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三维地质构造建模过程中地质曲面(层位面和断层面)和地层网格海量数据的组织、管理和可视化显示等技术难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外存的海量三角网格多分辨率数据组织技术,解决了地质曲面海量三角网格实时显示的难题;采用数据分块和层次细节(LOD)模型等技术,实现了一种针对地层网格海量数据的多分辨率数据组织和管理技术;为了增强三维地质构造模型海量数据三维可视化显示的实时性,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外存的三维地质模型海量数据调度与可视化框架,解决了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系统研发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多波多分量地震处理和解释软件平台的研发基础上,根据多波地震数据的特点,建立了一套适合多波数据管理的方案,并根据地震叠前海量数据的特点,对数据进行分块,以满足叠前数据实时显示的需求;对叠前数据分块数据拼接进行优化,保证显示的连续性;实现叠前叠后的联合显示,快速察看叠前数据道集。  相似文献   

3.
鲍熙杰 《断块油气田》2013,20(3):282-285
叠前AVA同时反演技术已在岩性预测和流体检测中广泛应用,其预测效果除了受反演方法本身影响外,最重要的是受到CRP道集数据质量的影响。地震勘探虽然已从构造勘探为主向构造勘探和岩性勘探并重转变,但目前地震成像仍以构造成像为主.很少为地震储层描述进行保持动力学特征的处理,尤其是对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需要的CRP道集数据。文中从叠前AVA同时反演应用效果出发,针对CRP道集,重点考虑叠前去噪、道集拉平及剩余能量补偿等3个方面,提出了叠前CRP道集优化处理方法及流程。从正演道集、AVO子波、信噪比、反演残差等方面分析道集优化处理效果,及其对叠前反演的影响,海-塔盆地TN地区叠前AVA同时反演实例证明,道集优化处理提高了CRP道集数据质量,反演精度得到提高.储层预测结果表明,质量较差的CRP道集数据将会在叠前反演中引入较大误差,从而影响反演的储层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局部运动学属性参数的三维多域插值算法在实际地震数据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这种算法通常仅适用于宽方位角三维地震数据,而海洋三维地震数据往往是窄方位角的,这就给传统算法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提出了一种适应于窄方位角三维地震数据的三维多域插值与规则化新算法,并设计了相应的实现流程。其策略是通过零偏移距三维频率-波数(F-K)域时间偏移与反偏移,结合零偏移距三维输出道成像方式的共反射面元成像算法(CRS-OIS),获得高信噪比的叠后模型道数据;再通过反叠加生成三维叠前CMP模型道道集,提取其运动学属性参数,基于这些运动学属性参数拟合原始三维叠前数据,从而获得信噪比向模型道逼近的优化后叠前数据体。南海深水区某三维窄方位角地震数据的试应用结果表明,新的算法完全适应窄方位角三维地震数据的特点,有效提高了数据的信噪比和规则化程度,证明了新算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单程波动方程炮道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建立了相关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流程;在研究地震资料海量数据管理特点和波场外推算子并行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从模式动态负载平衡并行算法;研究了大规模地震数据并行计算的断点恢复技术,实现了软件级的断点恢复策略。应用自主研究开发的地震叠前成像软件系统对胜利油田BS6探区160km2的三维实际资料进行的生产性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叠前道内插方法可以改善地震数据空间采样不足对叠前处理和偏移成像造成的不利影响。实际地震资料处理时叠前地震道插值,不但要精度高、适应性强,而且还要速度快,同时不能导致地质假象。为此,将计算效率较高的二维半步长预测滤波插值方法拓展应用到三维叠前资料处理,形成了一种可用于三维叠前数据加密的广义f-x,y域半步长预测插值方法,给出了几种用于炮集数据加密的实现方式。数值试验和实际数据应用展示了方法的实用性。该方法可以对具有空间假频的地震道进行内插,内插出的地震道波形自然。将其应用于三维炮集数据加密,有助于改善地震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江苏CB地区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地下地质构造复杂或介质速度横向变化剧烈时,必须做叠前深度偏移。影响叠前深度偏移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是速度—深度模型的精确性及输入道集数据的质量。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本文通过CB地区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试验和应用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合江苏油田特点的处理流程,总结出了做好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工作的八项技术要点,包括三维建模、前期数据准备、井资料的使用、浅层速度分析、优化速度模型、模型平滑、空间假频抑制及孔径选择等。实际资料处理及钻探的结果均证实这套技术组合及流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叠前AVA地震纵横波阻抗同步反演技术研究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叠前AVA地震反演应用叠前AVA角道集部分叠加地震数据,进行弹性反演,能得到纵横波速度、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以及密度性弹性参数。从基础资料的准备,模型建立,地震标定,子波估算以及反演方法和处理等方面,研究了应用叠前AVA角道集叠加数据、岩石地球物理模型、测井数据及构造模型约束控制下的弹性阻抗(EI)反演技术和叠前AVA地震纵横波阻抗同步反演技术。  相似文献   

