率对比,螺旋CT和X线片检查结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具有较高的密度和空间分辨率,在提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出现病变的影像评价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06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腹部CT组与MRI组两组,每组各有53例患者,腹部CT组行腹部CT检查,MRI组行核磁胰胆管成像术检查,对比两组检查方式在诊断肝外胆管结石中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腹部CT组的检出率为52.83%,MRI组的检出率为84.91%,对比两组检查方式的结石检出率,核磁胰胆管成像检出率要明显比腹部CT检出率高,且具有显著差异性(X2=4.043,P=0.044),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外胆管结石的影像学诊断中,核磁胰胆管成像检出率要显著比腹部CT检出率高,且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比腹部CT诊断临床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螺旋CT、动态MR及US在小肝癌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动态MR及US检查,观察不同检查方法的应用情况。结果:螺旋CT检查病灶检出率为94.8%,动态MR检查病灶检出率为96.6%,US检查病灶检出率为79.3%,螺旋CT检查和动态MR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比较(P0.05),与US检查比较,螺旋CT检查和动态MR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比较(P0.05)。螺旋CT检查准确率为94.5%,动态MR检查准确率为94.6%,US检查准确率为80.4%,螺旋CT和动态MR检查的准确率比较(P0.05),与US检查比较,螺旋CT和动态MR检查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动态MR在小肝癌诊断中的诊断率较高,优于US诊断,但是三者检查方法均有不同的优势,因此,联合检查在小肝癌的诊断中诊断的准确率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