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油及组分的润滑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2个柴油样品的润滑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柴油润滑性普遍较差,WS1.4≥460μm,且润滑性与硫含量、总芳烃含量、粘度等性质没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色谱柱分离等方式解析润滑组分,表明柴油润滑性关键组分是酸性杂环化合物;润滑性好的柴油,其酸度也较大;含氮极性化合物是良好的吸附润滑组分.  相似文献   

2.
 摘要:柴油的主要组分为烃类物质,包括链烷烃、一环烷烃、二环烷烃、三环烷烃、烷基苯、四氢萘、茚类、萘、烷基萘、苊类、苊烯类和三环芳烃。笔者采用相关分析法,考察了上述各烃类物质对中国成品柴油理化性质的影响规律,并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油品理化性质与其烃类组成的关联方程。F检验表明,上述方程可行,可以准确预测其中15项理化性质。根据关联方程确定了影响柴油理化性质的主要烃类物质,其中柴油的氧化安定性主要由苊烯类决定,低温流动性能主要由一环烷烃决定,十六烷值、密度和热值主要由链烷烃决定,润滑性主要由茚类决定。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频往复试验法(SH/T 0765#-2005)对不同来源的市售成品柴油的润滑性进行评价,比较储存前后润滑性的变化。考察了硫含量、多环芳烃含量、酸度和碱性氮化物类型对柴油储存前后润滑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柴油储存前后润滑性变化情况不同,凝点低的柴油储存后润滑性变差的几率较大;低硫含量、低芳烃含量的柴油储存前后润滑性差异较大;储存后柴油的酸度增大、缺氢数小的碱性氮化物含量增多是导致柴油润滑性变好的原因;脱除胶质后的柴油润滑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采用蒸馏法和色谱柱分离法分别对柴油按照组分和极性进行分离,并对不同馏分段柴油和极性柴油进行了润滑性能考察。通过SEM扫描电镜对进行润滑性能的磨痕形貌进行了表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柴油馏出温度的逐渐升高和柴油极性的增大,柴油组分的润滑性能越好。柴油的润滑性能与氮含量和多环芳烃之间有较好相关性,柴油的润滑性关键取决于其中的极性有机物及其数量。  相似文献   

5.
收集一定数量的柴油馏分样品,利用标准方法分别测定其基本物性、烃类组成信息和详细的碳数分布信息,建立起对应的数据库。对于一个待测柴油样本,首先根据其物性数据和烃类组成信息在库中找出与之距离最近的6个样本,然后利用这几个样本的信息,结合过采样技术在待测样本周围生成大量的虚拟样本,最后根据KNR算法进行回归计算,选择与待测样本最相似的4个虚拟样本,将这些样本的碳数分布组成信息进行线性加权加和,以此作为待测样本的预测值。将该方法应用于直馏柴油碳数分布的预测模型,柴油的硫含量、氮含量、酸值以及11个烃类(分别为链烷烃、单环烷烃、双环烷烃、三环烷烃、烷基苯、茚满/四氢萘、茚类、萘类、苊类、苊烯类和三环芳烃)的组成信息作为模型的输入特征,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模型能同时计算出直馏柴油中312项碳数集总的含量,计算速度快,准确度高,模型维护简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中通过测定不同工艺生产的柴油的润滑性和烃类组成,分析了烃类组成、添加剂、硫含量与润滑性的关系,以及各馏出口、精制半成品柴油的润滑性分布状况,为生产高润滑性的柴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用柴油的烃族组成预测十六烷值和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柱色谱和GC-MS方法测定了柴油的13种烃族组成,分别是:(1)链烷烃,(2)一环环烷烃,(3)二环环烷烃,(4)三环环烷烃,(5)烷基苯,(6)茚满萘满,(7)茚类,(8)萘,(9)烷基萘,(10)苊类,(11)苊烯,(12)三环芳烃,(13)胶质。采用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柴油的十六烷值和密度与其13个烃族组成的关联式,统计检验结果并将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用烃族组成预测柴油的十六烷值和密度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步入90年代以来,柴油这种量大面广的燃料在使用过程中排放的尾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颇受工业化国家重视。尾气中排放的有害组分SO_x、醛类、颗粒物和CO、HC、NO_x(较汽油车排放少)等与柴油中硫含量、芳烃含量和十六烷值等有关。因此,这些国家对硫含量、芳烃含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大型运输机、挖掘机等重型柴油车的出现,还有对空气质量指标的限制,对汽车尾气排放指标更加苛刻,要求柴油中的硫含量越少越好,但随着柴油中的硫含量的减少,柴油的润滑性能变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在柴油中加入润滑性添加剂,来提高柴油的润滑性能。为了配合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柴油及柴油润滑性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在磨损四球机上用L9(3^4)正交方案考察并确定了试验条件。该试验方法的特点是试验周期短,费用低,对不同质量级别的柴油及柴油润滑性添加剂具有较好的区分性和重复性,对研发中心进行柴油及柴油润滑性添加剂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加氢喷气燃料主体烃组分对燃料润滑性的影响。根据喷气燃料的组成,选择代表喷气燃料不同组分的纯化合物,建立简单的模拟系统,研究其对喷气燃料润滑性的贡献。结果表明,碳数相同的烃组分中润滑性以芳烃最好,其次为烯烃、环烷烃,链烷烃最差。将四氢萘、二甲苯和1-癸烯按比例加入到加氢喷气燃料基础油中,四氢萘对燃料润滑性的改善优于1-癸烯和二甲苯;对燃料润滑性起主要作用的是在加氢喷气燃料中含量很少的四氢萘和烯烃,含量多的二甲苯对喷气燃料润滑性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1.
燃料润滑性的研究 Ⅰ.柴油组分的磨损性能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色谱法分离所得到的柴油组分为试样,通过HFR试验机研究了各组分的磨损性能.试验结果说明多环芳烃和极性杂质是影响柴油润滑性的主要组分,多环芳烃在低浓度时,增大磨损,而在较高浓度时,又有抗磨作用,单环和双环芳烃对柴油的磨损影响不大.对芳烃的润滑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上述现象可以用几种表面反应的竞争作用以及多环芳烃游离基的稳定性来解释.  相似文献   

