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燃料油及其添加剂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汽、柴油特点和存在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燃料油标准。对燃料油的升级技术及其添加剂技术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生产实际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扎赉诺尔半焦为原料,采用硝酸活化、水热活化和浸渍活性组分等改性方法,制备了改性半焦脱硫剂,并用于脱除FCC汽油中的各种硫化物。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了工艺参数对改性半焦脱硫效果的影响,探讨了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脱硫剂对FCC汽油单次脱硫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半焦经水热和硝酸活化,负载0.5%的氧化铜,于700℃下焙烧制备的脱硫剂对FCC汽油脱硫效率可达38.85%;硝酸活化半焦过程中要采用较高的水浴温度和较低的固定床焙烧温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场电离飞行时间质谱(GC-FI TOF HRMS)建立了柴油中含硫化合物形态分布的测定方法。该方法无需对样品中的含硫化合物进行分离富集,可直接进样分析,能够提供7类含硫化合物的类型和碳数分布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对三种烃类组成不同的FCC柴油中含硫、含氮化合物的类型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FCC柴油中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的类型分布及含量不同,FCC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类型主要是苯并噻吩类硫化物和二苯并噻吩类硫化物。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主要分布在200℃~300℃馏分中,而二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主要存在于大于300℃的馏分中。含氮化合物主要为碱性氮化物和非碱性氮化物,其中碱性氮化物主要是苯胺及其衍生物,主要分布在小于230℃的馏分中;非碱性氮化物主要包括吲哚及其衍生物,主要分布在200℃-300℃的馏分中,咔唑及其衍生物主要分布在大于300℃的馏分中。  相似文献   

5.
本发明提供了柴油燃料油用基础燃料油,它对润滑添加剂感受性提高,柴油燃料油的特点是:(1)硫质量分数0.03%以下,(2)氮的质量分数为35×10-6以下,(3)密度为 0.835 g/cm3以下,(4)溶解度为7.00~8.10,也提供了含具有润滑添加剂的上述基础燃料油的柴油燃料油复配物。 US 6215034,2001-04-10  相似文献   

6.
从比热容的温度函数式(Cp=α+βT+γT2)可导出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熟(△Hf^0)、标准生成自由焓(△Gf^0)等热力学参数,以用于复杂的气相平衡计算。但,元素硫在硫回收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温度下有相变发生,故元素硫及含硫化合物的热力学参数温度关联式的求解,因涉及热力学上基准问题,而可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这对用最小自由能法或用平衡常数法求解克劳斯反应的平衡组成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装置上采用流化催化裂化(FCC)催化剂、以FCC汽油轻馏分和H2S标准气为原料,考察了催化剂类型、原料组成和反应条件(反应温度、催化剂与原料油的质量比(剂油比)和重时空速)对硫化物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CC汽油中的烯烃与H2S反应主要生成噻吩类硫化物和部分硫醇;在REUSY分子筛催化剂(催化剂A)上的硫化物收率比在ZRP型择形分子筛催化剂(催化剂B)上的高;且硫化物收率随H2S和烯烃含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受反应温度对烯烃转化程度的影响,较高的反应温度有利于抑制烯烃与H2S反应。因为反应机理及催化剂性质对噻吩类硫化物和硫醇的生成影响不同,两者收率随剂油比和重时空速的变化趋势不同,但变化幅度均不大,因而总硫化物收率随重时空速和剂油比的变化幅度也不大。  相似文献   

8.
燃料油中噻吩类硫化物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燃料油中噻吩类硫化物脱除技术的研究进展。认为加氢脱硫技术存在投资大,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吸附、氧化、生物等非加氢脱硫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离子液体脱硫技术将成为噻吩类硫化物非加氢脱除技术的研究热点,工业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10.
燃料油氧化脱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海燕  宋华  李锋  柳艳修 《石油化工》2006,35(11):1110-1114
综述了氧化法脱除燃料油中有机硫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过氧化物、臭氧、氧气、生物氧化等脱硫方法。重点介绍了以过氧化氢水溶液为氧化剂,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助剂、与超声波或光催化相结合的脱硫效果,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过氧化氢氧化脱硫方法的脱硫率可达90%以上,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并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出发,对氧化脱硫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包括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欧盟(EU)诸国等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环境法规和燃料油质量动向。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实施硫含量小于10μg/g的汽柴油标准,而我国预计在2020年后才能实施该标准。对如何提高我国燃料油质量,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别东生 《炼油》1997,2(3):64-71
本文涉及国外汽油、灯油、柴油和A重油脱硫技术,且着重于介绍柴油深度脱硫技术。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一些原油中钙化合物分布及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水抽提法研究了原油中水溶性钙的比例 ;用有机溶剂抽提法研究了减压渣油中钙的分布 ;用酸解 -醇碱溶液抽提法研究了大港减压渣油中钙化合物的形态 ;还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透射电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场致解吸质谱等对钙化合物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随着原油中含钙量的增加 ,水溶性钙的比例逐渐降低 ;与水溶性钙结合的阴离子中没有氯 ,大部分为含硅的无机盐及少量的含硫化合物 ;原油中的钙 96 %以上存在于减压渣油中 ;不同减压渣油中的钙分布有较大差别。大港减压渣油中的钙大部分为油溶性石油酸钙 ,相应的石油酸相对分子质量为 2 70~ 730 ,碳数分布为 1 6~ 4 8  相似文献   

