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移动IP是-个用来支持节点移动性的因特网协议.它的设计目标是使节点无论在什么位置都可以无缝地接入因特网,并且可以不用改变节点原来的IP地址.文中的主要工作是实现移动IP中定义的一个功能实体--家乡代理.在原有的路由协议基础之上通过修改家乡代理的IP层处理机制,使其具有移动代理的功能.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不必对现有的设备作任何硬件和软件的更新就可以将其它节点发给移动节点的数据包转发到它现在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周瑛  吴中福  钟将  杜建军 《计算机仿真》2008,25(1):168-172,243
绑定更新注册是实现移动IPv6的移动性以及移动iPv6路由优化的技术基础,同时又会带来一系列新的安全问题,对移动节点和通信对端之间绑定更新注册验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移动节点在业务定制阶段与其家乡代理建立的信任关系和共享密钥,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家乡代理的绑定更新注册验证机制,并建立了移动iPv6环境下的验证模型和仿真试验系统.在同一仿真平台上,通过与该领域其它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在安全性和对路由可达的依赖方面,都优于现有验证机制.突出了家乡代理在绑定更新注册验证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家乡代理在移动IPv6网络部署中的可控性和可管理性,使得移动IPv6的部署和管理变得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3.
移动IP是一种对IP移动性的支持的协议,能够使移动主机(MH),借由家乡代理(HA)和外地代理(FA),直接向通信主机(CH)发送数据包。然而,所发送的数据包却不得不经过三个不同的网络:通信主机所在的子网,家乡代理所在的子网和移动主机当前所在的子网。这样,就使得发往移动主机的数据包要经过比预期长得多的路径。这些多余的路径在移动IP中被称为“三角路由”。这个问题可以用路由优化来解决,它要求所有通信主机保证一个绑定缓存,通信主机将从家乡代理中得到的移动主机的转交地址(CoA)储存在绑定缓存中,然后直接与移动主机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移动IP是一个在互联网上支持移动性功能的网络层解决方案,可以使移动节点以一个永久IP地址接入到任何网络上,并实现将IP包路由到位置不断改变的移动节点上。IP本身没有任何安全特性,容易造成对网络中通信的攻击。IPSec体系结构为此定义了一个网络层的系统解决方案。移动通信中的一个重要的安全问题是身份匿名。对于在外地链路的移动用户,基于安全性原因,希望对不可信任的访  相似文献   

5.
在IETF制定的标准移动IPv6中,移动节点在外地网络中每移动一个新的位置就要发送一个绑定更新信息到家乡代理和相应的通信节点上,这必将导致网络总的绑定和发送代价过高,降低网络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移动IPv6协议,通过将移动节点的绑定更新分为家乡更新和本地更新两类来降低网络的绑定代价,使网络的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IETF的移动IP协议存在代理的部署少、三角路由增加网络开销以及操作系统的支持有限等问题,未得到广泛应用。该文针对移动IP协议的不足,提出了一个新型的嵌入式移动性支持方案。该方案引入嵌入式移动代理和地址索引服务器来实现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小了移动管理对网络基础设施的依赖,为单个或成组移动设备提供了透明的移动服务。仿真实验表明,该移动性方案开销小、效率高,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7.
移动IPv6协议作为一个路由协议,只解决了节点移动过程中如何保持连接的问题,对安全方面的考虑相对不足。针对移动IPv6注册过程中的安全威胁,定义了IP—IN—IP封装的注册请求报文,给出了移动节点和家乡代理对注册请求消息的保护过程,家乡代理对注册应答消息IPSec保护过程,从而提高了移动IPv6注册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移动IPv6为IPv6网络提供移动性支持,移动IPv6路由优化消除了移动IP中移动节点和通信对端存在的三角路由问题。但同时,移动IPv6也引入了一些安全上的威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路由优化中的绑定更新的授权和认证问题。传统的返回可路由机制和CGA生成家乡地址的方法仍然存在安全上的问题,在CAM-DH协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增强方案,提高了安全性,优化了计算负载和报文交换性能。  相似文献   

9.
移动IP移动性管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型全IP网络已经成为网络发展的大趋势,采用移动IP解决无线IP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成为一种必然。移动IP v6作为网络层移动性管理的核心技术,其相关移动IP扩展技术是移动IP关于移动性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必须有更优化的微移动性管理协议处理本地移动性,层次型的移动性管理结构被大家所认同。分层移动性管理的策略对网络中位置代理的位置和层次进行规划,但是增加相应的管理机制引入切换管理愈加重要。  相似文献   

10.
移动式网络的动态家乡代理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减轻移动式网络中的三角路由问题,引入一个动态家乡代理为外地的移动式网络提供本地家乡代理的服务。设计了基于AAA机制的动态家乡代理模型,实现了基于数字签名原则和D-H密钥交换算法的移动式网络注册和密钥协商协议,描述了移动式网络节点的数据路由方式。安全性分析表明,动态家乡代理协议安全地实现了移动路由器与动态家乡代理之间的密钥交换,有效防止了中间人攻击和会话拦截攻击,能对实施泛洪攻击的移动节点进行跟踪。  相似文献   