12.
减少燃料油硫含量是降低尾气污染物排放量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柴油硫含量已经降低到50μg/g以下。随着柴油硫含量的降低,其润滑性也变差。低硫柴油增大了发动机磨损,甚至使发动机发生失效。分析了解决低硫柴油润滑性的途径,重点介绍了利用三种类型添加剂对柴油润滑性影响的实验过程和分析结果,指出加入添加剂是提高柴油润滑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 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GC×GC/HR-TOF MS)对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中的芳烃化合物进行详细表征。通过质谱图解析、沸点信息和标准物质保留时间对比,结合仪器高分辨率的优势,确定LCO中的主要芳烃类型及结构。对相同Z值、但类型不同的芳烃在总离子流色谱图中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计算,结合SH/T 0606-2005法测定结果,得到不同类型芳烃在LCO中的含量。结果表明:LCO中除含有Z值为-6的烷基苯类、Z值为-12的萘类和Z值为-18的菲类和蒽类化合物外,还含有Z值为-8的芳烃包含茚满类和四氢萘类化合物,以茚满类为主;Z值为-10的芳烃主要为茚类,含有少量的二环烷基苯类;Z值为-14的芳烃包含联苯类、苊类和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以苊类为主;Z值为-16的芳烃主要为芴类,不含苊烯类化合物。该方法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芳烃类型和单体化合物的分子组成信息。  相似文献   

14.
基于GC-FID/MSD对LTAG工艺开工调试过程中的催化裂化柴油及其加氢生成油进行详细的分子组成表征,通过质谱图解析、NIST谱库检索、沸点规律及保留时间文献对照等,结合内标法实现该催化柴油及其加氢生成油中的萘类、菲类和蒽类等多环芳烃以及四氢萘、八氢菲和八氢蒽等环烷基单环芳烃的分子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催化柴油及其加氢生成油中C0~C3-萘类和C0~C3-菲/蒽类化合物的分布变化可直观反映LTAG技术加氢单元实现了多环芳烃的高效加氢转化,而四氢萘、八氢菲和八氢蒽等环烷基单环芳烃的分布变化则直观体现出LTAG技术加氢单元实现了对多环芳烃加氢转化深度的有效控制,这将利于催化裂解单元多产高辛烷值汽油和轻芳烃产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柴油加氢精制程度的深入,其润滑性不足的问题日显突出。文中阐述了低硫柴油润滑改进剂的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分析了低硫柴油润滑性能差的原因;进行了非均相催化剂制备与表征,建立了非均相催化剂制备润滑改进剂的技术方案,通过高频往复磨损试验方法对抗磨剂的润滑性能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国内外常用的醇醚类、羧酸类、脂肪酸酯类、酰胺类和芳烃类等化合物作为柴油润滑改进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柴油润滑性的影响因素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加氢裂化柴油为空白原料,考察了不同芳烃、硫化物、氮化物和含氧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对柴油润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的环烷酸和含氮化合物能有效地改善柴油润滑性,而单环、双环芳烃和硫化物对柴油润滑性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不同的化合物混合对柴油润滑性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7.
柴油加氢脱芳烃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一种柴油加氢脱芳烃催化剂的研究结果。该催化剂的活性金属组分为贵金属。在中压条件下,使用该催化剂,以硫含量为150μg/g的中原催化裂化柴油加氢精制油为原料,加氢脱芳烃率达到68%,柴油收率95%以上,可用来直接生产满足《世界燃油规范》Ⅲ类标准要求的清洁柴油。该催化剂对原料的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耐硫、氮能力和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影响柴油润滑性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试不同加工工艺生产柴油的密度、40℃运动粘度、酸度、硫、氮等理化指标及组成,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考察了理化指标和组成与磨斑直径的相关性。试验表明:柴油中的双环芳烃和多环芳烃对柴油润滑性的影响最大;柴油中的密度、酸度和粘度对柴油润滑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由于欧美对环境保护法规的日益严格,柴油中的多环芳烃和其他抗磨杂质的含量随之下降,柴油的润滑性能变得越来越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在柴油中加入柴油润滑剂来提高柴油的润滑性能。在磨损四球机上建立的柴油润滑性能试验方法,对不同级别的柴油及柴油润滑剂具有较好的区分性和重复性,与HFRR试验结果有一定的对应性,并对柴油润滑性试验方法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各国纷纷立法对车辆的排放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柴油中的硫含量不断降低。但硫含量降低到500mg/kg以下会导致柴油润滑性降低,引起柴油泵的磨损。因此,柴油需要加入润滑性改进剂。[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