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夏口断层对临南斜坡区油气分布及运移方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夏口断层是惠民凹陷划分临南洼陷与临南斜坡的二级断层,具有继承性活动特点。在该断层附近不同位置分布着临南油田和曲堤油田。临南油田位于夏口断层西段的下盘,曲堤油田位于夏口断层东段的上盘。油田这种分布格局与夏口断层的封闭性在横向上的差异性有关,与夏口断层产状也密不可分。断层封闭性西段比东段强,东段成为临南生油洼陷油气向曲堤地区运移的有利通道。断层断面陡的部位是油气运移的优势路径。在断层上盘,断层走向弯曲的向心位置,其油气主要沿断层的凸形断面较陡处通过汇聚流的方式运聚到曲堤油田。油气在穿越断层运移时,会优选较陡断面带向上运移,断面凹凸特征控制着油气在穿越断层面运移时是发散流还是汇聚流。汇聚流的指向区是油气田的分布有利区。  相似文献   

2.
垦东凸起上第三系油气分布与断层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已发现油气藏纵、横分布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垦东凸起上第三系油气运聚与断层的关系,认为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断层圈闭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的横向分布,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活动时间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分布,指出垦东凸起油气勘探目标应以与断层有关的构造油藏为主,与断层有关的岩性油藏次之。  相似文献   

3.
根据东辛油田中央背斜带油气纵向分布特征,认为油气运移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区域盖层及地层流变性三控制了中央背斜带油气沿断裂的纵向运移,而断层两侧的界岩关系、断面正应力、砂岩百分比及排驱压力值等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油气沿断裂的纵向运移过程中,缓慢渗流和快速涌流两种运移方式的反复与交替,共同形成了油气沿断裂的阶梯运移。  相似文献   

4.
根据东辛油田中央背斜带油气纵向分布特征,认为油气运移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区域盖层及地层流变性三者控制了中央背斜带油气沿断裂的纵向运移,而断层两侧的界岩关系、断面正应力、砂岩百分比及排驱压力值等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油气沿断裂的纵向运移过程中,缓慢渗流和快速涌流两种运移方式的反复与交替,共同形成了油气沿断裂的阶梯运移.  相似文献   

5.
垦东凸起上第三系油气分布与断层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发现油气藏纵、横分布规律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垦东凸起上第三系油气运聚与断层的关系 ,认为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断层圈闭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的横向分布 ,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活动时间控制了油气的纵向分布 ,指出垦东凸起油气勘探目标应以与断层有关的构造油藏为主 ,与断层有关的岩性油藏次之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断层与油气运移及成藏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经过数次构造运动改造,形成复杂的断裂系统,按照断层的性质、规模、形成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展布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将其分为早期断层、晚期断层、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3类.早期断层中的控盆断层控制断陷的形成、演化;控制沉积断层控制有利源岩的分布部位.断层在活动时期是油气纵向运移通道,停止活动时期则不是;油气在横向上可以穿断层运移,断层在上倾方向上有非渗透遮挡层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断层油气藏.早期断层活动时期早于生烃期,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在源岩层系内可以形成早期原生油气藏,并且保存条件好;早期断层对圈闭的支解、分割作用,导致油气分布的复杂性、不连续性.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和晚期断层活动时是油气的纵向运移通道,同时使深层的原生油气藏遭到破环、变为残余油气藏,并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晚期断层停止活动时,亦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因此能够在源岩层系内形成晚期原生高产油气藏,保存条件好.断层活动时期与源岩排烃期(油气源)的匹配关系,决定油气的分布层位及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  相似文献   