9.
随着叠前反演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叠前反演质量成为关键,针对叠前反演输入的CRP道集数据开展预处理研究,通过道集水平性和去噪处理,将叠前反演输入地震数据质量明显提升,为后期叠前地震反演提供了的可靠资料基础,起到间接提高反演精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以大港油田为代表的东部深层地震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叠前深度偏移与模型法提高信噪比处理,即在叠前深度偏移的深度域CRP道集共反射点成象道集)上,利用模型的处理技术模型法去噪、模型法静校正),实现CRP道集无时差叠加。这项技术是把模型约束思想和地震解释思想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处理解释-体化的工作方法,使深层地震资料能够较好地成象,取得了较好的解释结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相干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识别微小断层和砂体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识别微小断层和砂体变成了至关重要的课题,为此近年发展起来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地震处理和解释技术,其中相干技术和三维可视欠化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在维地震数据建库后,首先经相干处理得到相干信息数据体;然后,针对所研究的断层和砂体,切出有关相干数据体,加载到三维可视化可,调整透视参数,可清晰显示出断层的空间形态、砂体空间展布规律,为研究断层和层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忠  林刚  雷雪  李雪飞  刘泽斌  卢波 《石油物探》2005,45(2):131-136
川中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在其内部和下伏嘉陵江组的盐岩、膏岩等软地层的盐底辟作用以及区域上的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以坡坪式逆冲断层为主,密集的低幅度断弯褶皱相伴生的薄皮逆冲构造样式.使得该区多个区块的地震资料构造成像质量不理想。雷一^1亚段的白云岩层段与其上下围岩的波阻抗差较小.地震反射表现为弱反射特征,雷一^1顶面反射品质较差,反射层位难以准确识别,构造解释的难度很大。为此,在3个不同区块内,对雷一^1反射的目标处理结果及相应的采集参数进行了包括不同采集参数的二维新、老资料,三维叠前、叠后偏移处理等在内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根据雷口坡组地层的构造特征选择采集和处理技术.即当构造形态呈密集的低幅度强烈褶皱和断裂时.必须采用三维地震勘探及叠前偏移等技术;当构造较简单时,采用二维常规采集处理技术.即可获得较高品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三维可视化技术及其在层序地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田开发工作中面临的许多复杂地层对比问题对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应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种基于三维体的真三维计算机解释技术,利用该技术可对三维地震数据直接解释地层的构造、岩性及沉积特征,尤其在分析地层的沉积体系方面可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本文在研究某油田复杂的层序地层关系时,将传统的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新进展——静校正和叠加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第 6 5届EAGE年会发表的有关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论文中 ,静校正、去噪和叠加成像技术仍然是资料处理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目前 ,静校正已由简单的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发展到层析静校正、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等。在叠加成像方面 ,CRS叠加、非线性扩散滤波等可直接用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叠前的非拉伸动校、子波的一致性、三维速度滤波等叠前处理方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三维地震资料的全三维处理方法及其在江苏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江苏油田对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没有采用全三维处理方法,致使三地震资料处理的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研究了一套三维地震资料的全三处理方法软件,主要包括三地震预处理,三维速度分析和三波动方程空间域一步法偏移、将这套方法用于该区复杂地质构造地区的三地震资料处理,明显地提高了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精度和剖面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6.
变速介质条件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复杂变速介质成像,常用的时间域成像方法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必须借助于深度域成像方法,特别是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选择合适的深度偏移方法很重要,但其速度模型建立更为关键。叠前深度偏移与速度建模均需要巨大的计算机资源,为有效地实现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合理的处理流程与方法选择也十分重要。文章从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原理比较分析入手,深入探讨了相关深度偏移方法的特点,并对速度模型建立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个横向变速的三维地震工区实例,详细论述了横向变速条件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建模思路与实现方法,提出了先进、实用的有关叠前深度偏移与速度建模实用方法。实际偏移结果与井资料的一致性证明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对推进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应用与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像效果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已有虚拟现实(VR)硬件技术基础和软件开发技术基础上,本文针对现有的虚拟现实(VR)平台上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系统不能适应我国复杂地质构造解释的情况,提出了VR环境下多学科专家协同勘探平台的概念,初步建立了小型虚拟现实的硬件系统,并对平台的软件系统进行了重点研究。研制成功的VR环境下三维立体空间智能交互解释的软件能运用体绘制技术,通过透明化处理等手段直接寻找河道砂、三角洲等地质异常体;采用鼹鼠隧道技术和多种数据体的综合分析技术进行探井和生产井的仿真;可把频率数据体、相干数据体及反演数据体的解释成果在三维空间叠加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以及把地震和井孔两类数据结合起来开展油藏描述等。有关此项目的其他配套研究正在实施中。  相似文献   

18.
拉东投影法三维叠前时间偏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地下地质构造正确成像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由于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不可能都沿垂直构造走向的方向进行,这就给地震资料的三维处理带来了许多困难。本文将三维叠后拉东投影偏移思想应用于三维叠前处理,提出了三维叠前投影时间偏移算法。利用拉东投影变换的原理,将整个三维叠前数据体投影到各方向的径向线上,使各方位角的构造都包含在其中某条或多条径向剖面上。投影完成后,形成一系列独立的二维叠前径向线,然后采用各种标准的二维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方法来实现各径向线的叠前时间偏移。当各径向剖面偏移完成后,在时间切片上进行反投影,从而最终形成三维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实际应用表明,用本方法进行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可明显提高剖面的信噪比,边界反射很弱,并且资料的中深层成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苏北盆地深层综合勘探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确定苏北盆地深凹带的凹中隆、近凹内斜坡深层和部分低凸起为深层勘探的有利区带,应用宽方位角采集技术获取该区的地震资料,采取的主要资料处理方法有振幅补偿、异常值及噪音压制、叠后去噪等,采用的综合解释技术为生油岩及储层特征研究、全三维解释方法、断层解释方法、相似图法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应用上述方法技术,完成了苏北盆地FM和HZB两个三维区块的深层资料采集、处理及解释研究工作,资料品质得到大幅提高,钻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