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全球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新能源发电并网的特点,着眼于电能计量系统的准确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对新能源发电并网中电能计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低压和高压两种新能源发电并网方式下的多种电能计量解决方案,并对各方案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如何正确计量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发电量、上网电量和下网电量,确保电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效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我国现有分布式光伏相关政策,总结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电能计量应满足的要求,提出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电能计量方案;并针对可能存在的错误计量接线进行了原理性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GPRS网络的能源计量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快速对不同时期的历史能源数据进行分析,是企业进行节能降耗管理的有效工具。通过介绍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利用GPRS建立可靠稳定的数据通讯网络的优势,指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电网中部分数字化变电站中存在分布式电能计量系统,该系统无法用原有的标准源或多功能校验仪对其进行现场检测。该文针对此问题介绍一种基于GPS的同步电压源和电流源及相应电能脉冲检测装置构建的检测系统,充分利用GPS同步技术和无线网路通信技术,采用电能脉冲比较法。通过无线路由和电脑连接,在检测软件控制下可实现自动检测,有效解决了分布式电能计量现场检测难题。  相似文献   

5.
变电站出线的分别计量,将使其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研究和设计了一套基于控制器局域网(LAN)总线的分布式电能计量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点分析了分布式计量终端的软、硬件结构以及实现的功能,通过应用实例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家庭分布式能源发电将越来越普及,作为AMI体系的一部分,量测系统如何建立以及和计量自动化系统有效整合,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通过对家庭配电系统接入、计量自动化系统架构、系统间信息交换、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包含模型和算法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并研发了部分软硬件,建立了一套仿真系统,验证了系统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省级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海量数据的计算效率,提出分布式并行处理的方法和模型,通过对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分析、业务数据处理流程的梳理,设计开发了海量数据处理平台。在海量数据处理平台和传统的存储过程平台上对实际运行数据进行测试对比,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海量数据处理平台能有效地解决海量数据存储方式、海量数据吞吐、容错能力和高效计算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鹏  高静  武昭  施儒昱 《供用电》2016,(4):14-17,40
分布式能源规模化接入电网对电网产生了新的挑战,主动配电网(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ADN)技术被认为是分布式能源规模化利用的有效技术途径。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unified power quality controller,UPQC)作为定制电力技术中功能最强大的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能够综合治理主动配电网中电能质量问题,提高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的渗透率及优化经济运行水平。文章对分布式能源的并网和主动配电网中的电能质量问题做了简要介绍,并对UPQC的概念、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仿真验证了UPQC能够有效地综合治理ADN中复杂的多重电压和电流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9.
管瑞良  陈平  沈闰龙 《低压电器》2014,(1):30-32,55
介绍了新一代电能管理型断路器和基于电能管理型断路器的能源管理系统。对电能管理型断路器的性能和能源管理系统的架构、功能、特点等作了详细的阐述。为能源管理系统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能源互联网系统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为基础,构建可以实现实时、高速、双向的电力数据读取和可再生能源接入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源互联网系统由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装置、变流装置和智能终端等组成.智能能量管理系统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操作平台,除了可以实现常规的能量管理,还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即插即用,并根据系统需要,自主实现孤岛运行和并网之间的切换;储能装置在改善电能质量、提高系统稳定性、电源备用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是能源互联网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电力电子变压器的应用使可再生能源发电达到电网接入要求.最后确定了控制策略、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和储能技术3个能源互联网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数据安全对整个电能计量系统来说至关重要.文章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防篡改、高度可扩展的特性,基于现行分布式采集,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能计量数据分布式采集模式及其安全机制.通过将设备信息与公钥证书上链,以及设备间数据交互采用签名验签机制,保证了数据安全及设备不受非法攻击.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该机制可以应用于分布式电能计量领域,能够提高计量设备及数据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发电预测的分布式发电能量管理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电力市场和新能源发电的不断发展,研究分布式发电的能量管理技术对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稳定、经济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网络拓扑,阐述了分布式发电系统能量管理的基本策略和光伏阵列发电预测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分布式发电系统能量管理控制算法。该算法根据发电单元的输出电能预测和储能单元的实时状态确定运行模式,采用模糊控制实时调控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和幅值,实现了系统运行成本最优化。  相似文献   

13.
计量自动化系统(metering automatic system, MAS)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内容,应改进以适应分布式发电的接入。介绍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定义和整体框架,以及广州电网计量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现状。基于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的业务需要,设计了新一代计量自动化系统的整体功能部署方案。对接入电网的分布式电源的数据采集、线损率和离网(并网)时间统计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广州电网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电网分布式电源具有小模块化和分散化的特点,获取电源布置约束条件的难度较大,导致不同负荷条件下电网线路损耗较高。提出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的电网分布式电源布置研究方法。分析能源互联网技术,并将其应用在电源布置中,获取约束条件;利用约束条件建立电源布置目标函数,优化安装位置优化目标函数、分布式电源优化目标函数、储能系统经济运行容量优化函数等子函数,完成电网分布式电源的布置。实验表明:低负荷或高负荷条件下,所提方法的电网网络线路损耗均最低,分布式电源布置后节点电压的使用效率最高,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强、实用性高。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海岛地区低污染、低成本电力的有效供给,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消纳能力,针对海岛型分布式电源规划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投资运行费用、系统损耗和系统稳定性这3个方面的多目标分布式电源目标规划模型;在引入Pareto最优解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Godlike算法对上述多目标、多约束、非线性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将所建立的模型及其求解算法应用于我国南方某岛分布式发电系统电源规划实际问题中,仿真结果表明Godlike算法计算结果要远远优于单体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差分进化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其能够有效避免单个算法在求解分布式电源规划问题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算法过早成熟等问题,保证了算法可有效得到全局Pareto最优解。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分布式发电机和可中断负荷,建立了配电公司(Disco)在竞争的日前市场下的多时段能量获取模型.假设各发电公司和其他Disco的费用信息能够得到,Disco之间的竞争用一个两层优化问题描述.外层子问题代表Disco的优化决策,目标为自身利润最大化;里层子问题为独立系统运行人考虑安全约束的能量出清模型,目标为最小化购电成本及中断补偿费用.非线性互补方法及改进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用来求解两层模型.8节点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算例同时分析了分布式发电机和可中断负荷在输电阻塞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面向高级量测体系的分布式对等互联OSGi 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信息互动需要面向服务高级量测体系(AMI)的支持,为此迫切需要"即插即用"的动态可扩展软件平台.在对AMI信息交互需求进行分析后,以IEC 61970标准和IEC 61968标准为基础,建立了AMI的统一数据模型和语义模型,提出基于分布式对等互联的开放服务网关规范(OSGi)平台的AMI总体方案.该...  相似文献   

18.
电力能源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迈进,电力改革由浅入深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更优化的电力交易市场成为目前研究难点。构建了一种基于联盟区块链的分布式能源交易模型。分别从物理结构、智能合约及交易流程3个模块构建。利用Python在Ethereum平台搭建并仿真模拟了所提模型,测试了智能合约运行状况及参数变化时模型中的用户行为。结果表明用户距离越短具有更高的挖矿成功概率,从而激发分布式能源在电力交易市场的活力,提高分布式能源使用率,可为优化、重构分布式能源交易平台提供新思路,为促进分布式能源交易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