7.
刘鑫金 《断块油气田》2012,19(2):163-166
油气运移的通道网络决定油气的分布规律及油气藏类型,因此,研究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网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沉积、构造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断层、砂砾岩扇体和不整合3种运移通道,构成了2种类型的网络,即断层-砂体运移网络和砂砾岩扇体-不整合-断层运移网络。利用油藏地球化学方法,选用原油物性和生物标志化合物2个参数,来追踪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网络,认为砂砾岩扇体-不整合-断层是坨154块的优势运移通道网络。这2种运移通道网络决定了区内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和地层-岩性2类油气藏,油气具有"纵向运移距离远、横向展布范围呈环带状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弄清留楚地区断裂控藏规律,在明确油源断裂的基础上,采用断面埋深等值线法刻画出油源断裂优势运移通道,结合烃源岩供烃能力和油气分布特征,分析了断面优势运移通道有效性的差异及其对油成藏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留楚地区油源断裂为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活动的Ⅲ型、Ⅴ型和Ⅵ型断裂,凸面型断面为其优势运移通道;断面优势运移通道有效性按照其沟通烃源岩级别的不同分为有效、较有效和低效3个等级;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和纵向分布,断面优势运移通道有效性等级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研究成果对留楚地区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油气纵向运移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油气纵向分布特征为 :曲堤地垒发现 4套主要的含油层系 ,西南缓坡带只在沙四上亚段发现了含油气层位 ,白桥—仁风潜山带无油气显示 ,夏口断裂带下降盘油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沙三段、沙二段。认为控制油气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地质因素有 :发育馆三段和沙一段区域性盖层 ;全区大规模油气运移期所有断层的活动都较弱 ,限制了油气的纵向运移 ;断裂带具有走滑性质 ,限制了纵向运移 ;斜坡带远离油源 ,油源不充足 ,同时只在局部地区存在异常压力带 ,垂向运移能量不足。曲堤油田纵向含油层系长是油源充足、晚期断层活动强烈造成的 ,而西南缓坡带发生油气纵向运移的可能性小 ,勘探目标应集中在沙一段区域盖层之下的层位。图 1参 5(王孝陵摘 )  相似文献   

10.
影响江汉西南缘油气富集的因素很多,其中尤其以工区内油气主要输导断层如谢凤桥断层、复兴场断层和南岗F3断层表现最为明显。谢凤桥、复兴场等断层对油气运移具有双重作用,早期主要起通道作用,后期则主要起封闭作用。后期封闭性的原因一是构造活动减弱,二是沿断层面发生的强烈矿化作用。这些断层的几何形态和产状对油气运移路径有决定性影响,凸面断层使流线汇集形成垂向的优势运移通道,而凹面断层则使流线向上发散,油气不易汇聚。复Ⅰ断块ES8井和ES4-1井油气富集区位于谢凤桥断层断面凸出部位,而采穴断块ES11-1井油气富集区则位于复兴场断层断面凸出部位,南岗1号断鼻位于南岗F3断层断面凸出部位,下步应积极探索沙市组上段盐间盐下目的层的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埋藏深度普遍超过4 500 m,油气具有平面上广泛分布、垂向上多层系叠加分布特征,这与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和空间配置组合关系密切联系.运用地质剖析与地化参数示踪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塔中地区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输导体系类型及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输导通道包括断层、不整合面及渗透性输导层,但各自作用差异明显.断层是垂向沟通油源的高效通道,控制着油气的纵向分布范围 和规模,随着与断层距离的增加,油气藏规模和产能逐渐变小;不整合面是侧向分配油气的通道,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范围,已发现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不整合范围内,且距不整合面越近,产能越高;渗透性输导层既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又是油气储集空间,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孔洞和洞穴型储层内.断裂、不整合面及渗透性输导层构成的"垂向通源-侧向分配-高孔汇聚"型输导格架,控制了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后在塔中地区奥陶系目的层内向两侧呈"T"字形输导分配,并优先聚集于次生孔隙发育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内.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断层和砂体特征、古鼻状构造、断层活动史及有效运移通道指数等分析,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第三系油气输导体系的组成与有效性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区输导体系主要由骨架砂岩与多级顺向和反向断层组成,倾伏于斜坡西侧生油洼槽的多个古鼻状构造与该区输导体系的良好配置构成了油气向斜坡汇集与运移的有利条件;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斜坡上主要断层的垂向输导作用有限,而众多NE向断层侧向调节所导致的砂砂对接使得油气可穿层运移,油气主要以由深层至浅层的阶梯状长距离侧向运移为主。  相似文献   

