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本文着重介绍了刚性地基上典型V形河谷三维散填体模型对于水平简谐地基振动的动态响应及其规律。重点探讨了来自与坝轴线里不同夹角α(0°、45°,60°,90°)方向的地震动力对坝体自振特征及动力响应的影响,发现了一些以往二维模型实验不可能发现的特殊现象.模型坝共振频率随激振方向不同而略有变化;特别是对于坝面稳定,顺河向与坝轴方向地震输入并不是两种危险的包络情况,在相同地震烈度下斜向地震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提出了坝面滑动的初始屈服面的概念,认为坝面一点加速度各分量的某一组合达到加速度空间的屈服面上,即可作为发生初始滑动的判据。  相似文献   

2.
丁泽霖  薛江寒  王婧 《水利学报》2023,54(7):857-868
为探究复杂地基对胶凝砂砾石坝(CSG坝)安全稳定性的影响,对均质地基、断裂双斜滑动面地基和完全发育双斜滑动面地基上的CSG坝开展了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分析试验中坝体、坝基的变形特征,以及模型的破坏过程与破坏形态,探究了影响坝体安全稳定的控制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均质地基模型、断裂双斜滑动面地基模型和完全发育双斜滑动面地基模型的超载安全系数Kp分别为6.8、6.4和6.0。(2)模型的破坏模式与地基整体性有很大的关系,其由坝体沿坝基面产生的贯通裂缝破坏,逐渐发展为跟随地基中的滑移通道滑动,形成坝踵下降、坝趾抬升的滑动翻转破坏。(3)复杂地基中结构面的抗滑稳定性决定着CSG坝的稳定性;CSG坝在受到双斜滑动面地基影响后,各模型的破坏超载安全系数随着地基的发育逐步降低,严重影响着工程安全性,在坝址选取时应尽量避免可能形成潜在滑动面的危险断层。试验成果可对CSG坝后续发展、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边坡监测手段主要是监测局部区域的水平位移, 然而应力和应变指标可更直观体现边坡的实时状态。根据光纤传感分布式监测技术的原理, 建立了边坡-地基数值模型, 采用水平应变的评价指标, 对其变形失稳过程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加载过程中, 相对于水平位移指标, 边坡内部的水平应变指标可以更好地体现边坡的变形失稳过程并能够预测实际破坏的滑动面。坡体内部设置的6条水平测线中最大水平应变与稳定性系数呈较好的对数关系, 通过比较, 建议主要对坡中区域进行布线监控。此外, 引入水平应变加速度指标, 得到了与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关系, 并可预测边坡-地基的稳定性劣化趋势, 进而实现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4.
卓丽 《红水河》2012,31(3):55-58,83
主要分析坐落在泥岩并伴有软弱夹层地基上闸坝的双斜滑动面深层抗滑稳定性,在主滑裂面AB和辅助滑裂面BC均不能完全确定的前提下,在正常蓄水位工况通过两次试算过程分别找出最不利的α、β值,将结果再运用到其他各工况,并从中找出深层抗滑稳定安全值同α、β值之间的变化趋势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5.
赵杰  邵龙潭 《水利学报》2006,37(6):668-673
本文引入有限元稳定分析法来求解土体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在有限元应力应变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搜索临界滑动面并增大外荷载使临界滑动面安全系数为1.0来确定极限承载力,并指出由此得到的极限承载力是土体结构沿临界滑动面整体达到极限平衡时的真正承载力。算例表明此法可行,同时将该方法推广到求解边坡极限承载力和地基承载力。文中还研究了边坡极限承载力同自重和坡角的关系。与各传统地基承载力公式比较发现,在土体内摩擦角比较大时,经验公式均低估了地基承载力。最后分析了计算参数变化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坡面细沟形态是一个降雨驱动下侵蚀产沙的微地形动态响应系统,这一地形因素体现着坡面侵蚀动力学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是基于物理过程的水蚀预报模型的关键部分。要建立具有物理意义的坡面侵蚀产流产沙预报模型,就必须从地形角度对细沟形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坡面细沟形态演变与量化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理论研究和观测方法两方面剖析了制约研究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推动该研究发展的对策,即:构建细沟形态量化参数评价标准,从建立"状态+时间"综合量化模式入手,以坡面细沟形态为切入点,研究一个连续降雨过程中细沟形态的发育过程与降雨侵蚀产沙过程的关系,定量揭示坡面侵蚀响应规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糯扎渡水电站弃渣场坡面土壤流失规律,选取移民安置工程中未采取拦挡及植被恢复措施的22个弃渣场坡面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流失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弃渣场坡面土壤流失量随着坡度及坡长的增加分别呈现二次函数及对数函数增长规律;土壤流失量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而与土壤总孔隙度及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加均呈现对数函数降低,与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呈不规律性。结合相关分析,筛选出7个显著及极显著影响土壤流失量的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土壤流失量参数α及影响土壤流失量各因子的综合参数β,并构建了回归模型,为土壤流失量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临坡地基"结构的地基承载力和边坡稳定性问题,根据不同边坡角度α、基础宽度b与坡顶距d建立了24种"临坡地基"模型,采用Terzagghi、Saran解析法和有限元极限平衡法,计算出"临坡地基"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和边坡失稳极限荷载,结果表明"临坡地基"是地基基础与边坡共同作用的结构,传统的水平地基承载力法不能描述其承载力特性;Saran法能反映出边坡的存在对地基承载力的折减效应,但其承载力值仍偏大;有限元法能较好的反应"临坡地基"的承载力值。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及其入射方向对边坡地震响应的影响,首先,考虑边坡对地震波的散射规律,提出了一种能够考虑地震波任意角度入射的地震动输入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考虑模型边界两侧的动力相互作用且简单易操作。其次,运用提出的地震动输入方法,通过有限元参数分析研究了地震波入射角对边坡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同时考虑P波及SV波入射时,由于两种波形的叠加作用,边坡的放大效应较一种波形单独作用时更加显著,且坡面上加速度分布更不均匀。地震波的入射角能够显著影响边坡的地震响应,随着地震波入射方向与坡面间夹角的增加,边坡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越明显,坡面上加速度分布越不均匀。  相似文献   

10.