14.
高含硫馏分油中硫的分布及其存在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几种含硫原油的馏分油中硫的分布形态,以及硫化物的定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于国庆  高金森  徐春明 《石化技术》2004,11(1):58-60,68
随着含硫原油加工量的增多和环保标准对汽、柴油硫含量的要求越来越低,原油及其馏分的硫分布类型和催化裂化过程中硫转化规律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各种原油加工脱硫工艺发展很快。考虑到我国的炼油工艺结构等实际情况,从催化裂化过程脱硫的角度出发,指出催化裂化脱硫工艺和催化裂化汽、柴油脱硫工艺应是发展的重点。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含硫原油在炼油厂全流程各装置的分布情况,对某炼油厂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焦化、加氢、重整等17套装置进行了全面的采样分析,得到了装置各部位的硫分布情况,给出了全厂硫元素含量分布图,分析了重点装置原料和产品的硫类型变化。研究结果对含硫原油的采购、混炼及炼油厂的防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机含硫化合物在烃源岩和原油中广泛分布,包含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综述了有机含硫化合物的分析测试,成岩作用阶段有机含硫化合物的生成,以及有机含硫化合物在烃源岩和油气中的来源和分布规律。有机含硫化合物在判识沉积环境和有机质的成熟度,示踪油气充注路径,应用于油源对比以及指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过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有机含硫化合物结构种类复杂,不同沉积环境和岩相以及成熟度的沉积有机质和原油中组成有很大差异。油气形成和不同演化阶段中新有机含硫化合物结构的准确鉴定和单体有机硫同位素的测定,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有机含硫化合物在烃源岩和原油中的分布特征及作用,建立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或指示剂。另外,不同地质条件下有机硫与无机硫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有机含硫化合物硫同位素组成的影响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种含硫、氮的杂环衍生物,采用四球及环块磨擦试验机研究了其在液体石蜡中的磨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基础油的抗磨性能和承载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减摩性能也有所改善。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磨擦表面的特性。结果表明:添加剂在磨擦过程中发生了磨擦化学反应。吸附的有机物及磨擦化学反应产物在金属表面上形成了一层具有抗磨减摩性能的膜,有效地降低了基础油的磨擦磨损,提高了其承载性能。  相似文献   

19.
轻质瓦斯油的深度加氢脱硫常使用三种工业用Co-Mo/Al2O3催化剂和一种工业用Ni-Mo/Al2O3催化剂,通过对MBT,DBT,C1-DBT,C2-DBT的追踪记录,我们发现对于Co-Mo/Al2O3催化剂来说,除2,3,7-三甲苯外的绝大多数MBT,在低于350℃时就被分解,除4-MDBT外,C1-DBT的变化与无取代基的DBT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量子化学方法,以二烷基二硫化物为模型化合物,分析了二乙基二硫化物与Fe(110)表面的化学反应历程。结果表明:当工况较温和时,二乙基二硫化物更容易先与Fe表面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吸附,以吸附/反应历程为主;当工况较苛刻时,C—S键、S—S键较易断裂,活性硫很容易与Fe表面反应,以分解/反应历程为主。FeS膜内部主要是化学键合作用,其键合能很大,能够在高温下存在于Fe表面;同时FeS膜内原子间的键合能比Fe原子间的低,表面的剪切运动主要克服键合能相对较弱的Fe和S原子间作用,而非键合能很强的Fe和Fe原子间作用,一定的剪切作用使表面可以做相对运动,从而避免了Fe金属表面的卡咬,发挥抗烧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