13.
油气运移过程中断层启闭性的量化表征参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气勘探决策中,判断断层在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中表现出的开启或封闭性特征十分重要,但一般很难从众多影响断层启闭性的地质因素中筛选和确定有效的最佳参数。以东营凹陷南坡东段王家岗油田为研究区,根据断层两盘储层内是否发现油气及油气藏的成因关系,判识断层在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启闭性。基于断层带的内部结构特征和流体行为,提出利用断层连通概率评价断层带整体在活动期间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的可能性。通过典型断层油藏精细解剖,按照一定密度在断层面上逐点进行启闭性判识和统计分析,建立了断层连通概率与各种量化参数之间的统计关系,利用相关系数评价了这些地质参数表征断层启闭性的有效性。研究认为,前人提出的各种启闭性量化参数与断层连通性的关系趋势与定性认识相一致,但反映单一地质因素的参数难以确定断层在运移过程是否作为运移通道,而包含两个或数个地质因素的综合参数,如泥岩涂抹因子(SGR)、断层面正应力参数的效果明显改善;断层开启系数(FOI)与断层启闭性的关系最密切,是表征断层启闭性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邵家洼陷区断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家洼陷区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的一个箕状断陷。邵家洼陷区断层平面组合特征复杂,剖面组合类型多样,导致了该洼陷区断层体系的复杂性和构造类型的多样性。基底断层的活动对邵家洼陷区的沉积充填和构造格局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它影响着油气运移的指向、路径、效率和聚集部位,主要使烃源岩层与储集层相连通而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盖层断层的活动主要影响该洼陷区圈闭的形成和类型,形成众多断块或断鼻构造而有利于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15.
莺歌海盆地输导系统及天然气主运移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迄今为止,在莺歌海盆地已发现4个气田和一些含气构造,但在莺东斜坡上的钻探效果却不理想,因而引起了勘探家们对该区天然气主运移途径及成藏规律的极大关注。鉴于此,以源运共控理论为指导,利用断裂和精细的层序地层学分析与沉积相的研究成果,对盆内输导体系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流体流动模拟分析技术,研究了油气运移方向。结果认为:底辟断裂系统为深成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而异常高压则是流体压裂运移的关键动力并驱使梅山-三亚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形成了现今的底辟构造气藏;另一方面,一部分天然气在高压的驱动下,沿着T40不整合面和黄流组的骨架砂体向莺东斜坡运移。进而预测指出,处于垂向运移路径上的底辟中深层和侧向主运移方向上的莺东斜坡带中、南段是天然气运聚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6.
断层的垂向运移能力是源上复杂断裂带油气勘探的关键。针对断层垂向运移能力的评价问题,基于油气泵吸式运移原理,结合环渤中凹陷区新近系油田勘探实践,提出了构造形变体的概念,将研究对象由以往的单一断层面转变为三维的活动断裂体,建立了构造形变体的定量计算方法。研究认为:①成藏期断裂活动造成的间歇式应力释放是油气垂向快速高效运移的动力,构造形变体能够更加客观地表征断裂带的整体活动强度,进而科学地表征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②构造形变体包含释放体积与波及体积两大关键参数,二者与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均具有正相关关系,释放体积和波及体积越大,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越强;③构造形变体控制着凹陷区油气的垂向运移,从不同层面控制了油气富集区、富集带与富集块的分布。构造形变体体积的非均一性形成了多个泵吸汇烃单元,进而控制了应力释放区和油气富集区;泵吸单元构造形变的体积越大,浅层油气的富集程度越高。在同一泵吸单元,形变中心控制着油气优势富集带的分布。断裂带内的局部强构造形变控制着油气的优势充注点,进而形成油气富集断块。构造形变体概念的提出为泵吸机制下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高效指导渤海海域一批大型新近系油田的发现与评价,对成熟区勘探的再认识和再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洼陷区复杂断裂带勘探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不整合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存在的多个不整合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埕北断阶带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断褶不整合、褶皱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5 种类型,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规律受不整合类型控制。在测井曲线组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将不整合面上、下分为三段式结构:底砾岩、风化泥岩和半风化岩石。这种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它将不同时代的储集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埕北断阶带不整合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受不整合纵向结构和类型控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8.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地震、分析测试等资料,识别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油气运移范围和路径,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分析了海安凹陷泰州组输导体系的特征及其组合方式.泰州组一段3套骨架砂体和系列断层相互配置,形成了连通砂体型、断层型、砂体—断层复合型3种输导体系类型.输导体系类型决定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在泰州组一段1砂组,以连通性较差砂体为输导体系,发育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在2+3砂组中,以断层或砂体—断层为输导体系,发育构造油气藏.综合研究表明,海安凹陷泰州组的砂体和断层是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而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相似文献   

19.
白音查干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白音查干凹陷以西部次凹的西部洼陷带为该凹陷的唯一生油洼陷,有阿尔善组的上部、腾格尔组的下部和都一段三套有效烃源岩。流体势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气的主要运移方向有5个,长期活动的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不整合面和渗透砂体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油气围绕生油洼陷分布,断裂带继承性发育的构造圈闭为主、洼陷带岩性圈闲为主以及流体势的指向控制油气横向分布,区域性生储盖组合及岩性控制油气的纵向分布,不同的地区油气分布层位不同;在断裂带找油要考虑断层两侧岩性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