利用颗粒离散元软件PFC3D,通过三轴实验与数值实验结果对比,得到与宏观参数相对应的细观参数,选取两组顺倾结构面,建立边坡模型,分析坡体破坏的细观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坡体的破坏往往会追踪软弱面,沿最危险滑动面发生移动;边坡颗粒沿最危险面朝坡底移动,坡体内部应力重新分布,两个方向的应力都沿临空面方向有偏移;速度矢量在原坡肩位置附近最大,其愈往坡体内部速度愈小;当多组软弱面坡体内部微裂缝数量足够多时,会形成连续贯通的滑移面,造成边坡的滑移。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表明采用颗粒离散元法研究发育软弱结构面土坡的破坏机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薛桦 《人民黄河》2012,(10):134-135,138
通过建立二维有限差分模型,对地震荷载下高填方路堤边坡的动力响应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位移规律及沿坡面的加速度放大规律。结果表明:在土体性质差异较大的薄弱层,会产生较大的剪切位移;路堤边坡处加速度峰值自下而上先减小后增大,在路堤顶部加速度峰值达到最大;砂卵石在地基中的位置不同,使得路堤顶部位移的周期与振幅不同,其中砂卵石在中部时对抗震来说最不利。  相似文献   

12.
采用FLAC3D多裂隙本构关系,建立层状岩坡平面破坏特征的各向异性数值分析模型。运用强度折减法,得出边坡安全系数与层间弱面倾角β、坡角α、坡高H以及岩体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灰色关联法给出了各因素对安全系数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顺倾向边坡,当β≤15°时,其破坏形式主要是拉裂-剪切-滑移破坏,滑面不沿层间弱面;当15°βα时,产生顺层滑移破坏;当β≥α时,坡顶处沿弱面滑移,坡角处弯折破坏。反倾向边坡,当β50°时主要为压剪破坏,β较大时(β≥50°)为倾倒破坏。随着β的增大,顺倾向边坡的安全系数呈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且水平层状边坡的稳定性要高于直立边坡;反倾向边坡的安全系数变化趋势与顺倾向边坡相反。当βα时,顺倾向边坡的稳定性要高于同倾角的反倾向边坡。顺倾向边坡,坡高对其稳定性影响最大,其次为弱面黏聚力和坡角,而弱面倾角和弱面摩擦角相对影响较小;反倾向边坡,各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弱面摩擦角、坡角、坡高、弱面黏聚力和弱面倾角。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有限元-无限元耦合分析模型,对软土地区地铁盾构隧道地震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地震动输入条件下地基-盾构隧道体系的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和动应变规律,根据土-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因素及特点提出了传感器的布置原则,明确了振动台试验中隧道结构的观测面位置及测点处的主要观测指标。结果表明:地基土对地震波的传播具有高频过滤、低频放大作用,地基中的加速度放大系数与埋深和加载波形有关;隧道结构动应力反应在与拱顶、拱底成30°圆心角附近达到最大,是应变量测的重点位置;结构不同高度处的加速度反应和接触土压力不同,沿结构高度布置传感器可量测各点动力差异及变化规律;观测面距离结构端部0.26D(D为结构宽度)处的端部效应可达13.58%,约为观测面距结构端部1D处的3倍,在选择主、辅观测面时应尽量远离结构端部1D。提出的量测方案为开展地铁盾构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数据采集提供了保证,亦可为其他地下结构模型试验测点布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三维地质力学模型破坏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针对武都碾压混凝土重力坝4个典型坝段的坝基深层抗滑稳定问题,开展了重力坝天然地基条件下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超载法破坏试验和加固地基条件下三维地质力学模型综合法破坏试验,得到了坝基的变形及其分布特点,以及模型的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研究了加固处理前后坝与地基稳定安全问题。试验结果表明:武都重力坝16#~19#坝段在天然地基下存在深层滑动问题,在进行了以置换混凝土塞为主的加固处理后,有效地阻隔了断层破裂面的扩展和滑移通道的形成,使坝基的深层滑动稳定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肖旻  王正中  刘铨鸿  王羿  葛建锐  王兴威 《水利学报》2017,48(10):1229-1239