11.
移动性管理是移动通信技术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性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该文提出了一种在移动IP环境下的基于分布式注册服务器的指针优化策略,通过在路由器间建立并调整指针,跟踪移动节点的位置变化,使位置更新过程局部化,仅当连接请求到达时,才进行可能的对移动数据库的更新,从而减少网络中移动性管理的开销。该文中同时给出了指针优化策略的两种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2.
带模糊控制的动态指针推进移动性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移动性管理是移动计算研究领域的一个挑战性课题.提出了一种带模糊控制器的动态指针推进移动性管理策略.这种策略以移动台的移动次数、指针链长度及位置管理的代价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指针长度的改变量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出,对指针长度进行动态调整.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当移动台的呼入移动比较低时,这种策略比现行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性管理策略的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3.
Ad Hoc网络移动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无线移动AdHoc网络是一种不依赖任何固定设施的移动无线多跳网络。如何选择最贴近实际、最易于实现的移动模型是研究的基础,也是成功的关键。论文研究了几个典型的用于AdHoc网络中的移动模型。分析各种移动模型的关联和差异,给出了各自适用的范围及选择的依据条件,有利于AdHoc网络协议的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持移动设备的增多,人们已经进入到一个移动计算的时代。移动管理是移动通信中的核心问题。针对IETF的移动IP协议的不足,论文提出了基于嵌入式WindowsCE.net操作系统实现通信设备的移动管理方案。首先简述移动IP协议,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介绍了嵌入式移动代理的整体框架;最后详细说明了移动代理的实现。该方案主要特点如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移动管理对移动管理基础设施的依赖;嵌入式移动代理可以为操作系统提供透明的移动服务。  相似文献   

15.
移动性管理(包括位置管理和切换管理)是移动通信领域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位置管理涉及到位置更新和寻呼操作。在现行蜂窝系统中,一旦移动台越区(从一个位置区LA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区LA),就需要进行位置更新。因此,移动台越区问题的研究,对蜂窝系统的设计、位置管理策略的制订与性能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该文给出越区漫游仿真算法,并对运行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越区漫游有局部性。  相似文献   

16.
一种基于标地分离的卫星网络移动切换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卫星网络因具有覆盖区域广、通信延时低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当前有大量研究旨在开发IP协议的组网技术,并将其与地面IP网络融合。融合网络的挑战之一,即为卫星移动性,用户在卫星网络中的接入点频繁切换导致移动管理问题,而现有的移动IP技术不能高效支持卫星网络移动切换。为了高效支持移动切换,在卫星网络中应用标地分离思想,在标地分离的架构下研究切换管理问题;用映射服务系统对终端进行位置管理,在移动切换中由新接入卫星网关和终端的标志为主要信息在原卫星中形成通告转发表。仿真结果表明,相对移动IP技术,该方法有明显优势。将其应用于卫星网络时可以降低切换延时,减少大量的绑定更新开销或是次优路由,提升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7.
异质网络间移动管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静  王能 《计算机应用》2006,26(2):279-0281
针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异构性,提出一种可以适用于异质网络间的移动管理方案,通过利用所设计的“主机信息库”结合HIP(Host Identity Protocol)协议实时更新多模移动终端的接入状态信息,以维持服务的连续性。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优化接入网络系统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solving the mobility management problem in the context of professional private broadband networks in the vehicular scenario. These 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re commonly deployed and managed by mission-critical organisations with the aim of supporting their specific and highly demanding service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networks, we propose to solve the mobility problem at Layer 2. This way, the mobility management overhead is reduced compared to solutions that operate at Layer 3 or above and therefore, shorter handover delays and better end-to-end application performances are achieved. The core element of our proposal is an intelligent mobile switch that makes use of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IEEE 802.21 protocol to enhance vertical or heterogeneous handover performance. To validate our approach, we have developed a prototyp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signed mobile switch with IEEE 802.11 and IEEE 802.16 support. Using this mobile switch implementation, we have carried out a set of experiments over a real testbed and measured some key indicators to assess the mobility management process.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our handover strategy comfortably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TU-T Y.1541 recommendation for highly demanding applications and ITU-R report M.2134 for high-speed handover.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our contribution is the first proposal that solves the mobility management problem at Layer 2 while addressing the multi-access technology context in the vehicular professional private network scenario.  相似文献   

19.
A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mobile devices in use, different mobile networking models such as ad hoc or mesh are attracting a large research interest. Self-organizing mobile ad hoc networks (MANET) allow devices to share their services and resources without any central administration or Internet support. In this respect they can become the backbone of the wireless grid or the gateway to existing grids. To achieve these goals, MANET management must be as effective as that of wired networks. This is, however, a challenging task due to network features like mobility, heterogeneity, limited resources of hosts and feeble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t of simple, cost-effective and resilient procedures for the basic tasks of MANET creation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throughput performance of the access links (i.e., base station to mobile station and relay station to mobile station) is analyzed for the two-hop IEEE 802.16j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with asymmetrical topology. In specific, three frequency reuse scheme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spectrum efficiency of the access links: (1) an isolation band based frequency reuse scheme (IBFRS) which introduces an isolation band surrounding each relay station (RS) cluster (i.e, a separate RS or several adjacent RSs) so that the throughput of the access link can be improved by allowing frequency reuse between RSs and the base station (BS); (2) the dynamic frequency power partition (DFPP) scheme for reusing the frequency among RSs; (3) the selective reuse (SR) scheme for the RSs to further selectively reuse the frequency in the isolation band according to the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Comprehensive simulation shows that by applying the proposed IBFRS+DFPP+SR, the throughput of the access link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