假定渠基冻土为服从Winkler假设的弹性地基,提出一种针对开放系统混凝土梯形渠道的衬砌冻胀力分布计算方法。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引入与冻胀变形成比例的附加项来反映衬砌冻胀变形引起的冻胀力释放和削减,导出考虑冻土与衬砌结构耦合作用的冻土地基梁挠曲线微分方程。基于此,对现浇混凝土梯形渠道底板和坡板分别建立冻胀模型,并结合边界条件对方程求解获得渠道底板和坡板挠度和内力的解析表达式,进而建立了基于衬砌冻胀位移计算的渠道衬砌冻胀破坏判断准则。以新疆塔里木灌区某梯形渠道为原型,对衬砌各点冻胀位移进行了计算,并与材料力学方法的计算结果及原型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由于考虑了衬砌冻胀变形引起的冻胀力释放和削减,冻胀位移计算结果均较材料力学方法小,且与观测值更加符合。研究结果可为现浇混凝土梯形渠道的抗冻胀设计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坡面产流模式的神经网络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面产流是土壤本身特性与外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非线性输入输出关系。在分析坡面产流和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某些相似的基础上,利用径流站观测资料,建立了小流域坡面产流量的三层前向网络模型(BP算法),并显示了具有较好的模拟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参考国际水电工程的相关要求对以色列Kokhav Hayarden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坝坡进行抗震稳定分析。采用以色列英文版抗震设计规范SI 413—2013确定深厚覆盖层上坝体建基面加速度反应的峰值、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和时程输入加速度,进而采用美国规范ASCE 7-05和ICOLD等建议的三种常用拟静力法和拟动力法(Newmark滑块位移法)对建立在深厚覆盖层上的上、下库坝坡进行运行地震和最大设计地震下的抗震安全性复核。由不同允许滑动位移下的拟静力安全系数和坝坡地震滑动位移量计算结果可知,Kokhav Hayarden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坝坡均能满足OBE地震下坝坡位移小于5 cm的工程技术安全控制要求,坝坡抗震设计满足规范要求,上、下库坝坡在OBE和MDE地震下具备良好的抗震稳定性。研究成果对国际工程中深厚覆盖层上土石坝坝坡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坡面产流模式的神经网络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坡面产流是土壤本身特性与外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非线性输入输出关系。在分析坡面产流和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某些相似的基础上,利用径流站观测资料,建立了小流域坡面产流量的三层前向网络模型(BP算法),并显示了具有较好的模拟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克服现有Winkler模型未考虑渠基冻土连续性的不足,引入Pasternak剪切层描述独立土弹簧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提出Pasternak冻土地基上梯形渠道冻胀力学分析方法。对基土均匀冻胀且无顶盖板约束的梯形渠道导出接触面法向应力、衬砌板冻胀位移及截面内力分布的解析式。以甘肃省某梯形渠道为例,应用本文模型和Winkler模型计算各衬砌板冻胀位移分布及接触面法向应力分布,并结合观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观测值符合良好,且相比Winkler模型计算结果更接近观测值,能更加准确地反映衬砌冻胀位移分布规律,表明模型合理性。该模型能较好地体现法向冻胀力随衬砌冻胀变形的释放与衰减;法向冻胀力作用于坡板中下部且呈非线性、差异分布;中上部有脱开、翘起趋势而受法向冻结力作用;底板则只受法向冻胀力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梯形渠道抗冻胀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沉管隧道振动台模型地震反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沉管隧道在饱和砂土场地中的地震反应规律,以某超长沉管隧道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装配式柔性橡胶接头,开展了饱和砂土中的多段式沉管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沉管隧道模型由3节微粒混凝土管段和两节装配式柔性橡胶接头构成。试验通过孔隙水压力计、加速度计和应变片监测了地基的孔压、结构及其周围土层加速度和结构应变。试验结果表明:中小震时地基土并未液化,大震时模型表层地基土发生液化。地基土液化后,低频地震波对结构影响更大。结构与周围土体的加速度及其傅里叶谱形状吻合较好,结构加速度小于土体加速度,沉管隧道结构的地震反应受地基土的影响较大。靠近接头监测点的加速度反应更大,管段之间出现相对运动,接头是沉管隧道抗震设计的关键部位,模型结构的中墙、侧墙与结构顶板节点为此类型隧道的不利位置。试验研究成果为隧道抗震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